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49|回复: 1

20世纪中国科学易回眸(佚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5 15: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佚名


       20世纪的中国,风雷激荡。社会历史发展,经历划时代巨大变化。先是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批判封建文化而开展新文化运动;继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清除污泥浊水而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易学研究随社会历史、文化的变革而不断呈现新面貌,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说百年来的易学发展,胜过以往一千年,绝非夸张。
    20世纪开初20年,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极不平凡,清王朝被埋葬,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文化,逐步退出思想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镇的易学,亦随之发生新旧交替,进入易学研究转轨的前奏期。
    这一时期突出的易学家,无疑首推杭辛斋。他在狱中得名家指点,对《周易》有特殊领悟。他先后撰写了《学易笔谈》初集、二集,《读易杂识》、《易楔》、《易数偶得》等七种著作,融会象数、义理,开拓新的象数易学理论,成为科学易的先驱者。他广泛引用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杭辛斋易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浅层会通,亦反映古代文化的蜕变过程。
    唐海宗《医易通说》(1910)继承发展明代医学家张介宾的医易思想,开拓易学研究新领域,在医易会通研究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严峻挑战,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严厉批判,以科学与民主为核心的新文化,迅速普及。易学研究终于冲破经学藩篱,迈向新的历史时期。
    科学易破块启蒙,乃20世纪易学的新发展,受国外外莱布尼兹、玻尔等著名科学家对《周易》象数青睐的影响,我国少数近代科学家,独开新风,用近代自然科学成果阐述易学思想,亦以易学象烽解释近代科学的某些原理,从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易著作,为易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沈仲涛《易卦与代数之定律》)(1924)、《易卦与科学》(1934),成为科学易的拓荒之作。他认为《周易》的每一卦,如同代数几何中的公式,在物理学、天文学中都有妙用。他的著作以英文发表,国内影响不大。造成较大影响的是薜学?《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1937)、《超相对论》(为前书之普及本,1964的睚台湾重版时改名《易经数理科学新解》)。此书将易学原理归结为易卦方阵演变定律,认为爱因斯坦相对论,锹拉克方阵算学,以及物质波、量子力学诸定律,都可同易方阵定律契合,此书一出,在易学界和科学界产生极大反响。他主张:"吾愿今之学者治《易》求诸物理,而治理者求诸八卦。"20世纪末,治科学易者蔚然成风,盖由此时开端。
    1949年新中国建立,社会经济基础及社会上层建筑,发生地覆天翻变革。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空前艰巨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清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污泥浊水,打扫家门以利新的文化建设,一方面逐步实现人人瓣社会意识形态的转换,学习新思想新理论,建立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此形势下,对传统思想文化实行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易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项批判继承任务,不可避免地出现裹足不前的困境。这一时期,易学研究陷于沉寂,科学易的开展无从谈起。
 楼主| 发表于 2009-3-25 15: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晚期,易学空前兴盛,科学易异军突起,成为一时风尚。
    对于《周易》同现代自然科学的思想联系,不少当代科学家作了深入探讨,力图从易学思维中找到现代科学方法的微妙启示,这方面的学术著作不断涌现。在易学研究的百花园里,科学易竞吐芬芳,董光壁《易图的数学结构》(1987)、李树菁等主编《周易与现代自然科学》(1990)、徐道一《周易科学观》(1992)、丘亮辉等主编《周易与自然科学研究》(1993)、顾明《周易象数图说》(1994),焦蔚芳《周易宇宙代数学》(1995)、董光壁《易学与科技》(1997)、韩增禄《易学与建筑》(1997)、刘子华《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1989)的中文译本、商桂《易索》(1998)、何世强《易学与数学》(1999),罗翊重《易经象数学概论》(1999)等著作,剖析了《周易》及其象数模式同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天文、地震等方面的关系,着重论述了《周易》的太极思维,阴阳观念,对称法则,互补原理等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作用,显示了《周易》这一"宇宙代数学"的科学价值。与此同时,江国梁《周易原理与古代科技》(1990)、邬恩溥《周易--中国古代的世界图式》(1998),黄寿祺、张善文选编《周易研究论文集》第四集(1990),刘振修《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1993)、常秉义《周易与历法》(1999)等著作,着重论述了《周易》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表明《周易》在古代不愧为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周易》同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召开过多次关于周易与中医学学术研讨会,邹学熹、邹成永《中国医易学》(1987)、杨力《周易与中医学》(1989)、李浚川、萧汉明主编《医易会通精义》(1991)、紫竹公、筱山?《周易与养生》(1994)、刘杰、彭峻《中国八卦医学》(1995),黄自元《中国医学与周易原理》(1989)、赵继承《养生社病返老还童》(1997)、刘长林《易学与养生》(1997)、张其成《东方生命化花园--易学与中医》(2000)等著作,对医易会通思想、易学与养生法则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
科学易的?军突起,在科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支持者、参与者大有人在,持批评态度者亦不乏其人。董光壁《易学科学史纲》(1993)对科学易与易科学作了介定,论述了易学与中国科学的三次高峰,分析了易科学的困境,提出了易学的科学再造新思路。
    百年易学研究,首先是扬弃沿袭千百年的经学注疏方式,逐步学会西方近学术研究方法,进而掌握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易学面貌逐步发生变化,易学的社会文化价值也日益得到充分揭示。当前呈现的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交叉综合研究的格局,大体符合这一学科的内容和特点。人文易、科学易、象数易、管理易,齐头并进的现状,是历史形成的,也是现实需要促成的。这种易学发展状况,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同易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定将不断涌现。当此世纪之交,开展"新世纪的科学易"这一主题的学术讨论,是十分必要的,非常及时的。对21世纪科学易的发展,必将发挥重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周易》与现代化这一现实课题,当长期重视,力求古为今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同时注重基础研究,对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众多的易学人物,浩如烟海的易学著作,进行系统科学研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清除笼罩易学的迷信色彩,剔除其神秘主义成份,使易学研究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前进,以自己的辉煌成果,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是大有可为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23:2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