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76|回复: 0

[选刊] 懂点格律(涓涓细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6 17: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涓涓细流


    有些写文和写自由诗的朋友反对近体诗格律,看法有些偏颇。有人说,我不写近体诗,可以不懂平仄等劳什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首先,平仄等近体诗格律可以帮助我们欣赏。

    我们读杜诗: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别以为杜甫作诗有时也不压韵,近体诗都是压韵的。“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是压韵的。今天读来别扭了,是语音的变化。我们更不可一知半解仿古人不压韵。

    现在农村和不少城市居民春节还喜欢贴对联。对联的格律与近体诗格律是一脉相传的。对联的贴法古代是自右向左读的,今人很多却喜欢自左向右读。贴法是不同时代人的习惯,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要会读。有人把对联读颠倒了的。如某报刊对联写成:风驰万壑开,云卷千峰集。对联一般是“仄起平收”,集是入声字,属仄,此联益颠倒之。

    早年听过一个相声,是戏谈对联之类。上联:五十六号兵站,下联:七十二家房客。此所谓对联且不说重字,平仄规则尽失,只能说是俏皮话,不是对联。这样的戏说,游戏可以,认真了会误人子弟的。

    上学时,老师讲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为了强调炼字的重要,老师讲的很精彩。说“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吹”、“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这种解说就是主观臆断了。王安石的原稿我们是看不到了,用”“到”、“过”、“入”、“满”还有可能,但用“吹”是不可能的。“吹”在平声“四支”,用仄声在去声“四置”是名词,“吹”在这里属动词应该是平。宋人最讲究格律,“绿“字在第四字位置上,从对和粘规则,此字应仄无疑。像王安石那样文学大家,是不会犯如此低级错误的。

    其次,我们借鉴古文化也应该懂得一点格律知识。

    诗文都是相通的。写文的人难免引用和改造古人的成句,引用的不恰当也会贻笑大方的。

    名代于谦有诗《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有人引用成: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平仄就不对了,骨是入声字。若再加上于谦的名字引用,老先生地下也要不安了。

    有人改造王之涣的名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轮白日依山,九曲黄河入海,作为对联也是不标准的。前文已提到,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帮助我们辨别正误,解决一些问题。

    闲时读小女儿童读物,.有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发现有两个版本,有“千朵万朵“和”千条万朵“。到底哪个更符合杜甫本意?“千朵万朵”是反复强调,有道理。“千条万朵”也很有道理:“条”是树木的细长枝,与“枝”有差别,不是重复。花是长在条上的,花应该比条多,然后压枝,符合常情。若从平仄考虑,本诗属于绝句,“条”字更符合格律的需要。懂点格律,我们小老百姓也可指点名篇,宁非快事!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大师在一次学术会上讲过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吟颂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首诗真是诸葛亮写的吗?不是。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这分明是首很标准的五绝,讲究平仄格律的诗,是唐代才有的。三国时的诸葛亮不会写出如此符合后代格律的诗,是小说作者为诸葛先生创造的诗。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适当充实一点古文底蕴,对爱好舞文弄墨的朋友来说,应该不是坏事。

[ 本帖最后由 花雨 于 2008-12-26 17:05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8 16:1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