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7|回复: 0

[现、当代] 透过草色桃花遥看长安之春(范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1 10: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范超
 

     长安地处温带,气候温和,每年四季分明。唐代时,气候比现代要温暖湿润的多,因此很适宜于人类居住和植物生长。唐代的诗人们,对长安春天感受很敏锐,他们留下来不少吟咏的诗篇。
    草生花发

    在长安春天里诗意流连

    诗人张子容在《长安早春》中这样说:“开国维东井,城池对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青山树,冰开黑水津。草迎金埒马,花醉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声听欲频。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该诗写的就是正月前后的景象,雪始融,冰始开,草生花发。

    中唐诗人韩愈,有一首描写长安早春的名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由诗题可知,此诗是韩愈写给他的友人诗人张籍的。张籍当时官职为水部员外郎,他在叔伯兄弟中排行十八。据记载, 韩愈此诗写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因此这应该是当年长安春天开始时的景象。诗的意思是:绵绵的春雨,滋润着首都长安大街小巷的土地。遥望初萌的春草已有绿意,可近看反而不显。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候,就是现在,这可比春深之时全长安都满是烟柳要强多了啊!我在前几天刚下雨的黄昏重新阅读了这首诗,在旁边批注为:“春雨下,想起了小学时念‘下吧下吧,我要开花’。少女的素唇抿过,纤手抚过。她变脸,云鬓里捎过小小的寒。地皮渐湿,是清也是轻的湿,她润睫的泪眼。空气里开始多了土味,继而有香游动,玉兰的盏里浅浅的新酒。耳边回旋着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农人的恍惚身影。像是下了一道恩诏,正可读庭筠、清照以及容若。路灯起,黄愈黄,车一闪而过,亮愈亮。想起昨夜梦里去赤脚赶地气,一代人,都不会再有泥土从脚趾缝间涌出时的愉悦。”正可与千年前的诗人做一呼应。

      韩愈此诗,写早春之景异常美妙,尤其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将草色仍然枯黄一片,但已有绿色渐萌的景象很传神的写出,让画家亦难设色。这应是人人都有切身体验的初春现象,可被观察力极其敏锐的诗人先总结概括出来了。

      在盛唐诗人贾至和中唐诗人施肩吾所写的七绝中,描绘的是长安已花红柳绿的春光。贾至的诗为:“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意思是说:你看那长安的春光多么美好, 草色青青柳丝嫩黄,桃花繁茂似锦杏花芳香袭人。轻柔的东风带来无限生机,它可不会吹走忧愁,越来越长的春日,使我这带着烦闷的人怎么消磨啊!

      施肩吾的诗为:“报花消息是春风,未见先教何处红。想得方圆十余日,万家身在画屏中。”其意为:报道花儿即将开放消息的是春风,可不知道它将让哪儿的花先红。我想至多十几天内各个园中群花都将怒放,到那时长安城内的千家万户都像是在图画中一样啊!

      如果我们想要比较全面的了解唐代长安城的春日美景,那么请欣赏中唐诗人沈亚之所写得五言诗《春色满黄都》:“何处春晖好,偏宜在雍州。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风软游丝重,光融瑞气浮。斗鸡怜短草,乳燕傍高楼。绣毂盈香陌,新泉溢御沟,回看日欲暮,还骑似川流。”

      此诗的意思是:哪里的春光最为美好?偏偏就在位于雍州的长安。夹城的两旁鲜花盛开,曲江池畔已经柳色青青,在轻柔的春风中,飘浮着的蛛丝显得那么沉重;薄雾中,明媚的阳光五色灿烂。草还那么短可是已经有人在上面斗鸡,小燕子在绕着高楼学飞。华丽的轻车一辆接一辆驶过,留下阵阵衣香;新溢出的泉水从御沟滚滚流过。回头一看天色晚了,归去的车马成群结队,好似大河中滔滔不绝的洪流。

      而到了晚春时节,唐诗的情绪就多为“伤春”或者“春老”了。有一首《春尽日》这样说:“树头初日照西檐,树底莺花夜雨沾。外院池亭闻动锁,后堂栏槛见垂帘。柳腰入户风斜倚,榆荚堆墙水半淹。把酒送春惆怅在,年年三月病恹恹。”写的正是暮春最后一日的景象。因为花落,每每会勾起人们对世态炎凉的悲哀。白居易的《长安春》中“青门柳树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就包蕴了诗人多少有些感伤的情绪在内。

    白居易还有一首著名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我们也可把它归入这一类中。花非花,雾非雾:说象花吧,不是花;说象雾吧,不是雾。几多时:是说欢乐的时间太短。朝云:宋玉《高唐赋》上说楚襄王与宋玉游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见上有云气,宋玉说是朝云。襄王问何谓朝云,宋玉回答说:“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无觅处:因朝云飘浮不定,所以无处寻找。

    这应是一首朦胧的情诗。开始读来不知所云,只觉一个缥缈的、隐约的形象闪现。读到最后才豁然明白,原是一个来相会的女子。头两句隐约写景,这景代表什么?作者没说。三、四句说:“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还是不了解。最后两句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诗写得实在空灵、淡雅、含蓄、婉约,给人一种朦胧的美。并且字里行间还充溢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后人用“花非花”为词调名。全诗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

    朱雀大街旁边

    那一树神秘的玉蕊

    说到花,在唐长安城,最珍贵的花卉是什么?许多人会想到牡丹,其实非也,最珍贵的花是玉蕊花。 唐长安城里只有很少的几个地方种有玉蕊花。 主要在唐昌观、政府机关集贤院和翰林院等处。其中尤以唐昌观最为著名,相传其为唐玄宗之女唐昌公主手植。它位于唐代长安朱雀大街之西第一街的安业坊,其遗址应在今西安市小雁塔西南五百米左右。

    玉蕊花是一种洁白如玉,而且繁茂密集的小花,有着浓郁的芳香。花应是木本的,因为它的主干是“树”,这些记载见于唐代诗人王建的《唐昌观玉蕊花》:“一树珑松玉刻成,飘廊点地色青青。女冠夜觅香来处,惟见阶前碎月明。”诗的意思为:一树蓬松的繁花, 玲珑剔透,犹如美玉刻成。花瓣飘落到长廊的地上,显现一片清淡的颜色。女道士夜间来寻觅那浓郁芳香来自何处,见到台阶前落满了花瓣,好似破碎的明月。

    当玉蕊花在春天盛开时,全城的人都来观赏,甚至有仙女也降临,折花带走。传说在唐文宗大和年间的一个春天,唐昌观的玉蕊花正在盛开,骑马乘车来赏玩的人络绎不绝。忽然一天,来了一位穿绿色绣花衣服的姑娘,约十七八岁,长得极其美艳。随从有两位女道士、三个仆人,都穿着黄衫,下马进门后,用白角扇遮着面容,直到花下赏花。她们走过后,异香远传数十步,旁观者都以为她们来自皇宫,无人敢靠近。姑娘看了一会,叫随从女仆折了几枝花然后转身出门,将要上马时,姑娘对随从说:“前些日子所定的在玉峰的约会,现在该去了。”忽然间烟霞飞舞,光彩耀目,她们的马走了百余步后,也在清风间荡起尘埃,转眼人马都已升至半空,渐渐远去,消失了。这时围观的人们才知道是女仙子来赏名花了,她们留下的芳香在观内整整一个月都不曾消散。

      唐代许多描写玉蕊花的诗篇都述及这个故事。中唐诗人杨巨源说:“晴空素艳照霞新,香洒天风不到尘。持赠昔闻将白雪。蕊珠宫上玉花春。”而武元衡则说:“琪树年年玉蕊新,洞宫长闭彩霞春。日暮落英铺地雪,献花应过九天人。”至于唐长安城中的玉蕊花,究竟长得是什么样子?它是后世的什么花?迄今仍难做确切的回答。首先因为在当时,就没有关于玉蕊花形态的详细描述,而到了距唐代不远的宋代时,关于玉蕊花是当时的什么花已经是众说纷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唐末战乱之后,玉蕊花绝迹,香消玉殒间,天下从此就荡然无存了。

    城南艳遇

    桃花运的经典版本

    在唐代长安的初春,桃花还是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在皇帝居住及办理政务的大明宫中,就种有大量桃树,每逢春日花开,灿烂如朝霞。诗人杜甫在他写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就有“九重春色醉仙桃”的句子,在皇家御苑中,也有专种桃树的桃花园。唐中宗时,有一年春天在西苑桃花园举行宴会赏花,命一些大臣各赋七言绝句助兴。同时命宫中乐师演唱,这些桃花诗总称为《桃花行》。其中一些描述桃花的句子很好,如“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一年过去桃花无言的憔悴了,春天来到它含笑开出了美艳的花朵)。“桃花灼灼有光辉,无数成蹊点更飞” (鲜红的桃花光艳照人,无数花瓣飞舞着落在小路上)。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崔护所写的诗名为 《题都城南庄》,其中隐藏着的那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吟诵讲述。

    崔护是唐德宗时期博陵县的一位书生。他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现存诗六首,皆是佳作。

    某年三月桃花盛放时节,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长安郊外好好体味一下。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啾、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简朴雅洁。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少女布衣淡妆,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她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崔护自然也就不便多问了。只见她骨骼清奇,神韵自然天成与盛开着的桃花相映成辉,一时心荡;绛娘也对崔护心生爱意。后来,因为崔护要赴朋友之约就匆匆和绛娘告别。第二年,崔护又来到此地寻找绛娘不遇时,经询问才知道绛娘因为思念他成疾,在他走后不久便死去了。崔护一时感慨万分,提笔写了这首《题都城南庄》。这是流传最广的“人面桃花”故事的版本。

    而另外一个版本就颇富人情味了,其中说崔护次年去寻绛娘时,她只剩奄奄一口气,见着崔护突然醒转,接着开口说话诉衷肠。随后,崔护回家把情况禀明父母,父母十分体谅他们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礼行聘,择一吉日将绛娘娶进门来。绛娘的父亲也经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颐养天年。

    崔护娶了绛娘这么一位情深意厚、贤淑美慧的娇妻,心中自是美不胜收。绛娘殷勤持家、孝顺公婆、和睦亲邻,夜来红袖添香,为夫伴读,使得崔护专意于功课,学业日益精进。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崔护参加会试,获进士及第,外放为官,仕途一帆风顺,官到岭南节度使。在绛娘的佐助下,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根据这个故事,从古代起就编了很多戏曲和杂剧。例如《人面桃花》、《借水赠钗》等剧目,一直到现代,仍为人们喜爱。人们遂将这段因桃花而起的才子佳人间曲折神奇的纯真之情称之为“桃花缘”,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桃花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8 02:4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