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44|回复: 0

厉以宁诗情飞扬挥洒人生(文汇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3 11: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来源:文汇报  


  2000年11月25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经济学家的诗情画意——厉以宁教授诗词研讨会”,为老院长祝古稀之寿。许多学生也从各地赶来,在“厉以宁诗词朗诵会”上“诗情高歌到碧霄”,为老师庆寿。

  一般人难以理解,为何要以文学方式祝贺厉先生的七十华诞?他们有所不知:这位经济学大家,也是一名造诣颇深的诗人。

  厉以宁从读中学时就开始作诗填词,迄今笔耕不止。诗词记载着他所见闻的多姿山河多艰民生、所经历的寒窗生涯斗室岁月,也充溢着他的志向操守、情爱胸襟、治学原则、经世理念。诗词写作占据了他不少宝贵时光,亦陶冶了他坚韧的性格、敏捷的思维,陪伴他度过那极其艰难的环境、乐观开朗地接纳生活。

  桨声篙影波纹,
  石桥墩,
  蚕豆花开一路水乡春。
  长跳板,
  小河岸,
  洗衣人,
  绿裤红衫都道是新婚。

  这首《相见欢》作于1947年。当时厉以宁还只是17岁的少年,刚结束流离颠沛回到故乡,就以如此清新的格调和准确的格律,勾画出仪征乡村的清新景致,寄寓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憧憬。

  春:满院梨花正恼人。
  寻谁去?
  听雨到清晨。

  这首《十六字令》是青年厉以宁在北京初次写给远在鞍山的何玉春的“尺牍情深”。短短十六字,谐音借景、倾吐相思,难怪有论者将之称为“或许是世间最短最精彩的情书”。

  1959年正当“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的年代。厉以宁途经河北农村,将所见撰就一首《七绝》:

  高炉馀火映红霞,
  农舍停炊社即家。
  岂止城中遭苦雨,
  溪头荠菜不开花。

  勾勒出了当时政治运动对中国城乡生活造成的混乱和凄苦。

  “文革”把厉以宁推到了人生最低落的时段。他以一介羸弱之身,随北大千余教职员工一起“下放”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改造”。此时,不少同事对未来一片渺茫。但厉以宁却写下了“青莲自信身无染,银杏何愁鬓有丝”、“江风吹尽三秋雾,笑待来年绿满枝”等诗词,表达了蕴藏在自己心底的理想和希望。果然,不久“四人帮”被粉碎了,再接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厉以宁作了多首诗词,抒发自己的思虑和兴奋:“十年乱,世道换,路迷迷,谁有韬谋接手下残棋?”“是谁再激南湖水,今日春风惠九州!”

  中国改革大潮汹涌而起,厉以宁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旗手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厉先生义无反顾、率前冲锋。一首《七绝》形象地显示了他的这种凛然气概:

  隋代不循秦汉律,
  明人不着宋人装。
  陈规当变终须变,
  留与儿孙评短长!

  而他对改革的成果,则充满了热望与欣喜:“但求遍野花齐放,不信青山不聚财”、“青鸟有缘重到此,当惊处处是瑶池”、“古村往昔近荒滩,今日眼前绿满山;红了樱桃黄了杏,春风悄悄过蓝关”、“原上野花细草,天际青山夕照。纵马赶牛羊,放牧归来小道。欢笑,欢笑,又是丰年预兆!”

  玑珠华章,激扬文字。这一切,大都被选刊入《厉以宁词一百首》、《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厉以宁词选》,构成如他的挚友范敬宜先生所说“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交响曲”。

  而厉以宁先生自己,则以一首《破阵子·七十感怀》对自己的诗意人生作了精彩概括:

  往日悲歌非梦,
  平生执着追寻。
  纵说琼楼难有路,
  盼到来年又胜今,
  好诗莫自吟。
  纸上应留墨迹,
  书山总有知音。
  处世长存宽厚意,
  行事惟求无愧心。
  笑游桃李林!
  家运国运难舍难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17:27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