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33|回复: 0

[选刊] “江左三大诗人”之吴梅村太仓遗迹查考(凌鼎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4 15: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凌鼎年  


  说吴梅村乃明末清初“江左三大诗人”之一,或许知道的人还不算太多,若说就是写《圆圆曲》的那个大诗人,估计知道的读者就比较多了,甚至还有人能背诵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

  吴梅村,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5月28日〕生于太仓,清康熙十年〔1672年1月23日〕卒于太仓,终年63岁。

  吴梅村虽然曾官至祭酒,但一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其家乡太仓度过的,因此,在太仓留下了与其相关的多处遗迹。

  梅园与吴梅村故居

  梅园位置在今太仓城内长春村。原为明代大文豪王世贞儿子王士骐的贲园,又称莘庄。到明末时,王氏家族已不复旧时的辉煌,当年王世贞、王世懋两兄弟筑的多处园林陆续易主。

  吴梅村大约在明崇祯十四年买下了贲园,并加以拓展,最显著的变化是吴梅村在园内遍植梅花,遂改园名为梅园。这应该与他梅村的号不无关系。据记载:梅园有乐志堂、梅花庵、交芦庵、娇雪楼、桤亭、苍溪亭等,由秀州(今浙江嘉兴)筑园名家张南垣主持设计、修建。为此,张南垣曾数次来太。像鹿樵溪舍直到清顺治十四年方建成。如此算来,梅园修建完成,前后约花了十七年时间。此园占地面积一百多亩,应该是太仓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家园林。即便明代时号称“东南第一名园”的王世贞筑的弇山园也只七十余亩地。

  从现有的史料看,吴梅村为拓建梅园,与张南垣来往密切,关系非比寻常。在吴梅村诗中有赠张南垣的诗,有调侃张南垣的诗,甚至连《张南垣传》也是吴梅村写的。

  据太仓地方志记载:吴梅村还在梅园西建有旧学庵,乃吴梅村居住的地方。自明崇祯十四年从京城返太仓后,吴梅村一直住在旧学庵。有史料为证:

  1、明崇祯十四年,吴梅村曾招周肇、黄与坚一同读书于旧学庵中。

  2、清顺治十五年吴梅村在梅园宴请到太仓的陈维崧。

  3、清顺治十六年,秦松龄来太仓,住在梅园的梅花庵,前后约一个月,在逗留期间,秦松龄还为吴梅村母亲写作祝寿之文。

  4、清康熙四年,王昊、邹祗漠、许旭等宴集于梅园论诗论文。

  5、清康熙五年,叶方蔼宿梅花庵。

  6、清康熙七年,原太仓州知州白登明经过太仓时,吴梅村邀集陆世仪、吴克孝陪白登明小聚于梅花庵。

  7、清康熙八年,曾任内阁中书的陈玉璂来访,吴梅村留其小住梅花庵数日。

  8、清康熙九年夏,魏宪第二次来太拜访吴梅村,亦住梅花庵。魏宪有诗记述其事。

  9、清康熙十年正月,吴梅村邀请余怀,王鉴、王昊、王曜升、许旭、顾湄、沈受宏、毛师柱陪吴绮集于梅园的乐志堂,大家即席赋诗。

  以上史料,可在《吴梅村年谱》中,以及与吴梅村交往的文朋诗友中的诗文中找到佐证。由此可见,梅园与旧学庵是相连一起的,应该是一所园宅合一的私家园林。可以较为肯定地说,吴梅村自明崇祯十四年回太后,即开始营造梅园,就住在了梅园的旧学庵,直至他大去。

  吴梅村是清康熙辛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仙逝的,虽然无明确记载吴梅村到底死于那一间那一屋,但无疑是病逝于太仓,病逝于梅园的,最有可能的当然是旧学庵了。因此,可以认定:太仓梅园的旧学庵乃吴梅村晚年的故居。

  梅园到解放后,已是农田一片,种麦种棉花,仅剩两口池塘,一口名谓白莲花池,一口已佚名,因塘呈三角状,俗称三角池。大约在八十年代中期,城市扩建,在梅园旧址上建了梅园小区,现为居民住宅区。

  吴梅村读书处

  吴梅村读书处,在原长埭弄底再朝南,与明代五美园旧址毗邻,也即清代陆状元府附近。此处离今梅园小区仅一箭之遥,按梅园曾占地一百多亩计算,可以推定吴梅村读书处就是当年梅园的一部分。据吴梅村后人回忆:至解放初期,读书处尚存三五亩土地与几间平房,并请一位姓薛的代管,后被吴家‘世’字辈的把产权卖掉。

  吴梅村后裔住处

  曾见一资料上说:吴梅村故居在钟鼓楼旁。

  查地方志,钟鼓楼在今卖秧桥东堍,即今电信局大楼位置。此处为明清时太仓的繁华地段。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王掞的宅第保素堂〔后归钱宝琛家族所有〕,东面为陆氏家族的一致堂,还有毕沅家的毕家厅等都在此处。吴梅村在建梅园之前,住在何处,一时很难查到确切资料,是否就住在钟鼓楼附近的石皮弄内呢?只能说有可能吧,因为此处确集中居住了太仓主要的名家大户。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吴梅村后人曾长期住在那儿。

  据上了年岁的老人回忆:吴梅村后人住的房子属保素堂的一部分,而保素堂被认为是清朝初年建的,年代上似乎不相吻合。因此,此处为吴梅村故居只能存疑,能认定的仅是吴梅村后人居住处。

  石皮弄地块一直到老邮电局一带的建筑,像一致堂的楠木厅,六十年代初就拆除了,保素堂的部分建筑也在八十年代逐步拆除,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在所谓的老城区改造中,则拆毁殆尽,尽管保素堂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回想起来,殊为可惜。

  延陵吴氏宗祠

  吴梅村家族的祠堂在樊泾村(今市一中后门一带),在清代时有一定规模,五六十年代时,祠堂的房子、池塘、石驳岸等还在。

  曾为明王世贞收藏的唐代褚遂良书法真迹碑刻《枯树赋》与《太宗哀册文》碑刻,早年就收藏在这吴氏宗祠内。这在《太仓州志》中有记载。现《枯树赋》碑保存于太仓公园。

  吴梅村墓地及祖坟

  吴梅村63岁时,病中作《与子暻疏》,临终前,作《临终诗》四首,并再三嘱托家人,在其死后,要“殓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作祠堂,勿乞铭一人。”

  家人按其遗愿,其墓选择在太湖边的邓尉山,据《吴县文物》记载:在光福石壁山憨山台附近。

  吴梅村家的祖坟,则在太仓璜泾镇,在六十年代时被平整。

  吴梅村后裔

  据吴梅村九世孙吴克镕回忆:他们家族的辈份为“永世克昌”,他系“克”字辈。

  吴梅村在太仓璜泾还有一支嫡系后人,为‘昌’字辈,现也都是古稀年纪了。在上海南翔还有一支吴梅村后裔,五六十年代与太仓尚有交往。

  原《上海文学》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泽蕴与浙江大学物理教授吴泽华为吴梅村后裔,但不知是哪一支系的。

  据了解,1950年时,苏南文物管理所在吴克鎔手里取走过一包吴梅村的资料,包括清顺治、康熙年间著名宫廷画家顾见龙画的吴梅村像、吴梅村册页(系吴梅村亲笔信),以及吴梅村祖上贞孝公画像等。现《吴梅村全集》上的带披风的吴梅村画像即为吴克鎔捐赠的那幅。

  这些祖传之宝,抗战时到解放前一直存放于上海的浙江银行保险柜内,因此而保存了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9 00:4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