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43|回复: 2

【清代】陈鸿寿书法艺术馆(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6 14: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鸿寿书法艺术馆

[ 本帖最后由 天籁 于 2009-2-26 14:36 编辑 ]
0060a2a8-ffa4-4f61-a396-d6f073c307b4.jpg
63aa4c3c-8a52-4c0d-84d6-5a97cac70406.jpg
95.jpg
96.jpg
993a6d48-20df-4253-a2c8-67b824395c7d.jpg
2101.jpg
0018160.jpg
发表于 2012-9-7 17: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佚名

陈鸿寿(1768-1822)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子恭,号曼生。嘉庆拔贡。工书画、篆刻。是清代艺坛一代大师。

  陈鸿寿于艺术涉猎广泛,而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汉,绘画精于山水、花卉,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以隶书和行书最为知名。他的隶书清劲潇洒,结体自由。穿插挪让,相映成趣,在当时是一种创新的风格。他广泛学习汉碑,尤其善于从汉摩崖石刻中汲取营养,在用笔上形成了金石气十足、结体奇特的个人面目。笔画圆劲细插,如银画铁钩,意境萧疏简淡,雄浑瓷肆,奇崛老辣。陈鸿寿的隶书较之以往的隶书具有“狂怪”的特点,说明他有创新的勇气和才能,但在结字和章法上,用笔仍然属守古法,笔笔中锋,力透纸背。

   清嘉庆时制壶名家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与陈鸿寿合作,壶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坯,再由陈鸿寿题铭,创制了紫砂壶与诗书画篆刻为一体的“曼生壶”。“曼生壶”是文人雅士与紫砂壶艺家之间成功协调的典范,“曼生壶”的产生使这时期的紫砂壶走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
发表于 2012-9-7 17: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佚名

       陈鸿寿(号曼生),曾任宜兴县令,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不但鼓励当地陶工生产,而且还协助陶工设计壶的式样有十八种以上之多。其中以四方、六方、井栏、瓦当、石瓢、葫芦、直筒、圆珠等壶最为常见。传有“曼生十八式”流传至今。其实何止十八式,我们能见到有曼生铭款一百以上。一位县令能体恤陶工,亲自设计制壶,这不能不说对宜兴紫砂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最大的大贡献,就是兴起了在紫砂上写诗作画。陈鸿寿是最早开创在壶上刻字作画的艺术家之一,以诗词来抒发思想感情并展示才华。


  陈鸿寿并不会制壶,清嘉庆时制壶名家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与陈鸿寿合作,壶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坯,再由陈鸿寿题铭,陈鸿寿还给杨彭年篆刻了用于壶款的印章“阿曼陀室”。当时除杨彭年外,还有他的兄妹杨葆年、杨风年,以及吴月亭、邵二泉、万泉、壶痴等人。当时一批文友名士都争相仿效,愿意在紫砂上舞文弄墨,成为时尚,但大多署刻款:“曼生”,故而都统称“曼生壶”。

  曼生壶必具两个条件:一是制壶者必须是名家;二是诗词必须有文采。曼生壶的特点是,壶身留有平坦的题铭刻款处,必须在上面题镌诗文与绘画,使诗书画印在壶体上得到合理的发挥,得到相互铺盖,相互包容的统一效果。因而,曼生壶具有浓厚的书卷气,透发着文质形的艺术气质,加上紫砂特有“金色晶光,气韵温雅的素质,更使文人学士们一见倾心,格外赏识了自此紫砂壶艺开始向诗、书、画、篆刻等艺术靠拢,形成了以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壶艺新潮,紫砂壶的艺术境界得到极大的提高,气质得到了充实与完善,使紫砂壶艺的文质得到突飞猛进。

  “曼生壶”是文人雅士与紫砂壶艺家之间成功协调的典范,“曼生壶”的产生使这时期的紫砂壶走向一个更高的艺术层次。自此高品位的紫砂壶一经面世,如同当时字画一样就身价不菲,除了紫砂爱好者争相收藏,一些达官贵人、富豪巨商,为了附庸风雅也不惜重金争购。一时间成了壶以文贵,文随壶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 22:5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