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17|回复: 0

关于佛教文化与和谐社会的一点思考(良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7 11: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03月23日 《觉群季刊》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宗教,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佛教文化,是佛教思想的文化表现,而佛教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经过千百年的“圆融”,慢慢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牢牢扎根于中国的黄土地,成为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教理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精神道德等内涵积极的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如济世利人的道德规范、慈爱和同的处世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清净恬淡的精神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等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经过建国以来的发展和努力,在适应现代社会、适应中国国情的过程中,我国佛教界对教理、教义的阐释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对国家方针政策理解的内容,为规范社会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因此,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今天,发挥佛教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的启迪

笔者案头有一些典型事例:

在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觉醒法师的支持下,佛协副会长周居士用爱心教育转化邪教“falun功”痴迷者,屡屡取得成效。市郊有一个典型的痴迷者为了所谓的“护法”、“上层次”,不惜舍弃妻子、儿子、房子、位子(工作),曾发誓“今生今世绝不背叛师傅”,单位、亲友做了几年工作,效果不明显。后来,单位专门邀请周会长,化半天时间与他促膝谈心。周会长针对他的思想症结,用佛教的善恶观,给他讲了一个“天堂与地狱”的佛教小故事,他说,地狱与天堂只是一壁之隔、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地狱里的人只顾自己,拿着比自己手臂还长的汤勺没法把汤送到自己的嘴里,个个瘦骨嶙峋,愁眉苦脸;而天堂里的人为别人着想,拿着长勺子给别人喂汤,最终每个人都能吃到,个个幸福快乐。地狱与天堂同样的条件不同的结果,因为天堂里的人都为他人着想。周会长结合这位痴迷者本人的实际,指出:你一心向善、为善,但是你所行的“善”对你和你的家庭,也对你的单位、社会造成了危害,给你的亲人、同事、领导造成了痛苦,你为了实现自己一己的私利而伤害了周围许多的人,这样的“善”不是你所希望的善,而是一种恶,也到不了你所向往的天堂境界。他并严肃地指出,“xx功”标榜所谓的“真shang忍”却是煽动练功者反对政府,以自焚实现所谓的“升天”,无端残害可贵的生命,这又难道是善吗?这些话语,点到了他的心灵痛处。面对和蔼可亲的周会长和风细雨的循循诱导,他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当晚他第一次失眠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使他辗转反侧,内心被善恶之间的艰难抉择所煎熬。聚沙成塔,水到渠成,周会长的工作恰到好处地解开了他的心锁,捅破了这层纸,使他顿然醒悟。几天之后,他郑重地写出了他误入邪教“xx功”以来的第一篇“思想认识”,向组织作了一次长长的心灵告白,公开表示与“xx功”彻底决裂,并交出了他所有的有关书籍和音像资料,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如释重负”。现在他已完全恢复正常,而且还要求回到党的队伍。这个痴迷者实际上是一位邪教的深度中毒者,精神陷于极度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是佛教文化中的健康元素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又有一例。无锡灵山实业公司总经理是位佛教居士,他曾作报告谈到自己在建灵山大佛过程中的经历:“从我手中签出的资金有10亿元。如果没有佛教徒的持戒精神,我今天不会坐在这里,说不定判刑进监狱了。在开始建佛竞标时,有个公司的负责人,扛了一个麻袋到我家来,里面原来是满满一麻袋100元的人民币。谁不喜欢钱,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持戒’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偷盗。我就是凭借着对持戒和自净其意这些佛教基本教义的粗浅理解,在建大佛的整个过程,我没拿过别人一分钱,吃过别人一顿饭。”他还说,有位领导同志去灵山视察,当走到题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地方停下来,问其意,才知这是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这位领导听了解释后说,我们正在探讨怎样把法律和人的道德准则(即“他律”和“自律”)结合,促使犯罪率下降,他说,灵山的作用和我们做的事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人不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能否建立自律精神,构建起一整套道德规范,这才是社会真正的大问题所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毒大米、毒奶粉等现象,说明这些人道德失衡,这个问题法律不能全部解决,传统文化正是可以弥补法律所管辖不到的地方,要在依靠法律的基础上,构筑人心的第一道防线。

从以上的例子,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佛教文化中含有积极内涵,通过对信教群众的心理慰藉,能够稳定信教群众的情绪,调节信教群众的心理,对鼓励广大信教群众追求良好的道德目标能起到积极作用;第二,应当看到,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经济上的转型和发展举世瞩目,但应当引起我们十分关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不同社会群体存在各种人生的心灵需求和道德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怎样运用多种方式有效引导、积极应答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解决好社会变革中群众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帮助其以健康的心态融入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做好这个课题,要靠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同时也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佛教文化中的有益成份,可以发挥其一定的独特作用。

二、发挥佛教文化优势,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央统战部的领导最近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大举措。宗教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实现全社会的和谐,离不开宗教界的努力。我国各宗教的教义中都包含着有益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宗教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中的这些有益内容,使之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宗教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有感于此,引发几点思考:

1、加强佛教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理论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很多问题需要包括佛教界在内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要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如何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如何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等问题,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努力取得有分析、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发挥佛教文化的积极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

2、支持、推动宗教界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发挥宗教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保障宗教界自身健康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本市佛教界有识之士正在进行新的思考和努力。市佛协会长、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认为:“佛法重在生活,重在寻常日用,佛教教理中蕴蓄着与时俱进的理论成份。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佛教想要重焕生机、再现活力,首先必须从理论到表述都能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以现代人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摘自《觉群丛书》总序)玉佛寺近年来,以《觉群》杂志被市新闻出版局批准正式恢复创刊为契机,“文化建寺,教育兴寺”的理念正式确立,各项佛教文化事业陆续开展,特别是已经出版的《觉群丛书》系列,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佛教教理作出有利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新的理解和阐释,文字优美,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具有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使古老的佛教文化在新形势下焕发异彩,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我们支持宗教界在这方面有新的建树,使包括广大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3、发挥佛教文化在对外交往中的积极作用。中国根本的魅力之一,在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两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毋庸置疑,每一个有机会来上海的境外人士都会希望亲身感受上海海纳百川的独特的海派文化趣味。玉佛寺是上海外宾集中参观的重点宗教活动场所,应着力谋划如何加强佛教文化的对外宣传,用中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东方文化、佛教文化的文章做大、做好,给人以特殊的宗教艺术享受,体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品质的文化魅力和厚重的历史底蕴。佛教界还应积极开展海外弘法、佛教艺术和文物的巡演和展览,参与国际佛教对话,促进国际友好与和谐。

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之一是文化的繁荣。1.2.3.4.5.6.7,七个音符才能奏出最美的旋律;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种色彩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础上,按照“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要求,发挥佛教文化优秀内涵的积极作用,为和谐社会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作者:良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05:0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