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06|回复: 0

来自结构深处的画面张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4 14: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名水墨人物画家,毕建勋以扎实的写实功力在画界知名,他的人物画形肖神似,风格雄浑深厚。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处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冲突的状态中,因而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画面张力很有些耐人寻味。
    对题材本身的认知,对题材所负载的人的生存处境与人的精神意蕴的剖析,画面构成以及技法所隐含的主观指向性等等,都成为他反复思考之所在,成为他艺术创作快乐与痛苦的源泉。
    《面对面》是2002年的作品,代表了毕建勋近期创作上的一个推进。沉重暗色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极具雕塑感的男人,一个这个世界上最常见的那类男人:自信、武断、自我中心、意志坚定。但从那双目光逼视的眼睛中,似乎又能看到无处依托的脆弱,以及内心深处不愿示人的惶恐。这是个充满压力的社会,男人必须死抗着那份尊严,紧紧按住不时奔涌上来的困惑,这一切从人物脸部一道道的抬头纹上、从垂悬的手指所夹住的烟头上、从斜屈的身姿上、从紧闭的嘴唇上一点点地泄露出来。
    毕建勋有意在水墨写意人物画上进行多层面的探索。对于传统的笔墨技术能否达到西方油画所具有的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从而显示传统媒材的艺术生命力,是毕建勋很久以来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希望能够使用有特色也更有魅力的中国画工具材料,勾勒出当代社会中人的情感、思考与追求。在《面对面》中,他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对于现代意义的水墨人物画来说,历史不过百年,它的发端就奠基在中西绘画的交流与探索之中。前辈已去,继者匆匆,踏踏实实地行走,是有可能走出一条大路来的。
    《英俊的曼日玛青年》是1998年创作的,这件作品获得了首届黄胄美术奖。它是毕建勋甘南藏区写生回来后的一次创作。坚实的人物造型与细腻的情绪刻画,以及繁丽的画面结构,显示出那个时期毕建勋对技术的关注。同时,对作品精神意义的追求一直是他着力的重点。显然在这件作品中,他希望通过对藏族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蓬勃的青春主题。在那个会让人气喘吁吁的高原,那些坦荡快乐而生活艰苦的汉子们,散发着原始而剽悍的粗犷之美,迎面策马而来的青春年少的骑手,很容易让久居都市的画家激动不已。他特意对人物进行了类型化的描绘,前面三个英俊壮实的汉子,真正充满阳光的男人,分别象征着人类珍贵的品质——善良、热情和勇敢。为了更好地烘托这一主题,他以水墨晕染的手法制造出云雾蒸腾的戏剧化效果,远处符号般的雪山,近处拟人化的羊群,确定了画面牧歌般的抒情调子。
    这一路的画风延续到2003年的一件作品《云栖之乡》当中。毕建勋对结构的热爱同样可以在这件作品中找到。他反复推敲画面的形式美感,喜欢使用对立的元素表达主题。从前使用过的云气在这张画中得到更好的利用,黑白关系的处理以及色彩的恬淡都是为了配合整体气氛的把握。以往的创作中,毕建勋的人物主要以男性为主,很少表现女性。然而此件作品刻画了三位女性,也许可以从中阅读出毕建勋的创作意图。作品颇有歌德那首名篇《献诗》的意蕴,画面则充满音乐般的抒情底蕴。因此,此画还有个副标题“非典时期的柔板”,是对那段难忘日子里复杂情感的直接抒怀。三位年轻女性以不同的姿态,暗示着各自对生活的幻想、期望与等待。美丽的面孔,年轻的气息,无疑加载了隐喻更多的含义:这样的青春柔美是让人不忍看到理想破灭后的惨痛,因而寄予更多的担心与祝福。画面交织着两股力量的对抗,白色的希望与黑色的势力,彼此纠缠在一起,引发观者的焦虑不安。然后,似乎从画面右边直立的白衣老人那里吹响了一支嘹亮入云的唢呐曲,白色的雾气在乐声的激励下终于冲破黑雾的阻挡,升腾在天际,紧张的气氛得到了消解。这件作品的布局繁复饱满,是毕建勋的一贯作风,然而笔墨开始趋于松动,富有节奏韵律,内在的张力却并没有因此失去。
    在毕建勋这三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那种源于画面结构深处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强烈的画面张力。这种张力同时也在不断地转换于各种身份之间的毕建勋本人身上体现出来:上午是美院教师,中午是中国画艺委会副秘书长,下午是画家,晚上是理论家。这很容易让我想起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套用一下:教师还是艺术家,这是个问题!

------作者姓名:毕建勋  作者单位:中央美院国画系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16:3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