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50|回复: 0

[选刊] 再议“联无定律”(慌慌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5 16: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慌慌捣)

    有关对联声律的争论,一直都没有最后的结论。虽然马蹄韵渐渐在联坛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主导还是不能号令“天下”,除了在联界还遇有顽强抵抗外,在民间也影响微弱。央视的征联乃至春节联欢晚会展示的春联,也大都不以马蹄韵为准;中学教学有关对联的部分,所举联例多不合律;新春街头眼花缭乱的春联,“出律”的不在少数;民间能写写对联的“秀才”,根本不知声律为何物。那么,对联是否需要“声律”来规范?“声律”的地位应该是怎样的?

“联无定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春联起源于驱鬼避邪的“桃符”,至唐朝,随着文人墨客以对句形式题赠、酬答好友成为文人时尚,对联已有很大发展,再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对联由文人手中进入到百姓人家,对联便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大众化艺术。
    对联的基本句式是从骈文和律诗移植过来的,四言和六言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来自律诗。因此,对联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具有声律的特征。但是对联的发展又是自由的,除了骈文和律诗句式,还有三言、八言、九言、长短句,这就跳出了骈文和律诗的窠臼。而对于字数不定的对联,就无法来用骈文和律诗的声律规则来“一统天下”。
    虽然在浩瀚的对联作品中,很多作品的声律都能给我们以非常有规律的印象,但这并不能代表对联的声律就被某种规律制约着。从对联的发展史看,最初是文人墨客主导着对联的发展,他们的作品显然有着骈文和律诗的痕迹。经明朝对联走向大众,对联的创作也发展到民间,民间的创作就未必受到骈文和律诗声律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的充满着生活气息的对联作品也必将对一些文人产生影响,因此有些文人的对联创作也会脱离骈文和律诗格律的限制。余德泉教授在研究对联的声律方面做过非常有益的探究。他从近三万幅楹联大家的对联集子和一些名胜对联集子中,做了非常繁琐的统计,并按平仄规律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类:平平平平平仄(反之为仄仄仄仄仄平)。
    第三类: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反之为仄平仄平仄平仄平)。
    第四类: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反之为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专指句脚押韵者)。
    第一类,就是马蹄韵,所占比例较高。余教授还专门对十一部著作进行了概率统计,发现符合马蹄韵的对联作品占52.4﹪,那么不符合马蹄韵的占47.6%。这里我无意否定马蹄韵的代表性,但47.6%也不是绝对少数,这仍然还是不可忽视的数字。    作为律来说,应就是定律,规律。而律是具有制约性的。违了诗律,就不能称之为律诗,违了联律,自然不能称之为对联。但这么多不合律的对联还能称之为对联,这就说明,马蹄韵也好,其他韵也好,都不能完全解决对联中声律的问题。这样,对联的声律在没有被一种标准规范之前,它是处于无律的状态。“联无定律”因此也是客观存在,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声律”只是对联的一个属性,而非标准

    对联具有对仗美和“声律美”。但“声律”并不是对联的标准,就连提出“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主张的余德泉先生,也在著作中认为,“只要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即使不合马蹄韵,仍然是对联,这是首先应当肯定的。”同样,即使不合其他什么韵,只要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也仍然是对联,这也是需要肯定的。
    由此可以做个结论:在确定一幅作品是否是对联作品的标准中,没有声律的因素。因此声律不是对联的标准。
    既然是这样,又为什么要特意提出“声律”并非标准的问题?因为情况并非这样,声律已经搞乱了对联的标准。
    对联声律之争,“马蹄韵”和“联无定律”的争论是其中的一个焦点。主张“马蹄韵”的余教授认为,“联律从根本上说就是马蹄韵”,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主张“联无定律”的人认为:既然对联有这么多个体或者类别,就不能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单独定为对联的声律规则,要不大家都有份,要不就哪一个都不是。虽然这场争论最终没有结果,但“马蹄韵”却逐渐成为了一种“标准”,在一些社会征联和网络对联中,甚至成了权衡作品是不是对联的标准之一,给对联艺术造成极大的混乱和伤害。联界需要形成共识,对什么是对联重下一次定义,对于拨乱反正以及对楹联艺术的普及和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声律”是对联的一个属性,尽管它从格律文学派生出来时,带有声律的烙印,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已发展成不拘束于格律体的对联形式,声律也不再适用全部的对联作品,它退位了,它成了对联的一个属性。如同诗歌,也讲“音韵美”,但它不能硬性规定,不能说缺少音韵美的诗歌就不是诗歌。它可以是指导性的要求,而不是标准。
    我不否认马蹄韵所具有的节奏感和声韵美感,它有它的代表性和审美价值,但我认为,把有代表性的声律要求放在流派的位置,可能比较科学。对联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园地,只要符合对联的标准,它就不应该受到排斥,马蹄韵也好,其他韵也好,无定律也好,都是这百花园中的奇葩,应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

“联无定律”在对联普及中的积极意义

    1. 有助于解决对联标准的混乱,从而使初学者正确认识对联,接受对联。
    如上所述,声律并不是认定一件作品是不是对联的标准,“联无定律”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联无定律”并不是否定“声律”,而是不承认把声律当成是对联的认定标准。马蹄韵也好,“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好,也都没有标榜自己就是对联的标准之一,那么对于对联的认定这就一清二楚了。但现在还必须需要权威部门的重申才能反正,因为对联的标准已经混乱了。
    表现最严重的是网络对联。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出人意料地成了普及对联艺术的最有效的平台。各对联论坛还辟有对联学堂等栏目用于普及对联知识,但在联律的问题上,一直羞羞答答,没有明确的指定,以致“马蹄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诗律”形成三足鼎立。由于它们之间还有着互相矛盾的地方,这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更为尴尬的是,网络联盟的擂台联赛,也无法确定采用什么标准,有联友提出来联赛到底采用何种声律标准时,居然没有一个版主敢于出来解答。网络联赛采取三轮评审办法,第一轮进行海选,淘汰那些失对、出律、有明显语病的句子。出律在这里被看成是致命伤,可见误入歧途何其远矣。    在网络时代,对联的魅力重放光彩。一些青年由开始接触,进而迷恋对联,这在网络之前,是不敢想像。青年作者的加入,给对联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带来新的活力。但由于网络对联的迷失,也使一些网络对联爱好者面对声律这道高高的门槛,由于畏难,或者由于普通话底子的薄弱,而踯躅不前或退缩,一批本来可以写好对联的爱好者就这样流失了!
    所以,需要确定“联无定律”,以扫清在对联艺术上的混乱认识,使更多的对联爱好者正确认识对联,加入到对联创作的队伍中。
    2. 能融合一大批“边缘人”,壮大对联队伍。
    何为“边缘人”?
    在社会上,在工厂中,在农村,在学校,也有一批雅兴的对联爱好者,他们虽然不懂声律,但他们还懂得对联的基本要素,懂得如何去对仗。他们的对联经常出现在自家门口、朋友结婚、搬迁新居、新店开业等等场合。元旦春节,一些地方的老年协会、书法家协会还会上街免费书写春联,但很多春联都是不合律的。
    网络上也有一些论坛,是藐视声律的。他们也经常组织联赛,获奖作品大多不符联律,但内容、文采、自然流畅程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比网络联盟擂赛的获奖作品还要强!他们也跟一些强求声律的联坛搞比赛,但标准不一样而无法打分;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来过这些强求声律的联坛发贴,但被当成不是对联的玩意而受到排斥。声律讲他们分隔成两个群体,但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天地里吟联作对,不理会声律,与“声律派”井水不犯河水,倒有些世外桃源的洒脱。
    大家写的都是对联,声律却在排斥他们,不承认他们。让他们成为了对联艺术的“边缘人”。
    因此我们要重伸“联无定律”,这不是创新的东西,而是恢复对联的本来面貌,让更多的“边缘人”重返对联大家庭,一道推动对联艺术的繁荣。

[ 本帖最后由 花雨 于 2008-12-25 16:5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8 15:45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