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82|回复: 0

佛学的“心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与根本(冯智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7 11: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03月19日 《晋城佛教》


一、浅述佛学的“心经”

佛学在“心经”中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

1、将佛学的“心经”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其意思就是说:

色——是条件,是环境所造就的万事万物,既是我们用肉眼所见到,用耳所听到的一切事和物,是相和缘的总和,它都是色。用“道”学来解释属“有”的范畴——即“无不生”和“有亦化”的过程。

空——用“无”的境界来理解:就是“广、柔、远”,就是宇宙太空,就是“无生生无无不生、有化化有有亦化”的境界。从“心经”的内涵来揭示“空”就是人心既如太空,亦如虚空,可容纳百川,可吞吐日月。空就是大智、大勇、大智慧。从物质“有”的角度来揭示:亦分为“有、无”两个层次,就是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①所谓什么都有:就是大到自然天体、宇宙太空,它包罗万象,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微生物,它无所不容,无所不纳,它是万有,为包含万物之意。②所谓什么都没有:是说明“空”不是指某一具体的事和物,而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万象、万缘的发生、发长、乃至消亡都是一个过程,只是一瞬间的事,可以说是一闪即逝,所以说它什么都没有。③用“道”学来解释属“无”的境界,既是“万物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聚则成形显像,散则如渺为零”。

不异——其一是变异变化的意思;其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万象万缘都是相对的和相互转化的,这里的意思为“无、有”转化之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在“有、无”转化的过程中,色空不二法门。比如一栋高楼,它是有,属色的范畴,是环境和条件所造就的;但数年后,根据城市规划,可能需要拆除改为绿地,此时你说它是有还是无,是色还是空呢?当需要时它的存在是有、属“色”,当不需要时他就会因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转化为无,此既是“空”;同时它又会产生新的有,即新环境——绿地。这就是道学中所说的“通无化有”是因新条件的变化而转化为新环境的需要。所以说“色”在时空中的整体行为与“空”等同,是谓观空,是谓悟空。其具体的“色”只是短暂的,是一瞬间,即一个过程。又如:色表人身,空表失人身。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色空不二,色空等同观。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试想人的生命终日在是非、烦恼、牵挂、生死、恩怨中,如此循环往复的度过,即视为迷,迷即是迷失。当色身在时,可能上午还在为一点小事争论谁是谁非呢?下午则突然撒手人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此时作为色身的本性来讲:生时“心态”不平衡,死后一切都化为乌有,一切都是空;此时方知人空、法空、人法俱空;方知什么叫做“不明生化受熬煎”则一切为时晚矣。故此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乃至消亡的规律,都是“因缘而聚,缘尽而散,聚则成形显像,散则如渺为零”一切都付归于空。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在宇宙高维时空中,即在太空中或太空以外,观天体星相的变化和地球生命的变化,可谓一闪即逝。这里的“舍利子”:既是大能量、大智慧、性光一闪照彻大千世界,空净自然,有无转化,是谓:觉悟了的本性。“是诸法空相”:原本万法、万物就是一个过程,当过程过后,一切复归于自然;什么法不法,全是虚假设,全是人为的,在宇宙时空中根本无法,为什么?因为法无定法。即所谓:空既是法,法既是空;若等人空方知法空,则一切又晚矣。所以释佛才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之说。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何为无眼界?凡人有眼界就有障碍,就有执著,就有烦恼。如同:门关着进不去,为什么?因为有眼界。例如:从北京到广州坐在家里去不了,为什么?因为在距离上有眼界,有意识界。又如人:见到别人家里有好事,心生嫉妒;见到他人发家致富,就得了红眼病。他不是去思如何勤劳致富,而是专走歪门邪道、行坑蒙拐骗、抢劫造假和贪污腐败之事等等,亦复如是。这就是眼界、意识界、受本性不明的驱使而走向人天之反面。例如:为什么低于人的生命体,就无人类之文明可言呢?就是因为它们不仅能量低,智慧低,而且它们的眼界,意识界比人还重。所以它们比人更贪图眼前之利,其举动既无道德、也无文明、更无羞耻之心可言,故常行乱伦之事。试想“人居于天地之间,必须道理学明,才能与天地共存,否则与飞禽走兽何异”!再比如说:“鬼”(我们暂且将它定义为低能量场的暗物质生命)由于它们生存在不同的时维空间,其生存的能量场低,故此其眼界与意识界比人还重,为什么?因为凡人用笔画了几下,贴在门上,冥色界的幽灵就不敢进去,为什么?因为它有眼界,它认为这是非常可怕的东西,于是快跑快逃。而不知那只是一个“符”!是个符号而已,如“钟馗捉鬼图”,那可真是人糊弄鬼的。而鬼呢?由于眼界意识界很深很重,智慧的能量又很低,所以执迷不悟,故此迷而不返。历史传说的这一切,都说明“鬼”是怕人的;所以古人说:只要人心中无鬼,夜半三更就不怕鬼敲门。再比如说“狼”,你在墙上画几个白色的大圆圈,它就不敢过去。为什么?因为它怕套住;故此低能量低智慧的生命体,有些虽然凶残,也很可悲。正如释佛所说:万物唯心所现(造),万法惟识所变,既是如此。

2、所谓十八层地狱之说:就是呈现在大千世界中,由低级生命组合而成的不同层次的(即达尔文所说)弱肉强食之势,这是其一。

其二,是由高级生命,即为万物之灵的“人”思想境界的层次不同,修养的行为不同,而化生出生命高低不同的过程。其执行该过程的物质机能,就是动物母体的命蒂和子宫;并因此而化生出大千世界中不同生命的等级能量和不同的低级生命,包括存在的不同形态。

其三,由于生命的等级能量不同、时空场不同、地区地域不同,导致生存的环境条件不同,因而才化生出万千生命形体各异的不同,呈现千姿百态之相。

其四,由于生命的“慧心”即智慧的能量层次不同、高低不同、大小多少不等……所以其智慧(能量)的表现形式和存在的形态也不同,并因此而变现出不同的生命体;又因其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即使在同一空间)又会变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所以生命的存在形式,为适应其不同的生存环境与条件乃至于无穷尽也。

其五,生命形体的不同,就在于它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生存环境与条件的制约;又因其思维方式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即智慧的层次不同,必然会导致出其行为的不同。正因为其行为的不同,结的缘也不同,所以才会使生命的档次拉开了层次与距离,从而使生命体呈现大分上下之势。这一切即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什么?!所谓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是人们的行为大都是在不知不觉之中,依生命体的思维形式,智慧能量和“慧心”的觉悟程度而决定了的自己因缘果报,只是自己从不自以为然罢了。所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之中,会不知不觉的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生命的轨迹去运行,而且在不知不觉之中继续造业结缘,而且自己又分不清何谓善缘,何谓孽缘,以至于在结缘与了缘的(因果循环)过程中,时尔会发出莫明的哀叹,据此而又百思不得其解;不仅在自然界中受苦受难,而且使灵魂和肉体倍受折磨与煎熬。

3、究竟如何才能得到解脱呢?!

佛在“心经”上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菩提萨埵”是印度梵语解称“菩萨”。其中“菩提”就是有知识有智慧最明白道理的老师,而且也是最明白宇宙人生真相、天体自然规律的大智慧者和大觉悟者。“萨埵”,即是芸芸众生,也叫有情众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就是广大的普通老百姓。其意思是说:众生皆因不明天体自然生化之理,常因情所误、由情所累,而误入歧途,如迷途之羔羊,在因果律中而一任自然规律的宰割。所谓“菩萨”就是取“菩提”和“萨埵”各一个字,其意思是表示大智慧者即是老师,又最关心学生,不仅无私的把知识和道理传播给学生(人民),而且永远和学生(人民)在一起;所以菩萨就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当然这也是佛、菩萨大慈大悲之由来。

(2)“般若波罗密多”。其中“般若”就是前面讲的菩提智慧。“波罗密多”其中 梵语中的“波罗”即是滞留此岸的意思,“密多” 即是无极,密即是太虚为宇宙,故知密之一字能包万法、万物、万有;所以万类种性曰多,多多少?曰:八万四千法门。正如老子所言:“天下大事作于细,天下难事作于易”,才能识大体顾大局;只有汇源归一,才能识得佛法平等无高下,所以“密多”就是到达彼岸方法。

“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就是遵照如何由此岸到彼岸的知识、智慧与方法。意既明通“般若”智慧的道理和方法就可到达“彼岸”,不明通此理就永远滞留在“此岸”,即不能前进,也不能提高,也可能还会倒退。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所以释佛又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所谓“挂碍” 就是障碍,就是牵挂,就是不合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不道德的想法与行为。例如:见到别人家里有好事,心生嫉妒;见到他人发家致富,就得了红眼病。他不是去思如何勤劳致富,而是专走歪门邪道、行坑蒙拐骗、抢劫造假和贪污腐败之事等等,亦复如是。所以“心无挂碍”就是胸怀坦荡,就是心地无私,浩然正气。心有挂碍它就有牵挂,就有心上放不下的人和事,就有“颠倒梦想”的胡思乱想,他黑夜就是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他怕出事,他心里就是不踏实,就是有“恐怖”。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到的“眼界”和“意识界”在本性不明的驱使下,走向人天规律反面的结果。

(3)“究竟涅槃,三世诸佛。”其中“究竟”就是寻根朔源,发掘事物的根本,寻找事物的本源。“涅槃”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真相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最终的归根之处;古云:若悟无人我,逍遥出六尘;所以被释为大解脱。所谓“三世诸佛”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达摩老祖在面壁九年后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了知三界空无物,只这心心心是佛”。其意思是说:过去心不可得,明了过去心,把握现在心,便见未来心。“心”是什么?心就是智慧、就是觉悟、就是合乎法度、合乎道德、合乎社会、合乎自然的规律与信念。所以说最高境界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就是最明白道理、最有智慧、最有情有义的人。正因为是人做佛,所以达摩才说:“只这心心心是佛”。至此方明:过去佛,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宝藏,以及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的参悟,很好的学习、继承和弘扬。把握现在佛,就是叫我们尊师重道、访名师、拜大德、不耻下问、勤修精进。未来佛,就是叫我们通过本性升华,见到自己心上的佛。所以古有碣曰:要见三世诸佛么?镇州萝卜犹自可,青州布衫更愁人。

(4)“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句是三世诸佛之母,从此流出十方诸佛。若能依此修行功圆果满,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若离此句修行,虽经多劫,又守勤苦,均属小乘。有为之法终不能成就正果,必须勤修精进,依般若波罗密多法,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即为修养行为的最高境界,释为无上正真觉。

诗曰:净空悟大千,定中观自在,大千本非空,自在亦始然。

空而不空何须悟,观与不观均自在,觉与不觉真亦真。大道如来是自然。

故曰:大道如如不动,如去如来………

此即是教外别传,释佛拈花一笑,即不立文字,千圣不传,万古流芳,除非亲见自性,方可传授。何必依言传教,是必自悟自信,方可悟得涅槃成佛的无上心法。故知 梵语:阿即无;耨多罗为上;三藐为正;三菩提乃真;即无上正真,又云成正等正觉。古语云:要见无上正真么?山河大地,全露法王身。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现身说法,都可入道,都可谓天人师;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此岸就是彼岸,彼岸就是此岸,旨在霎那间;故此禅宗才有“顿悟”之说。

作者:冯智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0:4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