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80|回复: 2

略论易经与辩证法(周振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5 16: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周振华


一、前言
笔者在大学、研究所修业期间,曾先后从业师王觉源、李花煦、留福增教授习"哲学",张卜庥教授习"国学"。后在医学院任都时,讲授有关形容"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时期,及研究黑格尔历史哲学与辩证法等典籍,发现我国经典《易经》在基本原理与黑氏辩证法有相近之处。再阅读成中英、劳思光、黄庆宣、叶继业、张岱年、冯契、夏乃儒教授等鸿文大作,有关《易经》与辩证法原理相关之论著,得益甚多。今蒙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参加千禧年易经学术会议,及兴然撰著本文,希望得到高明指教。

二、易经与中国文化
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道统文化灿烂辉煌、敦厚圆融的伟大优秀民族。其民话文化之传承发皇,实有赖历代对哲先贤所维系和推展,殷忧启圣,担负中化民族文化生命继往开来的重责大任,诚的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对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乃至自然科学许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儒家学者,尊它为"群经之首"。并据以建立他们的宇宙观和政治伦理体系;许多玄学家和道学家,从中引申出他们的理论依据和生活模式;中国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更几乎无一例外地从其中得到鼓舞和理论上的支持。(注1)
对于文化的阐释,业师傅启学教授常言:"一个国家创造发明的文物、制度,叫做文化。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表现于食衣住行的,叫做文明。一个国家创造的文字,和用文字写出的书籍;已有的建筑和已制成的物品、曾经建立的社会和政治制度,都可以说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注2)再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Tylor)在其名著《原始的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一书中说:"文化乃是一个复合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凡人以社会成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作为和习惯。"(注3)
《易经》是一本神奇奥妙的书,它代表中国人在文化和社会上的原始取向,总结了中国人最早的生活和自然经验。《易经》是中国思想的原形,更可作为注释现代学术、协助创发的重要原理。
《易经》一书,在先秦称为《周易》,从汉代开始,被称为经,称为《易经》,为儒家的经典"五经"之一,并居其首。从汉朝开始,随着儒家经学的确立,《易经》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出现一批经师专门研究《周易》经传,形成了"易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朱伯崑教授指出:"凡汉朝以来经学家和哲学家对《周易》经传所作种种解释和注解,都属于易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变迁,易学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汉代易学、晋唐易学、宋明易学和清代易学。近人和今人对《周易》经传的研究,可称之为当代易学。易学是对经和传,特别是易传解经原则的进一步开发。它所作的开发,同每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发展有著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汉易同当时的天文气象和天人感应思潮相结合,其解易主卦气说;晋唐易学又同魏晋玄学结合起来,宣扬贵无贱有的理论;宋明易学又同儒家道学结合起来,成为理学、心学和气学三派哲学的理论基础,清代易学又同汉学结合在一起,对《周易》经传的研究,著重于文字、训诂和考证。从易经到易传,再到历代易学,这一发展的过程,就其理论思维的形式和内容说,可以说是后来居上,逐渐摆脱了占筮的内容,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注4)

三、易经与哲学
所谓哲学,原是人类心思和文化活动的产物,亦即人类思想文化之发展和积累。因此,凡人类皆有哲学,惟其不同者仅为哲学的内涵与发展历程而已。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还比希腊早,如《易经》,它是中国的宇宙论,也是人生论和知识论。中国哲学在春秋时代已甚发展,如道、法、儒、墨、名、杂、阴阳各家,各有其哲学思想。
日本学者西周氏在一八七三年译Philosophy 为"哲学",取意自我国《书经·舜典》篇中之"?哲文明"。又《尔雅·释言》:"哲,智也。"故"哲学"这个译名,是偏重在Philosophy愿意中"智"的一面。我国学界便引用此一译名至今。
柏拉图(Plato,427-347B.C)称哲学为修养得真正知识之学,哲学包括:辩证学、物理学和伦理学。故哲学的涵义可分述为:
(一)哲学统括了一切学问,在各种个别的学问上,是"学问之王"所以哲学是统摄科学的学问。
(二)哲学是形而上的学问,即《易经·?辞传上》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哲学是形而上的。它研究的对象超越了感官所能知觉的现象,故亦各?quot;玄学"。
(三)哲学包括道德的含义,斯多亚学派(the Stoic School)认为哲学为修养德行之学。伊比鸠鲁(Epikuros 342-270 B.C)认为哲学为为祈求幸福之学。
(四)哲学是思辩和批判之学,柏垃图即认哲学为辩证学。
(五)哲学固然研究自然、宇宙,但它真正的主旨在研究人生,人类对宇宙所知极为有限,研究宇宙无法得到可靠的结论,唯探讨人生,才有实质意义。离开了人生,哲学便失去其意义。(注5)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哲学典藉,为我国哲学文献之始,至为重要。诚如郭建?教授认为《周易》是部十分特殊的哲学著作,它由卦形符号与多种文辞所组成,这是结构的特殊;它多用取物象征的手法来提示义理,这是表达方式的特殊;它的时代久远,而又往往将我们现在看来毫无内在逻辑联系的文字连在一起,安置于一个完整严密的结构体之中。后来又有〈易传〉进一步对其中的哲理加以阐发,就这样,由这些卦形符号和各种文辞共同构成了《周易》特殊的体系。它的表达方式特殊,是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哲学著作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来阐述义理,而是透过具体事物的描绘,或用直观的卦画来象征某种道理的。(注6)
诚然,"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就哲学言:《周易》原是古代一本卜筮之书,只有孔子作《易传》之后,才发挥出许多哲理来。郭建?教授指出:包括《易传》在内的《周易》,是一部纯中国式的哲学菱。由于《易经》具有许多特点,必须有赖后继者的发挥,并有右能从中发展出一套哲学体系,《易传》就是利用《易经》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6: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黑格尔辩证法要义
哲学亦可称其为思辩和批判之学,如柏拉图即认哲学为辩证学,哲学之特质和本意即为思辩考察。因此,哲学也是有赖对各种理论之批判而成立,其有所肯定,亦有所否定。诚如康德(Kant,1724-1804A.D)成为思辩哲学之父,黑格尔成为辩证法大师。此处略述其与辩证法之关系:
一、"辩证法"译名之由来  
"辩证法"的原文是 Dialectic,是由古希腊的 Dialegemai演变而来的,它原含有对话或争论的意味。把 Dialectic译作"辩证法"的是日本人河上启博士,公元一九0五年(明治三十八年),他翻译塞里格曼(Seligman)著之(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这是一本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书,河上启即将此书中的"Dialectic"一词译作"辩证法"。
另一日本人,研究黑格尔法律哲学的吉野作造,在介绍塞里格曼的著作时,曾批评河上记"辩证法"的错译。想不到它后来成为中、日两国共同使用的译名。(注7)
"Dialectic"一词概括的意思,即一个"问答"的意思;一个是"正反"的意思。须知道二个意思必须凝合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意思。于是表面上一问一答的进展下去,在里面却是一正一反的推演下去。所以这个字始终是一个所谓双关语。后来乃一转而变为侧重于里面的"正反"一义了。因此,我国张东荪先生曾译为"对演法",张君勒先生想译为"起(正)、承(反)合",许实?先生则想译作"内(正)、外(反)合"。(注8)但至今通用的译名仍为"辩证法"一词。
二、辩证法的意义及其渊源
在古代希腊,辩证法(Dialectic)这个名词的解析,就是对话和争论的艺术。同时,"辩证法"之成为思想法则亦起源于古希腊时代。"辩证?quot;不仅用于对话或争论,同时也用于个人单独的思想。因为思想是一种无声的言语,思想就是个人的对话,就是经由个人的反复沈思,由模糊的见解,逐渐达于成熟的见解,所以辩证法也就是一种思想方法。
集"辩证法"大成的是德国唯心论大师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drich Hegel,1770-1831A.D ),黑氏著名的"辩证法",一般人都知道"正"、"反"、"合"三阶段的演化历程。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否定为核心"的,他以为原有的概念是静的,而否定是动的。所以,否定原有概念则为动的。原有概念遇著否定,便是静遇着动,因此,否定是变成思想进展的动力,否定是一种进一步的决定,并有其一定的历程,即第一个概念肯定--"正"(Thesis),再由第一个概念之"正",随之提出第二个概念即否定--"反"(Anti-thesis),"正""反"相遇,是为矛盾,或称为对立。但为求"矛盾"之解决,必须进而提出第三个较高级的概念,以克服此"矛盾",是为否定这否定--"合"(Synthesis)。"正"引出"反","反"引出"合","正""反"并非相消,而在"合"中被保存被修正。这样"正""反""合"三段历程继续继续进展,可以达到"绝对理念",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思想进展的历程。
英国学者史泰思(W.T.Stace)认为,黑格尔哲学的中心原理即是其"辩证法"。黑格尔发现一个概念可以包含它自己的对立体,对立体潜藏在它自身,而且这种对立体可能从它分离或演绎而实?quot;差"之职责,于是即变"网"为"目"了。黑格尔逻辑范畴的第一个三题论--有、无、生(Being,Nothing,Becoming)。这三题论底之部分,常常被分别称为正题、反题和合题(the thesis,anthesis and synthesis)。当合题已涉及措置其自己为一新论断、新范畴时,它便成为一个新三题论的正题。但在它自措为正题的刹那,它的反题又从之演生而自相矛盾地包含着它。这个新的矛盾又消融在一个新的高级统一中。这个合题,一转而为新三题论的正题,而如是演进贯通全系列。(注9)
三、唯物辩证法之产生
当一八三一年黑格尔死后,最先出现的哲学动向是要修正黑格尔的学说,并用黑格尔自己的辩证法来攻击黑格尔的唯心论。此即所谓"辩证唯物论"。第一位用此方法的便是黑格尔的学生费尔巴哈(Ludwing Feverbach,1804-1872A.D)。
因为费尔巴哈是黑格尔的学生,故称其为黑格尔左派。他要改造哲学,而且彻底建立感官论及唯物论。他指出黑格尔虽然在"正"和"反"之中看见了"合",但这"合"仍不过是唯心之"正",并没有真正的"合"出现。他以为真正的合应该是"思想"和"存在"的合,而不是思想的"合"。纯理性不能完全包括独特之地位,因此,费尔巴哈的口号是"恢复感官世界之地位"。(注10)
费尔巴哈指出,意识的产生在于知觉,而知觉的成立是靠感官的,而感官的依据是物质。他曾说:"人吃什么,就是什么。"但费尔巴哈其实只是唯物论者,而马克思(Marl Marx,1818-1883A.D)、恩格斯(F.Engels,1820-1895A.D)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者。

五、易经与辩证法
《易经》本是哲学发?之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书,是一部研讨宇宙人生原理的典藉。学者认为《易经》只有一个道理--阴阳--而已。就变易言,《易经》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天地万事万物的变化,皆在其中。诚然,我中华文化创发之始,应首推《易经》,其乃以最简单之原理,说明宇宙的根源、万物的始生,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法则。此种法则,是由观察自然现象而得,谓之自然法则,成为中国道统哲学的基础。
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始于《易经》,可称为我国古代思想中之简单宇宙观念。《易经》的宇宙观,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把宇宙看作有机的整体,生生不已的。黄庆萱教授在〈周易数象与义理〉文中称:"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数,论其所代表的现象,及其在生命哲学中的意义之所在。"至于"变易",〈系辞传〉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quot;由一元的道而产生阴阳二象,一阴一阳又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这就是变易了。黄教授特别指出,高邮高(仲华)先生曾将《易经》与黑格尔辩证法相提并论:"以为一阳者,独黑格尔所言之正;一阴者,独黑格尔所言之反;而道,就是黑格尔所言之合了。"〈系辞传〉又说:"《易》之写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变动不居,周演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所适。"日月往来,寒暑循环,生死相继,治合乱反,充分说明了空间、时间,个人、社会各方面的变动不居。""黑格尔辩证法,言正反合,仅就变易立说,而未及不易之论。"(注12)
中国哲学史会会长张岱年教授指出?quot;研习西方哲学,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有更深的理解。""掌握了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再来钻研中国哲学著作,才能发现其中的精旨奥义。例如《老子》、《易传》的辩证法,《墨经》、《荀子》的逻辑学说,拿来与西方思想对照,可点出其中的精湛意义。"(注13)"中国古代哲学,与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哲学相比,有着更为悠久和独得持续发展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传统。这里便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思想方式上的特点。""民族文化是一个整体。中国古代哲学同当时的科学、艺术有机地联系着,形成非常深厚的辩证思维的传统。"(注14)  
学者汪晓鲁先生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对辩证法作了精彩的"论述。同样,《易传》作为古代哲学经典,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老子"辩证法思想的特点是"以柔克刚","贵柔"是老子辩证思想的主旨。从思维角度而言,老子只完成了对辩证规律的部分认识。有人把老子贵柔之说称作为"消极的辩证法思想。""《易传》对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了继承和发展。""《易传》比老子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如果说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停留在肯定-否定阶段,那么《易传》已经开始认识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证明了人类对辩证法的正确认识是通过扬弃消极因素,而逐渐接近真理的。(注15)
夏乃儒教授提到"反"(否定),这个哲学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是老子首先提出的。"看法,他说:"在老子之前,已经出现片断的关于矛盾双方互相依存,转化的某些观念,例如:在《易经》中,开始出现矛盾转化观念的萌芽。""老子把我国古代直观的片断的辩证法思想萌芽,发展为较为抽象的系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辩证法否定原理,并把"反"作为否定范畴明确地提了出来。"(注16)
学者黎振国先生指出:"《易传》中包含着较为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作者认为,万物是永恒变化并不断更新著的,"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辞传上),并强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矛盾的交替和相互作用。"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辞传下)《易传》对于对立统一的规律也有较深刻的认识,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的对立,转化及其相互作用,看成是宇宙的普通规律。"由于《易传》对《易经》作了重要的发挥,汉以后,人们就把它同《易经》编在一起,共同作为儒家经典。(注17)
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博士:"特别指出,我们对《易经》本身的结构,以及其所包含的特质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将《易经》的思维作为世界本身的一种运动,或是一种变化的过程。""对《易经》的研究,首先会提出一个重大问题,即《易经》思想模式的特质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易经》思维其有辩证思想的特质,它包括四方面的运动:一而多与多而一;静而动而与动而静;外而内而与内而外;知而行与行而知。"《易经》有三种不同的起点意义,即本体论、宇宙论和人的思维。"如果把这"四方之向"分别结合为一体,就成为一种通达神明的境界和仁智合体,开物成务的人类智慧。"并指出《易经》作为辩证的思维方式,它的作用及内涵也有待于加强和探讨。对《易经》辩证法的了解,今天我们想跳出将《易经》作为朴素辩证法的看法阶段,应该用外观、内省、超越及投入的方法来掌握更高层次的《易经》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quot;成中英教授认为,"《易经》作为一个学术,它有其不同的哲学体系方面,西方或东方的,都可与《易经》联系起来考察。"(注18)
再者,如学者方克教授所言:《易传》在我国先秦古籍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于它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先秦时期,我国朴素辩证法思想多彩多姿,其中《易传》的辩证思想可以说是最丰富和最深刻的。(注19)
洪镰德教授在〈辩证法述评〉文中说:"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不再是事物的静态的一面,而能获知它动态的变化情形。这样的认知能够与时势相推移,并能掌握不断变动中事物的本质与形相,显然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进步的宇宙观、人生观、历史观、社会观与认识观?quot;(注20)这乃是对"辩证法"涵义的最佳说明与总评。

六、结语
学术不分中外古今,是人类所共有的资产,哲学是人类共有的智慧,吾人应共同维护和发扬。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便是《易经》,我们要特别珍视和喜爱,发掘其真理,研究发挥其功能,崇扬其不朽的价值。
辩证法在古希腊和古中国同时存在,虽名称和用词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法则是相通的。今日吾人感到骄傲的是,中国有自己的辩证法--《易经》,其中充满着辩证法的运作法则,而且影响历代学术发展,诚为中国人应该永远珍爱者。要者,辩证法是思维方法,其基本上是没有唯心唯物的,即便有唯物唯心之分,应是学派之分,或因人而分,这一点,可从《易经》中得到证明。《易经》兼容心物的,二者是一体的。
总之,《易经》和《易传》是我国古代学者运用辩证法思想方法来体现说明宇宙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生成和变化的基本原理。此即《易经》在我国哲学与思维方法逻辑运作中有其恒久的地位与价值,乃为我国哲学的瑰宝与指南针。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6: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释
注1:郭建动注译:《易经读本》导读,台北:三民书局印行,民国85年1月,初版。
注2:傅启学著:《中山思想本义》,台北:孙中山遗教研究会发行,民国65年3月3日出版。
注3:E.B.Tylor:《Primitive Vulture》,London:John Muray,1871,p.1.
注4:朱伯崑撰:〈请来认识易经〉,"揭开易经的奥妙"专辑,台北:《国文天地》6卷11期,民国80年4月10日。
注5:周振华著:《哲学之界说》,民国71年7月12日出版。
注6:同注1,页19。
注7:郑学稼著:《河上启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台北:中华杂志社出版,民国59年1月初版。
注8:张东荪著:《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台北:地平线出版社,民国62年1月出版。
注9: W.T.Stace: 《The Philosophy of Hegel》,曹敏、易陶天译:《黑格尔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民国67年11月初版,页95-96。
注10:邬昆如著:《西洋哲学十二讲》,先知出版社,民国65年10月初版,页202。
注11:叶继业著:《易理述要》专论,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民国77年4月初版。
注12:黄庆萱著:《周易纵横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民国84年3月初版,页4-5。
注13:张岱年撰:〈怎样学习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三百题》总论,台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初版。
注14:冯 契撰:〈如何继承中国古代哲学遗产,以建立现代中国的精神文明〉。  
注15:汪晓鲁撰:《中国哲学三百题》,"人物思想篇"。
注16:夏乃儒撰:《中国哲学三百题》,"概念命题篇"。
注17:黎振国撰:《中国哲学三百题》,"典籍 名篇"。
注18:成中英撰:〈易经的思维方法〉,《国文天地》6卷11期,民国80年4月10日。
注19:方克著:《中国辩证法思想史》,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1月初版。
注20:洪镰德著:《思想及方法》,牧童出版社,民国66年4月10日初版,页24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06:0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