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88|回复: 0

【当代】苏白篆刻艺术馆(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 15: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白


    原名苏英心,山东青岛人。1926年生,1983年5月26日因病去世。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社员。1983年荣获由上海《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首次篆刻评比十佳。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声誉卓著。
       幼从张叔愚习印,曾受业于陈大羽,后又得邓散木函授,印风得赵古泥“虞山派”风韵。其篆刻祖述古玺,追秦仿汉,皆能得其门径。作品古朴典雅,以古见今。取势流转多姿,富于变化,风格独特。


古朴雄奇 恬淡清新——谈苏白的篆刻艺术

□ 王善杰
 
当今印坛,流派繁纷,争奇斗艳。苏白先生的篆刻艺术却能在群芳之中,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苏白先生的篆刻艺术,几经变化,才达到艺术的高峰。他为篆刻艺术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有他成千上万的作品为明证。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苏白先生的艺术实践,充分地说明了篆刻艺术虽是“雕虫小技”,如无锲而不舍的精神,也是不能成功的。



苏白先生治印,初无师承,后得青岛篆刻家张叔愚先生指导,得其门径,上中学时又从陈大羽先生学画,大羽先生治印师齐白石,作为他的学生,受白石翁一派影响亦是很自然的事。我曾见到他为大羽先生刻的名章,极得白石翁的神韵,有些印又吸收了古玺印的好处,两者相合,很有些创新意味。

一九五六年,苏白先生得到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先生的函授,这是苏白先生篆刻生涯中的重大转折。当时,苏先生折服于散木先生篆刻的雄奇老辣、苍厚朴茂的风格,心慕手追,许多作品都在模仿这种风格。作为高明的导师,邓先生适时的指出:“做老师的只能尽到指受启发的责任,学者自己必须虚心钻研古今杰构,深入领会篆法刀法的真谛,方有收获。如果专学老师一人,则所谓守一先生之言,成就是有限的。”苏先生遵循老师的教导,上追秦汉,近师诸家,篆刻艺术日臻佳境。

他把印稿不断地寄呈老师过目,邓先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批阅,许多印章邓先生连圈三圈极力赞之,对有些须注意的问题,亦一一指出,如在仿汉印风格的印拓边上批曰:“学汉印勿学其倾仄,要学其平正处,不然,必病犷野。”在批阅拟甲骨风格的印作时则指出:“拟甲骨贵挺拔,忌细弱,章法亦须参差而有情。”这时苏先生仍有一部分仿白石风格的作品,邓先生则指出:“白石翁一派不可学!无其功力学之必病。”苏白先生谈起从邓先生学艺的过程,总是感慨万分,以十分感激的心情怀念着这位“未面之师”。

在邓先生历时七载的悉心教诲下,他的篆刻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目。他把邓派独特的刀法,融入古玺印严谨的法度之中,如果说邓的风格是奔放的,而苏的风格却是凝重的,是平中寓奇,从而形成了一种恬淡平稳,如同田园诗般的清新画面,秀逸高远之气扑人眉宇,艺术能达到此种境界,亦足可聊以自慰了。

邓先生逝世前,曾对其家属说过,我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但我认为学得好的,只有青岛的苏白,天津的华非,这才是我的学生。这正是对苏先生这时期作品的最好评价。

“文革”时,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铁笔”,但是真正的艺术是扎根于民众之中的,不是一两个人能消灭或禁止的,他的朋友不时地求他治印,初窥篆刻风采的艺徒更是不断地来拜访求教,他自己呢?也是“积习难除”,所以在“硝烟弥漫”的熏烤中又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并且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刀法苍劲,章法跌宕,不求法度而法度自出。著名艺术家钱君甸先生称其时作品“已入化境”。如《苏白近况》《锲而不舍》等印,正奇相间,方圆并用,分朱布白,天趣自见。刀笔浑融一体,绝无雕饰之气。七十年代后期,一生坎坷的苏白先生,政治上平了反,工作也得到了妥善安排,这时他的心情十分激动,把党的关怀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象《苏白印蜕》、《苏白印稿》、古代科学家印谱》、《可染楼印存》、不三不四楼印集》、《肖形印谱》等许多印集都是这时期的创作,并且完成了早期开始创作的《鲁迅笔名印谱》。久已失传的紫砂陶印亦在其学生的帮助下研制成功,并在篆刻上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苏先生的篆刻艺术又有了新的突破,这时的许多作品,笔锋化圆为方,刀法冲切互参,把隶书的方正古朴之气纳于印中,遂出现一种浑朴苍古、劲挺纵肆的崭新面目。

这时,有人说他的作品“不三不四”,是旁门左道”,他却非常风趣的刻一“旁门左道”印,并刻边款谓:“非篆非籀,亦古亦今,我有我法,某公曰旁门左道……刻此自认也”。但从做老师的张叔愚先生直到师兄们无不交口称赞。全国著名的艺术家们也都极为推崇。象吴作人先生就曾题词说:“自辟蹊径,以证其非旁门左道也。”康殷先生题:“古朴雄奇、一时无两。”陈叔亮先生题:“铁笔神来。”谢稚柳先生题的是:“散木遗风。”

这些题词,对苏白先生的篆刻可说是作出了很高的、也是很中肯的评价。



我们看苏白先生的印作,第一个感觉就是大家风度。潘天寿先生在评价一个画家时,首先看其作品是否大方。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大家气质是至关重要的,但这决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办得到的。这是艺术家具有高度艺术修养、最能表现作品风格高低的重要问题。那些横眉怒目、怪诞支离的作品,只不过是哗众取宠,其格调是不会高的。苏白先生曾说:“动辙以突兀惊人,孥攫以骇目,赤筋露骨为苍老,殊不知非胸襟与识见并高,腕势与心灵日进,罗万有于内,抒性情豪端,通会之际,始称人书俱老。岂日沉浸较量盈歉之间,外慕雅名,内深俗虑可语……。(《人书俱老》印款)。苏白先生的这段语,不但指出了作品风格的标准,并且更重要的是点出了“人品”是作品的灵魂。

从古玺印的创造者,到元、明、清各大家,无不以正为本,寓奇于正,故奇而不诡,正而不俗,作品达到这一要求,就可称为“大方。”苏先生的篆刻正是这一优秀传统的继承,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点。

苏白先生篆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体现出一个“写”字。使刀如笔,笔画的波澜起伏,按用笔的提按来变化。所以篆法的线条之美,比墨落在纸上更有情致。这是因为,篆刻不是书法的翻版,是用刀“写”而不是用笔写,所以必须有刀法,并且会因此产生许多特殊的艺术效果。如《不自铍》一印,刀痕的参差随着笔法的节奏变化,线条细劲而不失苍厚,篆法之美从刀法中显现无遗。这就是笔法出自刀法,刀法附丽于笔法,二者有机地结合,金石之趣顿生。这是自邓石如以来,篆刻艺术的一大发展。

篆法生动多姿,印章就无板滞之病,且迫使印章的章法也要相应地俯仰离合、顾盼有情,遂显出分朱布白之奇趣。如《桃李不言》一印“言”字的处理最有趣味。“桃”“李”二字占地较大,“不”字占空小,“言”字填空而立必然瘦长。故使三画破边而出,不但章法窘迫之感顿失,而且出印外有印之妙,使人浮想联翩。真可谓“妙手回春”了。

一方印章的章法变化,与印的边栏大有关系,所以苏先生对印章的边栏的处理也极讲究,并写过这方面的专文。他说:“常常看到一些印章印文刻的不错,却因边栏处理不当而造成失败。”他有很多印章的边栏处理的很有意味。如《锲而不舍》一印,四边光洁方整,印文却豪放浑朴,对比十分强烈,但四角都是钝角,方而含圆,加上适当的残缺,就能与苍厚之印文混然一体。他曾说过:“艺术创作,对立统一规律掌握的越好,艺术性就越强。”在他的作品中是时时可以看到这种例子的。

印章适当的残缺,会使印章更加生动苍古,既能捕笔墨之不足,又能助章法之完美。如《不自矜》一印,“不”字右边的残缺,就防止了两条平行线条的雷同,并且加重了“不”字的份量。边栏破断与外界相通,就解决了因残缺线条宽阔而份量太重的问题;上下留朱少许就有笔断意连之感,说明边栏尚存。深厚功力由此可见。

苏白先生亦非常重视边款的艺术性,他认为这是印章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所以他对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心研究,并能得心应手地刻画。他的楷书款用刀泼辣豪放,神完气足,最为同道称许,晚年用冲刀刻边款,取法黄牧甫而气魄过之。有时用今刻少见的反刀刻款法,更是奇趣横生,令人叫绝。



事业上的成功犹如树上的果子,如果没有繁茂的枝叶,深扎的根须,这果子也决不会丰硕。他曾临摹了大量的古玺汉印,他是按照“临古要不被古玺印的风格和形态所拘,要临古印之神,不要食古不化”(见其著《篆刻的篆法、章法、刀法》)的要求来做的。他又说过:“学点传统的东西,再刻出的印味就厚了。”由于重视传统的学习,故苏先生的篆刻,不管是平正一路的,还是豪放一路的,各种风格的作品,皆朴厚苍润,而无浅薄偏平之病。

钱君匋先生说:“老友苏白先生治印甚勤,初法散木,得其神髓、旋变,乃见自家面目,其横斜泼辣之姿,随刃锋所至而跃然纸上,汉人淳朴之趣,咸从此出,诚晚近不可多觏之隽品也。”这话不但道出了苏白先生篆刻艺术的成就和特点,并且也点出了苏先生艺术的渊源所自。

书法,尤其是篆书是篆刻的基础,一个书法家可以不精篆刻,但一个篆刻家却必须精于书法。苏白先生的篆书亦得力于散木先生。邓先生的篆书笔墨交融,可称得起“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苏先生朝夕揣摩老师的墨迹,并取钟鼎碑版之长,故篆书风格自不凡庸。他还精于小楷,用笔奔放劲利,格调高古,意境悠远。

   苏白先生自幼就喜欢国画,以后致力于治印,就很少动笔了。他认为刻篆作品就是一幅文字图画,其构图之法与绘画相通。所以他经常欣赏绘画,间时涂抹几笔,墨趣古雅苍润,亦足可宝贵。

长期的教学工作,使他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这是防止作品粗俗,净化艺术境界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艰苦的环境中“身无媚骨”,“黑白分明”,这种高尚的品格,更是苏白先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关健。他自己取得了成就,却不忘记培养年轻一代。一九八二年他曾到河南讲学,以致病倒在课堂上。外地的求学者,有时就住在他家里。去信求教的就更多了,他总是一一答复,这对长期患病的苏白先生来说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呵!他却说:“来日无多,要尽可能地多做点事。”为了篆刻艺术的发展,他是不辞辛劳的。

苏白先生从不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自书《不自矜》作为座右铭。他曾给我信说:“上海的钱君甸先生说我的作品已入化境,我觉着还达不到这地步,钱先生是鼓励我,我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谦逊的品德,对事业永远追求的精神感人至深。



一九八三年五月末,我得到苏先生病重的消息,即回青岛,先生已离世。在弥留期间,吾兄俊杰去看望他,他仍念念不忘远方的学生,并且为不能再教我而感到歉意。

正当他的创作进于盛期,却遭此厄运,还有什么比这更叫人悲伤的!先生虽然去了,但他为后人留下了数以万计的用心血凝成的作品,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

先生生前是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协常务理事,并被西泠印社副社长方去疾先生、理事高式熊先生推荐为西泠印社社员。一九八三年获全国篆刻评比一等奖。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声誉卓著。

苏白先生原名英心,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七日生于山东福山,一九八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去世,享年五十七岁。逝世前留下遗嘱:遗体献给青岛医学院。一个真正的高尚的艺术家,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发出了最后一束光——永使人崇拜的五彩缤粉的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8 18:2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