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81|回复: 1

从天台“一念三千”论和谐社会的构建(义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7 14:2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03月18日 《惜缘》


一、导言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当代社会的市场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趋向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商品关系。人类过分追求物欲生活,沉溺于钱权之争,名利之斗,为达其目的,可谓不择手段,形成恶性消费,导致精神空虚。身心扭曲,人性沦丧,疑难杂症重重;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频。国际冲突,种族歧视,单边主义,恐怖袭击。面临如此的生存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搭建和谐平台,是何等的迫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下了一场及时雨。而佛教宣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梵行自律,因缘果报;主张无我中道,自利利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强调众生平等,生佛不二,缘起性空,转迷成悟。这无一不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思想的圆妙诠释、实践行为的究竟指南。佛教对现实社会的辅助教化、民风的淳化归真、人际的和谐安顿、世界的和平共处,起着不可磨灭、有目共睹的作用,所以佛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良药。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所开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大乘宗派——天台宗,教观双美、解行并进是本宗根本特色,圆融三谛、一念三千是本宗诸法实相的极致阐述,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出世本怀是本宗最后的圆教所在。尤其“一念三千”是天台教观二门的枢机,也是天台实相的精华还原。以下就“一念三千”的理具事造来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一念三千”的诠释与形成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圆融世界观的思惟模式,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法门”,(1)也是智者大师一生弘法的思想结晶,湛然大师赞叹为“终穷究竟极说”。(2)一念三千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摩诃止观》卷九: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3)

因此,所谓的一念三千,即是指我们现前刹那生灭的一念妄想心,当体即具备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须知,这三千只是一个约数,并非实指,它标示一切物质、精神现象无尽的差别相,是宇宙万有的全体总汇。而“一念”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现起的灵灵活活的一念,就这微小的一念,却是何等的伟大与壮观!成佛作祖,三途受苦,生死涅槃,烦恼菩提,全在于这一念的操作。一念与三千,并非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也不是能生与所生、能含与所含的关系,而是相即、互具的关系,也就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正是“即”、“具”的圆满注脚。

“一念三千”中“三千”这个数目,是依据本宗立宗经典《法华经》中“十如是”和《华严经》中“十法界”、《大智度论》中“三种世间”的总和而来。

《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4)

这“十如是”即是《法华经》所阐述的诸法实相。相是事物表现在外的差别性;性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体是事物的质料或实体;力是事物潜在的一种功能;作是事物功能的造作实施;因是构成事物的亲因;缘是成就事物的助缘;果是因缘和合下所成的结果;报是结果的进一步延伸;本末究竟等是从相之本到报之末皆为究竟平等的一如,所谓即空、即假、即中之中道实相。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对“十如是”作了三翻的转读:

“天台师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点空相性名字施设逦迤不同,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者;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唯佛与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摄一切法。若依义,便作三意分别,若依读,便当依偈文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5)

这里,十如是的三翻转读显示了圆融三谛之理,说明世界的存在以及一切现象间的普遍联系正是诸法实相的同体内涵,同时“十法摄一切法”的理念提出,也为十界互具、百界千如埋下了伏笔。

《华严经》第三十九卷中说到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一共有十种: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称为六凡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称为四圣法界。十法界是一切众生生存的空间,十界互具互融,一一界中融摄其他九法界,如此则构成百法界,而每一法界的众生又当具足十如是的特性,所以就有了百界千如之说。《法华玄义》 卷二: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6)

《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众世间。”(7)众生世间,是指众生自身的境地,也就是正报的有情世界;住处世间,即是众生所居住的环境,即是依报的器世界;五众世间,也叫五阴世界,是构成人体的五种要素。智者大师以百界千如配合三种世界,便形成天台宗著名的“一念三千”说。

总之,一念三千表述了相即互具的实相论,显示了宇宙全体现象的真实风貌,展示了天台教学的圆顿宗旨,开发了智者大师超拔的独创精神。湛然大师在《摩诃止观传弘决》中说道:

“故经云: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既云诸法,故实相即十,既云实相,故十即实相,故使今解不与他同。于一念心,不约十界,收事不遍;不约三谛,摄理不周;不语十如,因果不备;无三世间,依正不尽。”(8)

三、“一念三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已是当前社会的全民意识。而实现和谐社会首要的是达成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进而扩充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族群、各个行业之间的和谐。所以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与关键。只有人类自我价值观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淳善,社会方可和谐,世界才能大同,正所谓“人成即佛成”、“心净则国土净”。而人类本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又该如何得以净化?天台宗一念三千的实相理论和行为方法论就解读了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一念三千”的理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一念三千”成立的理论基础是“性具”说。性指法性、真如;具指本具、理具。即任何一念无明识心的生起,当体即是宇宙现象的全息展现,所谓“芥尔有心,即具三千”,这就是理具三千。由此道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正是《维摩经》中所说“须弥芥子相入”之理。而智者大师所说的“一念”是无明与法性的相合,一念无明妄心与法性真如是全体相即,全体互具的,一念之所动,总不出善恶无记,然其体是一,所以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法华玄义》第五卷说: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14: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但明凡心一念,即皆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烦恼性相、恶业性相、苦道性相。若有无明烦恼性相、即是智能观照性相。何者?以迷明,故起无明,若解无明,即是于明。《大经》云:无明转,即变为明。《净名》云:无明即是明。当知,不离无明,而有于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又凡夫心一念,即具十界,悉有恶业性相,恶性相,即善性相。由恶有善,离恶无善,翻于诸恶,即善资成,如竹中有火性,未即是火事,故有而不烧,遇缘事成,即能烧物,恶即善性,未即是事,遇缘成事,即能翻恶,如竹有火,火出还烧竹,恶中有善,善成还破恶,故即恶性相是善性相也。”(9)

这就表明恶中含有善的因素,佛性是具善恶性的,因此羼提可以成佛不再是古德的诤议。《观音玄义》:

“问:阐提与佛断何等善恶?答: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问:性德善恶何不可断?答:性之善恶,但是善恶之法门。性不可改,历三世,无谁能毁,复不可断坏。譬如,魔虽烧经,何能令性善法门尽?纵令佛烧恶谱,亦不能令恶法门尽,如秦焚典坑儒,岂能令善恶断尽耶?问: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佛不断性恶,还令修恶起耶?答:阐提既不达性善,以不达故,还为善所染,修善得起,广治诸恶。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恶,以达恶故,于恶自在,故不为恶所染,修恶不得起,故佛永无复恶,以自在故,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终日用之,终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阐提为例耶?若阐提能达此善恶,则不复名为一阐提也!”(10)

性善,告诉我们大恶的人同样可以成佛;性恶,说明诸佛菩萨随缘普渡的大悲精神。因此,性具善恶说,融通了十法界,消泯了六凡四圣本质差别,赋予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权利,真正体现了佛陀菩提树下的慈心呼唤。湛然大师的“无情有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种绝对平等的理念,正是和谐意义的高度浓缩,和谐精神的具体表现。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是五阴世间的和谐,即身心的调和与平衡;人与社会的和谐,是众生世间的和谐,即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国土世界的和谐,即尊重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这一切和谐的现起,却不离我们的念念之心,就这一念,当体即具善恶佛性。从佛教角度而言,正确理解性具善恶,如理把握一念三千,正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一念三千”的事造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指南

崇高的理想,如果不去实践,一样成为空想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不特是理论的倡导,更重要的是实际的行动。智者大师所提出的“一念三千”说,并不是纯粹的实相理论和世界观,而其最终目地则是告诫人们依之修行成就圆满佛道,而成就圆满佛道的关钥处就是从这儿入手。我们一念的生起,当体圆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众生世间、五阴世间乃至国土世界等等都是由于我们这一念心的力量所造所成,因此叫做事造三千。如何在一念生起圆具宇宙万有诸法的当下情境来观照透视,进而回归本自灵妙觉心,便是我们这里所要讨论的了。

透过一念三千的指导而回归本性,其关键处就是在“一念”上下功夫。《法华玄义》卷二指出:

“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11)

这里告诉人们根尘相对所生起的一念妄想心,必定属于十法界中一法界。比如心起偷盗的贪心时,就落入饿鬼界的范畴;心起利益大众,服务社会的念头时,就是菩萨法界;生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时就是在成就佛法界。心生四恶趣之心,这个世界就是黑暗的;心生四圣之心,这个世界则是大同的。所以,重视我们日常的一念,便是在回归自我的灵明;严格对待一念的因果性,就是在构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说,一念所具三千诸法,当体即空、即假、即中。(12)一念不可得,但又宛然具足一切法;诸法虽宛然存在,毕竟空性,又无一法可得;一念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但又法界历然,因果分明。这就是得而不得,不得而得的实相境界。一念的生起不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具有十法界的性质。就在一念所起十法界中来观照、把握、选择佛界,便是智者大师的“行人自当选择何道可从”的真正意趣所在,也是一念三千修行的正确方向。所以任何善恶念的生起,都是我们修行的妙境,因为一念无明识心全体即是真如妙心,正所谓“无明即法性,烦恼即菩提”。 任何善恶念的生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如实地去觉照,正像禅门所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维摩经》中说: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华严经》中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华经》中说:资生产业,皆顺正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所以,日常生活的这一念,真是微妙不可思议!

由此可知,实现和谐的社会,重要的是心的和谐。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宗旨议题,真是一语道破玄机。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一念三千的“理具”所体现出的“绝对平等论”,为和谐社会的构造提供了理论依据。因为平等,人与人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因为平等,人能奉献社会,融于社会;因为平等,人能尊重异类众生,天人合一;因为平等,即能达成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一念三千“事造”所重视的从“一念”入手,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具体而又务实的行动指南。正确对待这一念,则社会安宁,人类祥和;如法观照这一念,则娑婆即净土,“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谐社会,从心开始;和谐人生,从心开始。弘扬佛教圆满丰裕的义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新一代僧人更好契悟正法、服务社会的大好时机,更是我们念报四恩责无旁贷的神圣责任!

注释:

(1)(2)(8)《摩诃止观传弘决》(卷21),《大正藏》第46册,第296页上、第294页上。

(3)《摩诃止观》(卷9),《大正藏》第46册,第54页上。

(4)《妙法莲华经》(卷1),《大正藏》第9册,第5页下。

(5)(6)(11)《法华玄义》(卷2),《大正藏》第33册, 第693页中、下,第696页上。

(7)《大智度论》(卷47),《大正藏》第25册, 第402页上。

(9)《法华玄义》(卷5),《大正藏》第33册,  第743页下,744页上。

(10)《观音玄义》(卷1),《大正藏》第34册,第882页下。

(12)即空即假即中,是天台圆教所修习的一心三观。即空,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这是总空观;即假,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这是总假观;即中,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这是总中观。此三观于一念心同时观照现起,一即三,三即一,故名一心三观。

作者:义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0:4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