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21|回复: 0

[选刊] 闲斋闲笔·读王维诗札记二则·“山东兄弟”之“山东”(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24 16: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者:佚名


    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居之处,王维少年时代当亦居住在那里的。
    对于“山东兄弟”之“山东”,一般都以为指华山以东之蒲(今山西永济一带),依据是《旧唐书》本传云王维“徙家于蒲,遂为河东人”。姚奠中先生《唐诗札记》(载《文学遗产》1986年2期,本文所引姚语,均见该文)对此持异议,认为王诗所云“山东”,非华山以东,而为“函谷关以东”,并考证云:“王维家居嵩山之阳、颍水之北的东溪边上,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北,是确凿无疑的。”姚文断定王维家居登封东北之东溪,乃举王维诗句“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早秋山中作》)、“春风何豫人,令我思东溪”(《座上走笔赠薛據慕容损》)三例为证。王维确曾居过嵩下,但姚文不能证明嵩下为王维少年时期之所居,便指其地为王维家乡,似难令人信服。而况王维居住过的地方很多,怎能独指嵩下为其故乡?再者,《早秋山中作》又云:“不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用尚子平敕断家事永不复问与陶渊明弃官归隐之典,且云“独与白云期”,该诗分明叙其离官独隐之状,所以不当云其家在嵩下,更不当将嵩下指为王维十七岁时兄弟们九月九日插茱萸以登高的故乡。
    那么王维少年时期居于何处呢?王维《偶然作六首》之三云:“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几回欲奋飞,踟蹰复相顾。孙登长啸台,松竹有遗处……忽乎吾将行,宁俟岁云暮。”弟妹尚幼,自己欲外出而不忍,但又不甘于守在家中,决计“将行”。此诗为王维未出仕时所作,亦即十七岁之前在故里作。诗中云“日夕见太行”,则“山东”之“山”,当为太行山。古人所云“山东”,亦多指太行山以东。孙登长啸台,赵殿成注引《太平寰宇记》与《大清一统志》,云在太行山脉以西之河内地区。王维少年时期所居距长啸台不远,当亦在河内地区,即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从王维其它诗中亦可看出其家在河内,且更道出具体地点。《杂诗三首》之一云:“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明言其家在孟津附近。《寄河上段十六》云:“与君相见即相亲,闻道君家在孟津。”因见同乡而相亲。孟津,黄河古渡,即周武王大会诸侯之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西南、孟津县东北,唐时属怀州河阳县,在河阳南。孟津河,指孟津一段黄河。又《淇上田园即事》诗首句云:“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既有田园,当为家之所在。此淇水当非源出林虑县西大号山之淇水,而为《隋书·地理志》所云济源县之淇水,即《水经注》所云之濝水。“淇”、“濝”,同。济源在河阳北,淇水南流经河阳入河,当在孟津一带,则此“淇上”,与孟津地望亦合。“东野旷无山”,正记其地西有太行、东面无山之地理。又《渡河到清河作》诗结尾云:“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此“旧乡国”,谓孟津则可,若谓嵩下,不当云“淼漫”。若谓蒲州,蒲州向清河,不当云“渡河”。
    此外,葛晓音先生《王维前期事迹新探》(载《晋阳学刊》1992年4 期)尝以王维诗中所云“金谷”、“竹林”等地名考证云:“王维少年时期隐居之处在洛阳东北的郊县。”少年何谈隐居,葛氏所考,当为王维家之所在,其地正在河内,金谷在河阳县。
    河内,从行政区划讲,属河北道。就地理位置而言,处黄河中部、河水之东,与因亦处黄河中部、河水之东而得名的河中府(河东郡)毗连,因而易因疏忽而致误。《旧唐书》撰者便可能因粗疏而将王维错作蒲州河东郡人。《新唐书》撰者已知其误,故摒而不用,但又未能详考出其家所在,便较为审慎地将王维籍里付阙。《旧唐书》云王缙为“河中人”,《新唐书》便模棱因之,云其“后客河中”。此“河中”二字,《旧唐书》指何而言,不得而知,《新唐书》则非指河中府(河东郡),当指黄河中部地区,即河内地区。
    唐人所著《大唐传载》尝称王维为“王河南维”。王维未官河南府或河南县,故此“王河南”非以官秩称,而以籍里称。孟津一带,唐初属怀州河内郡,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改属河南府。《大唐传载》称王维为“王河南”,当因其为孟津一带人而称之。
    据上所述,可知王维诗中之“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其家在河内孟津一带。 关于数诗中之“东溪”
    上节已辨姚奠中先生文所云王维故乡在嵩下之非,关于王维《早秋山中作》与《座上走笔赠薛○慕容损》中之“东溪”,还须一辩。
    姚先生因王维二诗中有“东溪”语,便以东溪为其故里,并确指其家在“嵩山之阳、颍水之北的东溪边上”,即《水经注》所云五渡水“导源嵩高县北太室东溪”之东溪边上。其实,王维并非说其家在东溪,“东溪”,乃属用典。
    隋末大儒文中子王通与其弟王绩,俱隐于故乡龙门黄颊山。光绪十八年修《山西通志·山泉考》引《河津县志》曰:“黄颊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即文中子、东皋子隐居之处。……东岩下有石城,城北石壁高四丈,中开一罅,相距尺许,有泉涌出,汇为池,下流即白牛溪也。上有永兴禅寺,为文中子授经地。由溪口折而东,有石楼,有文中子洞。洞北由佛殿陟石梯而上,又架木为梁,其西有王绩洞。”王绩《游北山赋》:“碧峦之下,青溪之曲……洞里窥书,岩边对局……白牛溪里,岗峦四峙。信兹山之奥域,昔吾兄之所止。”自注云:“吾兄通,字仲淹,生于隋末,守道不仕。大业中隐于此溪,续孔子《六经》近百馀卷。门人弟子,相趋成市,故溪今号王孔子之溪也。”又王绩《黄颊山》诗云:“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隈。”《夜还东溪》诗云:“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山中别李处士》诗云:“为向东溪道,人来路渐赊。”是白牛溪又名东溪,同时又被称作青溪、王孔子溪。王氏兄弟二人俱为著名隐逸之人,世所钦仰的儒者与诗人,所以唐代诗人即多喜用“东溪”一词,或用以代指故里与隐居地,或因其地东面正好有水而称之为“东溪”。如李颀《裴尹东溪别业》:“始知物外情,簪绂同刍狗。”崔曙《颍阳东溪怀古》:“昔时让王者,此地闭柴关。”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题东溪公幽居》:“杜陵贤人清且瘦,东溪卜筑岁将淹。”岑参《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安得还旧山,东溪垂钓纶。”《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钱起《同严逸人东溪泛舟》:“子陵江海心,高迹此间放。”其下又有“垂纶”、“贞逸”、“方外游”等语。耿○《夏日寄东溪隐者》:“惆怅多尘累,无由访钓翁。”《登鹳鹊楼》:“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春日题苗发竹亭》:“犹忆东溪里,雷云掩故扉。”于鹄《山中寄樊仆射》:“却忆东溪日,同年事鲁儒。”卢纶《落第后归终南别业》:“不及东溪月,渔翁夜往还。”卢象《家叔征君东溪草堂二首》:“水深严子钓,松挂巢父衣。”皎然《杼山禅居寄东溪吴处士冯》:“青云何润泽,下有贤人隐。”方干《东溪言事寄于丹》:“唯君壮心在,应笑卧沧洲。”岑参又有《宿东溪王屋李隐者》诗,方干又有《东溪别业寄吉州段郎中》诗,王建有《雨中寄东溪韦处士》诗,白居易之《东涧种柳》诗,诗中将“东涧”改称“东溪”:“不种东溪柳,端坐欲何为?”以上“东溪”,皆谓隐居之处,所以多与“物外”、“方外”、“旧山”、“故扉”、“别业”、“处士”、“渔”、“钓”等词语连用。王维《东溪玩月》更是通首写隐逸之情。唐之后诗文中用“东溪”之典者更多,兹不赘举。后世更有以“东溪”为号、以“东溪”名其书者,如甘泳、黄亢、高登、谢常、姜立刚、沈英、樊曙江等人皆号“东溪”,《东溪集》、《东溪稿》、《东溪蔓语》、《东溪日谈录》、《东溪草堂词》等书皆以“东溪”为名。
    因此,不能因王维诗中有“东溪”语,便以“东溪”为其故里,更不当指嵩山太室东溪为王维故里。 (原载《文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5 14:3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