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16|回复: 0

[现、当代] 中国现代艺术的典范——林风眠(美术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9 14: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美术报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典范。在那个“现实主义”通行的时代,林风眠走着一条寂寞的拓荒之路。受蔡元培“美育代宗教”思想影响,他倡导新艺术运动,自己则身体力行,实践着“中西结合”的创作理念,并因此启示了无数后学。“林风眠吃透了东西方艺术的共通规律,他咀嚼着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美,用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来消化它。”“林风眠绘画的中西结合就是以中国韵律为骨干,画面中形的变化转折服从韵律的指挥,一如声腔决定吐词发音的短长。”吴冠中给予了他的老师极高的评价。


    林风眠原名凤鸣,1900年生于广东梅县。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25年回国,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1927年,林风眠发表了《致全国艺术界书》,希望“把艺术运动的信条,于努力‘力行’之外,更须加上‘宣传’一项”,他力主掀起艺术运动,希望唤起民族觉醒。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之后包括“文革”动乱,他经历了最为艰难的岁月。1977年他移居香港,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林风眠早期创作多为油画,代表作有《摸索》(1923年)、《人道》(1929年)、《人类的痛苦》(1929年)、《民间》(1929年)等大幅作品,多以探索真理、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基点,表现强烈的悲悯与抗争的情怀;后期,林风眠绘画以彩墨居多,专致于中国画探索。他一方面继承中国艺术传统,又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另一方面兼容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最终独创了一种富有诗意的抒情画风。


    作为“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积极倡导者、开拓者与实践者,林风眠的绘画有几处突出特点:

    1、采用方形构图

  



林风眠 荷花 油画


    中西绘画都有各自的构图方式和习惯。西画多采用横向构图,画幅也多用长方形或方形,而竖向画幅较少;中国画则多取竖向构图,画幅也多用竖幅,如中堂、条幅等,横幅多为长卷,用方形较少。林风眠绘画好用正方形构图,显然借鉴了西法。

    2、墨、色的写意性

    源于中国艺术的“写意”品性,林风眠较好地发挥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和西方印象派手法,画面上获得了笔法灵动奔放、墨色浑融郁勃的生动效果。

    3、作品无标题

    林风眠后期绘画很少加题标题,大多以“无题”待之。画面上也只加注姓名和日期,有时甚至只字不提;

    4、强烈的人文情调


    林风眠似乎一生在与“苦难”相搏。他的人生经历坎坷,早期曾创作了很多与“苦难”抗争为题材的作品,及至后期,他笔下多描写芦苇江边、渔村风情、古装仕女、京剧人物以及静物画,蕴寓着很强的抒情基调,但又充满空旷、孤寂、悲凉的意味。颇符合他认为“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的论调。

    需要特别说明一点,以上绘画特点均指林风眠彩墨作品,非油画所为,这似乎与本文所阐释的内容不符。然而,就艺术成就与教育影响而言,在近现代的油画与中国画两个领域,林风眠又是一位不能忽视的人物。他希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主张“调和中西”,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另外,林风眠不仅是一位艺术家,还是一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在任职艺专校长时,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艺术教育思想,广纳贤才,如当时,林风眠让潘天寿教中国水墨画和书法,还聘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教授国画,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让留学法国的方干明、吴大羽教素描和油画。课程里除了学习中国文化还安排了法语课。这种安排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他们的知识结构就是同时并举东西方两条艺术文化线索。其锐意革新的艺术理念影响了大批学生,培养了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艺术名家。



    由此可见,林风眠对于中国油画的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不可或缺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00:2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