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59|回复: 0

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当今书坛之怪现状(汪运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16: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原名《沙滩上的房子》刊于2009年8月5日《书法导报》(

作者:汪运渠
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当今书坛之怪现状
作家学者中不乏书法高手,如鲁迅、沈从文、乔大壮、台静农、吴小如、顾廷龙等,那个才、学、识都是一流的,在书法功力上都有着童子功(发蒙就手握毛笔),为何国人知之甚少?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作家学者将精力放在了做学问上,在书法上名利心很淡。贾平凹与这些前辈的不同之处,就是其名利心过重。有了文学上的名声,还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要书法、绘画上的名声主要是利益驱动。贾平凹曾得意地对走走说:“其实我写字画画挣的钱比稿费多。”现今贾平凹的字已是一幅四尺整张2万元了。有人卖字,就有附庸风雅的商人、大款买字,在现今这个经济社会,是正常的。但是,是什么使贾平凹爆得书法大名,将错字满篇的作品“豆腐卖成了天鹅肉的价钱”,这就不正常了。利用国人的崇名心理以达到个人的利益目的进行媒体炒作,这就是贾平凹在书法上爆得大名的真正原因。在炒作过程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书坛的浮躁风气与艺术批评的怪现状,这才是我要说的重点。
在七、八年以前,评价贾平凹书法的人绝大多数是和其有交往的、不喑书法三昧的作家、诗人、记者,如雷抒雁、孙见喜、胡耀辉等,这些人跑龙套、摇旗子、抬轿子的文章,使世人知道了贾平凹还会写毛笔字。贾平凹依靠在文学上享有的大名,写的字慢慢有了市场。就如“第一任贾办主任”何丹萌在《贾平凹透视》一书中所说:“就包括他(贾平凹)的毛笔字,如果不是因为文学作品使他出了名,谁也不花钱去买他那字的。” 又说:“但严格意义上讲,还属于名人字,人们买字,主要是买他的名气。其次才是书法。”随着大、小报刊吹捧文章的增多,贾平凹的字价随之上涨。但在这一时期,书法界对贾平凹字的评价几近于失语状态。近年来,贾平凹约一些书画界的名家、大名家为自己的书画撰写评论文章,其目的是要将自己的“名人字”提升为“高品位的书法”,将自己由一个书法爱好者提升为“高品位的书法家”。所以,书画界的一些名家也加入到评论贾平凹书画的队伍中来了,这些人所作的评论文章多为丧失学术立场、混淆视听的溢美之词。如果说那些不懂书法的作家、诗人、记者是“目盲”,那么这些书画名家对贾平凹毫无根基、错字频出的书法以及毫无根基的绘画倍加褒扬,真可谓是“心盲”了。其原因何在?原因是:互相抬轿、投桃报李。比如陈传席,贾平凹在2003年给陈传席的一本薄书(不到300个页码)《悔晚斋臆语》写了一篇评论,倍加赞扬:“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才子的书。它得意,元气淋漓,爆发有力,控制得当,在平常里悟出的是常人悟不到的东西,又能有常人不可有的说法。可谓: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不禁感慨:鸟中有凤凰,鱼中有鲸鱼,鲸鱼在海中游着,我们仅看到的是鲸鱼的背鳍,而正因为海洋中有着鲸身,这背鳍才为此而与众不同。”后来在中华书局出《悔晚斋臆语》增补修订版时,陈传席将贾平凹这篇吹喇叭的文章作为《后记》。2004年,贾平凹给陈传席寄画约稿,陈传席就写了一篇《一超直入如来境》,刊登在《中国艺术报·画苑·中国书画家》专刊上。文中说:“贾平凹的书法浑厚逋峭,一派西北气象,比当代很多著名书法家好得多。”“贾平凹的画生拙、古淡、高逸,而且浑厚、朴实、大气,金冬心之后,画界无此格也。今之画人,无此天才也。”连贾平凹看了都说:“说得太高了,我有些浑身出汗了。”陈的言论,引起了一场“贾平凹是不是画界天才”的争议风波,在网上引得网民们“板砖”纷纷。再如朱以撒,其散文常在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刊登,贾平凹2004年约朱以撒撰写评论文章,朱以撒写了一篇《大精神与小技巧》刊登在当年的《福建艺术》上,文中曰:“真是无技者无畏,大精神驾驭了小技巧。”然后,贾平凹送其一幅字,内容为:“大道撒缰”。再如杨吉平在《感觉贾平凹书画》一文中,竟然劝贾平凹万勿临帖,放弃基本功训练,免得像其他书法家那样因临帖、练基本功出现创作障碍。王为国在《稳健平实厚重洒脱——贾平凹的书法艺术》一文中说:“20世纪,中国出现了几位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的双重身份的艺术家,一是伟大的作家鲁迅,第二位是著名作家周而复,再就是当今的著名的作家贾平凹。”那么,我只问一句:“郭沫若在哪里?”更为离奇的是,2007年12月12日,《贾平凹书画展》暨《贾平凹书画》首发式在西安举行,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陈国勇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中华5000年出了两个艺术奇才,一个是苏东坡,另外一个就是贾平凹。贾平凹的作品无论是从品味还是高度上,都和苏轼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位置。”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在场多名嘉宾的哄笑。身为副教授的陈国勇,胡乱吹捧到了没有边际、信口雌黄的程度,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教授、书画名家视书坛、画坛为名利场,颠倒黑白,指鹿为马,胡乱折腾,折腾得乌烟瘴气,折腾得天昏地暗,真不知折腾到何日方止。

贾平凹将评论其书画的文章结集出了两本评论集,一本是由与其交情甚深的马河声主编的《贾平凹书画艺术论》,一本是由与其交情甚深的木南主编的《贾平凹书画》。这两本评论集中绝大多数文章极尽吹捧之能事,只有几篇文章勉强守住了学术底线,如朱以撒的《如是我观》、张渝的《人到中年:走向颓废与寻找天真》,虽然也多有牵强附会的溢美之词,但还是指出了贾平凹在书画技法上致命的欠缺。朱以撒总算清醒了,在2007年写了一篇《 贾先生》,这是他写贾平凹的第三篇文章,文中说:“一个人没有什么基本功却如此大胆,的确让人惊奇。象书法线条,在一根线里要写出神韵、气象, 贾做不到,就靠蛮力了。” “贾领悟不了细腻之妙,他挥毫致命的就是笔提不起来,无法做到提按交替,轻重相生,粗细相激。就像面条都是粗的,没有细的。这一个不能改善,他的用笔就永远套在这么一个死结上。有的人却说,啊,多么厚重苍劲。” “一年又一年,贾平凹除了写书,又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既送人又卖钱。量是大大增长了,质还是停留在老地方。”当然,这篇文章没有收入评论集。张渝曾在《文学自由谈》撰文指出贾平凹的绘画在众人的吹捧之下,是“皇帝的新衣”,胡乱涂抹也绝非大气。倘若为了一己“畅美”而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涂鸦固无不可,但要印成集子行销于市则未免有些欺世。文中有言曰:“读先生的画,耳边似乎总能听到那个小男孩的声音:看呵,皇帝他什么也没穿!”当然,这篇文章也没有收入评论集。过了两年,也就是2001年,张渝转了个身,撰文《人到中年:走向颓废与寻找天真》,欣赏起贾平凹绘画的颓废之美来了。

以书法水平而言,不要说贾平凹够不上大家、名家,就连一个普通的书法家也不够格,充其量是个书法爱好者,就这还得好好临帖、不写错别字。白居易老先生有句诗曰:“名为公器无多取”。如若多取、取大名,还名不副实,利是得了,财是发了,但只能落个“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下场。君不见互联网上网民们发的帖子铺天盖地,说贾平凹的书法是“垃圾”、“臭狗屎”,“板砖”乱飞、骂声不绝于耳,连同陈传席、孙见喜、杨吉平等人也一起跟着挨骂。媒体能将一个名不副实的人捧上天,也能将这个人摔下深沟,前段时期的“文怀沙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媒体是大众的媒体,不是某一个人的媒体、也不是某一群人的媒体。




贾平凹的书法:无源之水
     在《贾平凹谈人生》这本书中,采访者走走问
    贾平凹:“你认为自己是书法家吗?”贾平凹回答:
   “从内心深处我觉得我是个书法家。”
临帖是进入书法之门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在临帖过程中才能掌握用笔的技法、字的结体及章法布局,这是基本功,也是基础,只有将基础夯实,才有可能建起书法的高楼大厦。否则,只能是在沙滩上建楼房。贾平凹也承认自己没临过碑帖,并说:“我最清楚不过,我的书法缺乏基本训练。”不临碑帖、缺乏基本训练的结果是:其用笔单一、结字无法、章法一律、用墨无变化,出现了千纸一面、一字万同的现象。贾平凹书写用小毛笔,一味侧锋,吃纸至笔根,鼓努为力,所以笔画扁薄而无弹性,病笔时出,粗糙而杂芜。在其作品中,点画雷同,特别是作为主笔画的撇、捺、弯钩等更为明显,显得书法“语汇”贫乏、苍白。这些缺陷,在其多字数的书法作品中尤为明显(图4)。书法程式是中国书法高度成熟的产物,研习书法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在这个程式中就范,此即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书法的精义在于笔法、墨法、结体、章法布局,要求书写者在极其熟练的运笔过程中对点画的粗细、浓淡、枯润和文字的间架结构驾驭自如。在具有天份、加强学养的前提下,技巧的娴熟和对技巧的跨越,乃是迈向心灵自由的阶梯,只有通过这个阶梯,才能进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唐 孙过庭语)之境。这是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需要长时期艰苦的探索,并非说说那么容易。贾平凹之所以不肯在书法程式中就范,原因是他摊不起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这个本钱,因为他的事业是文学,而非书法,于书法他只能走终南捷径。
众多的评论者认为贾平凹常看碑帖,天份高,领悟能力极强,但是心悟与手摹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割裂的。书法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活动,领悟得再深刻,不临摹,古人的笔意是到不了腕下、落实不到纸面上的,就如艾青在一首诗中所言:“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以书体论,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跑,未有不能立而能走、能跑者。贾平凹全以行书示人,其楷书在哪里?——他根本不会写!明眼者如朱以撒、李廷华竟也看不出贾平凹书法的渊源。李廷华在《斯人借此以养趣——漫议贾平凹书法》一文中说:“就以书法而论,他为《美文》杂志所题刊名,很难觅辩宗法师承。。。。。。”朱以撒在《如是我观》中说:“关于贾平凹的书法,特别是他临摹书法的渊源、门庭、走向以及具体的运用技巧,常人总是知之甚少。寡闻如我,此前没有留意。” 贾平凹的书法哪有什么渊源啊,要说渊源,只能是从他的钢笔字来的;哪有什么技巧啊,他是把毛笔当钢笔使。这一点,连与贾平凹交往甚深的某个人也不讳言,在《学养深邃书通神》一文中说:“平凹的字从书法技巧上看,他是侧锋使笔,即把毛笔当钢笔使;这也是用笔最危险地一种,容易把字写的漂薄。”前些年,贾平凹回商洛手抓毛笔写字时,就对商洛书协主席李景玉说:“我这字就是钢笔字呵(商洛土语念ke,四声)。”
有一些人预言贾平凹可能成为一位书法大家,如王盛华在《通灵入圣 天籁自成》一文中说:“试看若干年后,书坛的缚龙手,舍贾平凹又能是谁呢?”再如王为国在《稳健平实厚重洒脱——贾平凹的书法艺术》一文的结尾说:“他(贾平凹)有可能成为一位书法大家,因为他具备了大家的学养、素质、才气和基础。”古今的书法大家无不具备极高的天分、坚实的功力、深厚的学养,无论缺了哪一个,要想成为大家那都是无异于痴人说梦,而贾平凹缺乏的正是坚实的书法功力。以贾平凹的天分、学养,岂能望于右任项背,如果缺乏坚实的功力还能成为大家,那么,于右任为何还要“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呢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19 15:5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