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83|回复: 2

论《周易》的损益之道(鞠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5 16: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鞠 曦


《周易》的损益之道,是孔子研究《易经》形成的重要思想。《周易》的思想形式表明,损益之道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世儒家不理解孔子损益之道的思想形式,使之不但失落了孔子以《周易》为载体阐明的"性与天道"之学,而且也必然对《周易》的思想内容产生错误的解释。对损益之道的研究,虽然自汉代学术研究已经有所涉及,但是终因《周易》中的《说卦传》没有得到正确的解读,使后世学术研究对孔子损益之道的解释形成了挂一漏万之弊,甚至在基本原理上误解了孔子的思想。所以,《周易》的研究在几千年间形成的误区已成为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障碍。《周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表明,走出《周易》研究的误区是复兴中国文化的重要的前瞻性工作。毫无疑问,对《周易》的损益之道的研究是这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损益之道与《周易》思想体系的统一性之推定及其承诺的价值,将是本文论述的内容。毫无疑问,本文是在笔者对《说卦传》解读的基础上专门对孔子的损益之道进行的研究。关于笔者对《说卦传》的解读,请参?quot;《说卦传》的哲学性与科学性--兼论儒学的历史误区"一文(载于第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在此不赘。

一、损益之道的哲学反思
关于《周易》损益之道的研究,由于《帛书周易》的出土,才在近年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没有对《说卦传》中包含有损益之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论体系进行正确的解读,使之从汉代开始的对损益之道的理论认识都以《损》《益》两卦的经解作为基础,从而不理解损益之道理论系统的理性进路与推定形式及其与《损》《益》两卦的关系。例如《淮南子·人间训》载:
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显然,《淮南子·人间训》的这段记载,是把《损》《益》作为推定"王者之事"及其关于利害祸福的道理,主要是从政治及伦理方面反映孔子的损益思想的。《说苑·敬慎》载: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帘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夫子之道,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满意,穷高而不褒,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quot;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昃,月至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与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可见,《说苑·敬慎》记载的孔子论损益之道,也主要是以《损》《益》两卦为本体以推定人们的政治及伦理,与《淮南子·人间训》中的关于《损》《益》两卦的推定具有相同的价值承诺。《说苑·敬慎》记载了孔子对《损》《益》?quot;喟然而叹",其原因是孔子感叹人们不理解《易经》中益之道的原理,所以他说"自损者益,自益者缺"。正因为人们不懂为《益》的道理,这促使孔子最终以《说卦传》为形式推定出成熟的损益之道的理论形式。
显然,《说苑·敬慎》中孔子对《益》的推定是以"谦也者,致恭以存其立者也""圣人不敢当盛"作为理论形式的。而子夏对此的理解也很中肯,故曰:"善!请终身诵之。"人上论中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全面以《易》理阐述损益之道,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孔子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伦语·雍也》)之定规,使?quot;性与天道"之学在颜回之后没有传人,故孔子对子夏进行损益之道的《易》学理论研究,但其时还没有最后成熟,因为对《帛书·要》进行的推定表明,形成成熟的《周易》及损益之道的理论形式,时在孔子的晚年。
《帛书·要》载:
……反疏……矣……至命者也。《易》……明而甚……行其义,长其虑,修其……易矣。若夫祝巫卜筮龟□□□□□□□□□□□□□□□□□□□□□□□巫之师□□□□□□无德,则不能知《易》,故君子莫之。□□□□□□□□□子曰:吾好学而?闻要,安得益吾年乎?吾□焉而产道,□焉益之,□而贵之,难……危者安其立者也;亡者保其存也;乱者有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记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从《帛书·要》的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时当晚年,此时才把握了《易经》的"要"点,从而最终完成了对《易经》的理论体系的改造,使之把《易经》的卜筮性质改造为《周易》的哲学及科学性质,正所谓"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帛书·要》)正是因为孔子对《易经》的研究,才使《周易》成为具有"危者安其立者;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治者也。是故君子安不亡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价值承诺。《帛书·要》中以"吾好学而闻要,安得益吾年乎?"载明了只所以孔子"晚而喜易"而"韦编三绝",是由于能够以《周易》为形式建立起包括损益之道在内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思想论体系。然而由于孔子时在晚年,老而闻要,故有"安得益吾年乎?"之叹。显然,这与"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共同承诺了孔子为建立成熟的《周易》理论体系及其把握损益之道以修养身心的信念与追求。
《帛书·要》又载:
孔子?《易》,至于《损》《益》一卦,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益》。《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益》之始也吉,其冬也吉。《损》之始凶,其冬也吉。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不变,而君者之事也。是以察于《损》《益》之总者,不可动以忧。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天地之道也,此谓《易》道。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者也,故谓之《易》。又君道焉,王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毕者,此之谓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得失矣。  
显然,《帛书·要》载明的孔子论损益之道,已经比《淮南子·人间训》和《说苑·敬慎》中载明孔子的论损益之理,显然比较全面而深刻了。《帛书·要》中论证了天道地道人道的损益之理,尤其指出了"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的关于失的损益之道。那么,什么是"又人道焉……要之以上下"之"要"呢?笔者认为,"要之以上下"在损益之道中的具体内容是孔子以《说卦传》的形式载明的。但是,由于历史上的学者基本上没有对损益之道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对孔子的思想体系的理解多有误解。秦汉以来,学者对孔子在《说卦传》中阐明的"尽性之命"的损益之道不但不理解,而且陷入以象数学解释《说卦传》的误区,使之对损益之道的研究停留在对《损》《益》两卦的解释上,从而不理解损益之道的思想形式与《易》学推定的逻辑形式和承诺的价值所具有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统一性。所以,对《说卦传》中的损益之道及其与《易》理的逻辑形式进行统一性的推定,才能理?quot;要"的内涵,从而全面理解孔子的损益之道。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6: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易》理与损益之道
我在"《说卦传》的哲学性与科学性--兼论儒学的历史误区"一文中的推定表明,孔子的损益之道是由《说卦传》的推定形成的,并且与"尽性知命"的思想体系统一。由于《说卦传》表明的"尽性知命"的推定形式与范畴是以"六位成章"对"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进行的"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推定,所以,损益之道的推定形式也必然与上述范畴统一,这不但使损益之道是以雷风--震巽、水火--坎离、山泽--艮兑这"六位"之卦推定的,而且也使这"六位"之卦的推定与"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逻辑形式统一。从而使损益之道与《说卦传》的逻辑形式成为统一的整体。
《说卦传》以第五章的内容推定了损益之道的原理,这里所指称的第五章在通行本《周易》中被定为第十章的内容(见朱熹《周易本义》)。把《说卦传》从新推定章句后,使之对第五章承诺的损益之道能进行正确的推定。
其第五章的内容如下: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其"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与《说卦传》第二章中的"天地定位"承诺统一的本体论价值。"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同样承诺了"乾坤三索"的推定形式。由于乾在本体论为天,在主体论为父,坤在本体论为地,主体论为母,同属于"天地定位"所决定的,不是由主体可能选择的,简而言之,就是说,天地父母不是由人可能选择的,而是由自然定位的,所以,其乾坤定位之后,将在"乾坤三索"中推定损益之道,而且损益之道与"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的形式统一及其具有共同的价值承诺。"乾坤三索"将有"顺天三索"和"逆数三索"的推定形式,使"数往者顺"的"顺数三索"成为顺天知人的推定形式,"知来者逆"的"逆数三索"成为逆天知命的推定形式,从而对"是故《易》逆数也"--《周易》承诺的逆天知命即"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尽性知命"的"性与天道"之学得到正确的推定。
"乾坤三索"的"顺数三索"是:顺一索上震下巽形成的重卦为《恒》卦,顺二索上坎下离形成的重卦为《既济》卦,顺三索上艮下兑形成的重卦为《损》卦。"逆数三索"为:逆一索上兑下艮形成的重卦为《咸》卦,逆二索上离下坎形成的重卦为《未济》卦,逆三索上巽下震形成的重卦为《益》卦。由此可见,?quot;顺数三索"形成的卦序是:《恒》、《既济》、《损》;由"逆数三索"形成的卦序是《咸》、《未济》、《益》。所以,"顺数三索"始于《恒》,中经《既济》之后而形成《损》卦,以此形成损之道;"逆数三索"始于《咸》,中经《未济》之后而形成《益》卦,以此形成益之道,由此呈现出损益之道的《易》学原理。
下面,分析损益之道的《易》学原理。
先分析以"数往者顺"即"顺天知人"形成的以《恒》、《既济》、《损》三卦为序推定的损之道原理。
《恒·象传》:"恒,久也。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巳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恒·象传》:"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序卦传》:"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
《既济·象传》:"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上则’乱’,其道穷也。""《既济·象传》:"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损·象传》:"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损·象传》:"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由《恒》、《既济》、《损》三卦的《彖传》与《象传》可知,《恒》卦为顺一索上震下巽所形成,承诺由长男长女所成夫妇之道。可见,顺者知人的推定是由"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君子以立不易方"、"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的《恒》卦开始的。但是,损之道由于中经《既济》卦表明的"小者亨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虽然应"思患而豫防之",但最终的结果还将是《损》。那么,应当怎样避免《损》卦的结果呢?即《损》之《象传》所言:"君子以惩忿窒欲"。以上为损之道的推定形式和内容。
那么,怎样"惩忿窒欲"、以避免损之道的结果呢?显然,即是《说卦传》"乾坤三索"的"逆数三索"形成的以《咸》、《未济》、《益》三卦为序推定的益之道原理。
《咸·象传》"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象传》:"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未济·象传》:"未济’亨’,柔得中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虽不当位,刚柔应也。"《未济·象传》:"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益·象传》:"益,损上盖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盖之道,与时偕行。"《益·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可见,在"顺数一索"的《恒》卦中"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之论,而在"逆数一索"的《咸》卦中也有"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之论,显然,《恒》《咸》两卦同样都是对"天地万物之情"的主体性概括。但是《咸》卦却是逆数知来的推定,是主体的逆天而行,故《咸》曰:"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君子以虚受人"。这就是说,懂得了《咸》卦的"以虚受人"的道理,才能"取女吉"也。所以,顺者始于《恒》、逆者始于《咸》。由此可见以《咸》卦的"君子以虚受人"承诺了《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的推定。然而,由《咸》卦开始的"君子以虚受人" "惩忿窒欲",只是一个开始,需要中经《未济》卦"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达到《益》卦的"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中正有庆"、"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的目标。进而《益》卦又强调"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重要性,使"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以完全实现益之道的价值承诺。以上为益之道的推定形式和内容。
所以,益之道始于《咸》。因为《咸》卦是"乾坤三索"中"逆数三索"的第一索,因此与"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及其与"主体尽性"的形式即以"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承诺的"乾为首,健也;坤为腹,顺也;震为足,动也;巽为股,入也;坎为耳,陷也;离为目,离丽也;艮为手,止也;兑为口,悦也;"统一。因此,《咸》卦对《说卦传》以至于《周易》承诺的"穷理尽性,以致于命"的价值推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关于《咸》卦的承诺与推定,笔者已在"《说卦传》的哲学性和科学性"一文中作了推定,在此从略。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6: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损益之道的逻辑形式与"要"
由"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可知,损之道是由"乾坤三索"的"数往者顺"推定的,其表明了顺天知人的《易》学原理:"数往者顺"虽然开始于《恒》,中经《既济》的"思患而豫防之",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损》。益之道是由"乾坤三索"的"知来者逆"推定的,其表明了逆天知命的《易》学原理:"知来者逆"始于《咸》,中经《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的努力以防微杜渐,持之以恒,最终达到《益》的目标。
损之道表明的是顺天知人的自然途径和归宿,益之道表明的是逆天知命的主体行为方式所实现的价值。显然,益之道表明主体对生命自我操作的逆天而行,从而实现我命在我而不在天的价值承诺。显然,损益之道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内容之一,对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而言,是极为宝贵的资源,极应引起当代哲学研究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视。
损益之道在卦理上承诺着《否》《泰》之理,"乾为天,父也;坤为地,母也。"故,上乾下坤为顺形成的重卦为《否》,上坤下乾为逆形成的重卦为《泰》。所以,"顺数"和"逆数"形成的《否》《泰》之理承诺了损益之道,《恒》、《既济》、《损?quot;顺数"始于《否》,《否》承诺了损之道的价值。故为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否·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由《咸》、《未济》、《益》"逆数"而成《泰》,所以《泰》承诺了益之道的价值。故《泰·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相辅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由此可见《否》《泰》之理与损益之道的关系。
因为《损·彖传》有"损上益下,其道上行"的推定,《益·彖传》有"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的推定。所以,《易》学研究史中曾有一种观点,其认为《损》之"损下益土"是对《泰》之卦体下乾之损,《益》之"损上益下"是对《否》之卦体上乾之损。显然,这一观点无法解释"损下益上"何以为《损》、"损上益下"何以为《益》的问题。所以,只有正确推定了《说卦传》的损益之道,才能正确理解"损下益上"和"损上益下"的意义。
损益之道表时,"乾坤三索"是以乾坤为体,以震巽坎离艮兑三索之顺逆之序形成的。三索之经卦由上而下形成三个重卦为上行,为顺,故为"顺数三索"。《损·彖传》之"损下益上,其道上行"即是指《损》之道为上行之道,经卦从上而下即"顺数三索"而形成重卦。反之,三索之经卦由下而上形成的三个重卦为下行,为逆,故为"逆数三索"。《益·彖传》之"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是指益之道为下行之道,经卦从下而上"逆数三索"所成之重卦,是为逆也,"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是指损上行之《损》,益下行之《益》,损上益下由上行而下行。是故,"自上下下"者,由《咸》而《益》者也。因《损》是由顺数之上艮下兑形成的重卦,为顺数三索之下,所以,"自上下下",逆《损》为《咸》,使上艮下兑由上而下互逆而成上兑下艮之《咸》,始于《咸》而成之于《益》的益之道也。因此,损益之道为顺逆所成,上下之行。损之道,上行也,益之道,下行也。"损上益下"者,益道为下,损益之道,为损下;损道为上,故益损之道,为益上。反之则"损上益下":损道为上,故损损之道,谓之损上。益道为下,故益益之道,谓之益下。显然,"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所推定的上下之理证明了《帛书·要》所载的"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之"要"。对损益之道的推定表明,"要之以上?quot;是以《说卦传》"乾坤三索"的上下顺逆的形式与内容作为其"要"的价值承诺的。由此可见"损下益上"与"损上益下"的承诺与推定的统一性。
因此,损益之道是由"乾坤三索"的顺逆三索形成的上下两个推定序列:
损之道:《恒》《既济》《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益之道:《咸》《未济》《益》--"损上益下,民悦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说文》:"益,饶也。"段玉载注曰:"饶,饱也。凡有余曰饶。"
《说文》:"损,减也。"段玉载注曰:"减者,损也。"
由《说文》对损、益字义的解释可知,"减""余"之理,是为损益之所用也。损益之道,其本体性是由自然法则所决定,减余之理,损益之用,是主体通过上下顺逆的推定可选择的行为方式,所以,对应于损益之道的整体性,必然是减益必余损,减损必余益,余益必减损,余损必减益,损益必余损,损损必余益,益益必损损,损益必益损。故,由损益之道的上下之行所决定,损下而上必益,损上而下必益。所以,"损下益上"和"损上益下"推定了主体顺逆之行的价值论承诺与形式。是故,"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故《序卦传》曰:"《损》《益》,盛衰之始也",从而要求人们应该遵从损益之道,以达到"尽性知命"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损益之道的上下之行,完全遵循于"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数也"的推定逻辑,使《说卦传》的思想体系完整统一。由此说明了"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於《易》也彬彬矣。’" (《史记·孔子世家》)是不可否定的历史事实,"於《易》也彬彬矣"是孔子的理想,而《说卦传》正是其长期不懈努力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0:5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