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82|回复: 0

[选刊] 解析诗人现实人格与诗的审美人格(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0 09: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人格是确定人的情感流向的重要基础。诗是心灵的外化,是诗人对人生、现实的看法和态度的审美展现。因此,诗人的人格是确定诗的审美流向的原初动力,从诗人的人格追求,人格倾向等角度探讨诗的艺术成就,有利于把诗与诗人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诗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人格的内涵十分丰富也十分复杂。在古拉丁语中意  即“面具”,原意是指舞台人物的化妆样式,代表人物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而把“面具”一词发展,引申为“人格”,从词源学上看,指的是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演出的种种行为和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即一个人的综合的本质。人格是确定一个人的本质特征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格主要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有很多的定义,在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人格定义主要有两种:“人格是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的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交织,而此一变动缓慢的交织使个体适宜环境时,在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念、气度、性向、外形及生理等等诸方面,各有其不同于其它在个体之处”。①“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性等,它们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巩固的。”②

   以上两个定义具有一致性,道出了人格的一些基本特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人格有健康与不健康或者说是崇高与不崇高之分。因此,对人格的评价这就需要一定的标准,在这里,笔者也就试图从美学上对诗人的现实人格与诗的审美人格作一些探讨。

   从诗人与诗的关系上,我们可以把人格分为现实人格与审美人格。

   现实人格是诗人在人生历程上所体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性向以及由此而生的思想、认识等因素的总和,即人格心理学上所说的“身心交织”。但是,作为诗人,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的人格必然体现在他的心灵创造品——诗歌之中,这便形成了诗的审美人格。现实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灵与行为的主调,这自然会影响作为心灵的产物的诗的审美主调。

   现实人格是审美人格的基础。

   诗是诗人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诗人对现实,人生的体验决定着诗的情感流向和审美的流向,“诗为心声”、“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健康的或崇高的现实人格决定着健康的或崇高的审美人格。一个对人生、对现实生活充满绝望的诗人是不可能创作出充满希望的诗篇的;只追求花前月下的宁静和谐的诗人是不可能唱出阳刚之声的;同样,一个在面对人生、现实的苦难的时候便退缩不前、缺乏奋进意志的诗人,是不可能产生改变现实的积极能动愿望的。

   审美人格是现实人格的艺术化或审美化的升华。

   艺术化或审美化,就是说通过诗的艺术手段把现实人格升华为诗的精神。升华是一种创造,在升华的过程中,不是现实人格的所有因素都可以转化为审美人格而体现于诗中。诗的审美人格也可以说是诗人的现实人格的一种能动延续,更是一种超越。它以精神形态出现于诗中,左右着诗的情感流向,也左右着诗的审美流向。诗人的现实人格是单线型的,是确定诗人个人的本质。而诗的审美人格则是多线型的,它不仅有诗人个人的认识,追求渗透其中,而且代表着诗人之外的更多的人的认识,追求与愿望。因此,诗人的健康的现实人格对诗的健康的审美人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费夏认为:“观念的最高形式是人格。所以最高的艺术,是以最高人格为对象的东西。”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审美人格与艺术家的现实人格的关系,并且指出了艺术的审美流向与艺术家的现实人格的高低是相对应的。

   “诗品即人品”,这也是对诗人的现实人格与诗的审美人格的描述。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如果审美人格与现实人格相疏离,那么,这样的诗便是虚假的,当然,有时候,诗人的现实人格也具有隐秘的一面,有些人可能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这样的人格的内涵就只有通过特殊的途径去测定、检视。比如通过诗人的作品等,如果诗人是真诚的,那么他的诗的审美人格便可以体现出他的现实人格的实质。有些人把“诗品”理解为单纯的技巧,这是片面的,朵思说:“有人认为诗与人品是有关的,我则持相反意见,杜斯妥斯基的品性恶劣,其作品却列入世界名著之林,可见作品的优劣只可以作品论,至于人品,则端视为个人之修持。”③这种现象不是绝对的没有,但是仅从诗的技巧评价诗的高低是不妥当的,诗的审美人格(诗品)是以一种精神形态出现于诗中的,是由诗人的情感、观念所决定的。同时一个诗人的品性是否恶劣应根据他的生存环境来确定,评价一个诗人的品性,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诗人的人格的实质。对于诗人所处的生存环境而言,美国的“跨掉的一代”诗人,“自白派”诗人的人格是病态的,但他们的诗所体现的审美人格恰好是对一种健康的人格的间接呼唤。一个诗人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格格不入,并不就说明他的人格追求是不健康的。

    傅天琳说过这样一句话:“一首诗的背后总有许多具体的经历,它们使我感受极深,限于诗的特征,于是表现出来的东西却只能是感情了。只知其诗而不知其人者,是难以准确地把握诗的。”④诗人的体验是他为实现自我而经历的种种感受,与他们人格关系密切。因而当他把这些体验化为诗的内涵的时候,便形成了诗的审美人格,离开现实人格谈诗是不妥贴的,“知人论诗”历来是中国诗歌批评的一种重要方法与切入角度。

    综观中国人人格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有成就的诗人的人格追求,笔者觉得,诗人的健康人格——诗人现实人格与诗的审美人格的完美磨合一般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一、独立原则:

    人格追求主要是以个人需要的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内容的,面对人群,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认识人生,社会的方式和独特的实现自己的追求与价值的途径。“诗人的人格独立主要是指诗人不是现实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成为个人价值的创造者,并通过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成为一个时代、民族精神的主动的发现者与创造者。”⑤因此,诗人的人格追求应以时代、民族的追求与愿望作为基本的立足点。

    二、理性原则:

    诗人常常是时代精神的的最敏锐的发现者,所谓“哲人”即源于此。“哲人”,不仅要发现现实、人生的本质,而且要为人们指出一条谐 合人生发展规律的路来,让更多的人能开动他们的生命之船,向着光辉的人生彼岸行进。因此,诗人的人格追求中应有理想光辉的问题闪现,艺术除了具有批判性之外还具有浪漫性,这种浪漫性就是探寻人生与现实可能会出现的样子,或者说应该呈现的面貌,由此发挥艺术的净化作用和引导作用。有人把八十年代中后期的诗歌称为“先锋诗”,说它具有开创艺术新路的作用。笔者以为,任何真正的诗都具有先锋性,即它们的预见性,诗人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沉思索,由此确定自己的人格追求,并通过诗把这种追求作为人们的一种目标而展现出来,使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奋进。

    三、博爱原则:

    中国人是主爱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儒家哲学和佛教思想也都是以爱为中心的,爱是人类情感中的最崇高的部分,它可以化解冲突、消除苦难,从而使人生处于和谐与平静之中,进入生命的最本真状态,缺乏爱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同样,缺乏爱的人格追求是难以成为健康的人格追求的。爱与真诚是相联系的,现实人生并不都处于它的和谐与宁静的本真状态,而是时刻充满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等。面对冲突的时候,诗人应该真诚地去正视它、揭示它,并且以爱的目光去矫正它、引导它。因此,诗人的爱不应该只是爱自己,更应该爱他人、爱民族、爱人类。当人们都用这样的爱去生活的时候,人生将会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诗人应该是这种人生的领路人,因为他是时代的哲人、人生的发现者!

    四、诚信原则:

    真诚是诗人发现自己也发现他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有成就的诗人都强调“说真话”“抒真情”。诗人在认识自己和认识社会的时候,必须深入地探讨其本质,而不是在表面的或现象的假面具中漂游,只有这样,现实赋予他们的一切感悟,一切认识才可能是真实的,才可能使他的人格追求不至于建立在虚浮的沙滩之 上,而是成为可以实现的,符合人生、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一个诗人在认识现实的时候如果失去了真诚,他将被现实所抛弃而成为现实的真正的牺牲品。这样的人是难以成为真正的诗人的。没有真诚,便只有虚伪,虚伪的东西有如海市蜃楼,或许可以博得一时的赞美,却没有长久的生命力!

    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则: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人们只有去遵循这些规律,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人格追求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上,他们的追求也才可能真正实现,而不至于被历史、现实所抛弃。就以新诗的诞生来说吧,新诗诞生于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文化大开放年代,是人们对于自由、民主追求的结果。文化开放与交流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如果人们仍然墨守成规,报残守缺,一味主张“国粹主义”,就势必被时代的大潮冲向无人问津的沙滩,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暗然失色,留下一幕幕人生的悲剧,胡适之所以在新诗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就在于他顺应了时代的大潮,把自己的人格追求(个人需要的实现)建立在了人生与艺术发展规律之 上而不是相反。人不能脱离时代,自然也就无法脱离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规律的约束,当然,与时代相悖而行,也不一定就是违背了历史的规律,当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脱离了历史发展规律,与人们的共同愿望背道而驰的时候,敢于指责、谩骂,改变这种现状的诗人必定是诗坛的姣姣者,鲁迅、艾青便是范例。

    综上所述,诗人的现实人格的建设要遵循上面的原则,它们确立诗人的智慧力量特别是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的大小。这样形成的人格在转化为审美人格之后便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由诗人而走向众人,从而形成诗的审美作用、净化功能和指导作用。因此,崇高的审美人格都是以崇高的现实人格为基础而创造出来的,诗歌的艺术创造也不能脱离以上几个原则,它们决定诗的审美人格力量的大小。诗人现实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时代、民族,同样,诗的审美人格的形成也无法摆脱时代、民族的制约。只有把诗人的现实人格建立在符合时代、民族的愿望和共同的追求之上,这种人格者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只有把诗的审美人格建立在健康的现实人格上,才有可能使诗真正沿着诗歌艺术发展的独特规律前进,诗的发展不可能与时代、民族的发展相疏离。回顾二十世纪后期沉寂的诗坛,笔者以为是到了冷静地、全面地审视一下诗坛现状、诗人素质状况的非常时期了。在冷峻的回顾观照之中,我们就会发现诗人的病态人格、人格分裂等现象时有出现,造成了新诗审美流向上的混乱与驳杂,这对于一个民族、时代来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更不用说发生在我们这个文化历史灿烂悠久的巍巍中华诗歌大国,其悲怆意味就更浓重了!因此,加强诗人的人格建设是提高诗人的修养的必要的也是主要的内容之一,更是新诗进一步发展的呼唤!

                      (此文发表于师大新闻学报)          二零零二年六月

    ①杨国枢定义,转引自陈仲庚、张雨新编著的《人格心理学》,第48在页。
    ②许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第358页。
    ③涂静怡主编《秋水诗选》,第89页。
    ④《作家生活报》,第146期。
    ⑤许金声《走向人格新大陆》第448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4 23: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