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95|回复: 0

美协画院的自我边缘化论—— 建国后文艺体制的思考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09: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载《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佚名


众所周知,协会是政府和民间的一座桥梁,现如今各种各样的协会组织在中国国内广泛存在,然,中国近年相继规定政府领导不得继续担任协会的负责人岗位,要从协会中脱离,同时国务院也出台了《反垄断法》,先前有人也明确提出协会组织存在排挤、垄断行业的弊端存在。
  曾几何时,中国美协、作协、画院、文联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一定历史成因的,不可否认,它们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事过境迁,随着改革开放,世界一体化的加剧,以及信息全球化的到来,“措手不及”之间,中国还有没有必要继续采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而延用上述机构吗?这些机构如果不加强自身建设力度,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势必会产生诸多弊端,甚至严重制约到优秀文艺作品、抹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这些观点便是吴冠中先生所担忧的。
  将养“作者”、“协会”的皇粮收回,转用于奖,奖作品,奖杰出的作者,奖杰出的某个展览或作出了成绩的某个协会,收购作品,多建美术馆,让真正优秀作品必有出路,作者只须为创作奋斗,流血,付出身家性命,毋须向协会、画院寻求进身之阶。
  至于奖项,今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那些与金钱挂钩、商业炒作的伪奖,污染了艺术与艺术家,我不愿在此谈种种丑闻,只盼建立公平正义的奖励制度。祖国改革开放后遍地开花,铁饭碗式的画院及霸权式的协会,其体制早该改革了。在平等的基础上,所有的艺术工作者,在不违背国家文艺导向的前提下,可自由组合协会,当出现更为灿烂的繁荣,高质量的繁荣,而非泡沫式的繁荣。”[1]
  7月23日,吴冠中[2]接受了《青年周末》记者的采访,阐述他所发现的美协、画院、文联、作协等单位的“协会弊端”。他的言辞不无激烈之处,但或许正反映了他的“爱之深、责之切”。面对指责,各大机构相关人员也分别给予回应,或缓和,或激烈,但是一致的看法是:吴冠中不了解具体情况。
  其中尤以中国画院院长龙瑞[3]的言辞最激烈,延伸到了人际之间的尊重与否的话外题,让人觉着更像是“官衙”味十足,并冠冕堂皇地提出--国家就是应该为画院投钱,并历数了诸多美术重大课题已被纳入国家项目中。[4]
  随后,李小山[5]的一篇《驴唇不对马嘴:我看龙瑞驳吴冠中》简短扼要,更多是站在问题的角度审视言论,同时阐明了自己以前的一些观点,《体制中的画家》针对性较强,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我想人们早已忘记画院存在的理由了,我的意思是,画院就其功能而言--如果国家愿意花钱扶持这门传统艺术的话,应该是集创作和研究于一身,应该是专家好手汇集之所。但是这一功能早已荡然无存,它既没有将中国画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也没有培育出第一流的画家。一言蔽之,画院对中国艺术事业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相反它已成了保守和平庸的代名词,成了一群吃大锅饭的人固守既得利益的顽固堡垒。不妨将全国大大小小画院的创作进行一番检阅,一幅幅平庸无奇的作品会令有眼光的观众惊讶。事实就是这样的,多少年来几乎见不到这些体制内的画家有什么突出的作为。像傅抱石、石鲁、李可染这些比较优秀的画家的成功,都不能计在画院功劳簿上,因为他们进入画院前早就奠定了自己的优势。另外我还要强调一点,当下的画院与其他一切多余的官衙一样,是以往整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就如人体中的盲肠),说它多余是因为割去它丝毫不会对艺术的繁荣产生不良影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大方,养了如此之多的画家,而不过问这些画家为国家为社会做了些什么。
  这篇文章曾激怒了几位原先关系还算不错的朋友,他们的论调与龙院长大差不差。是的,这就是体制与合理性、与历史观之间的分歧。我用驴唇不对马嘴作为题目,意思已很清晰了。我还想补充,吴老先生也提出画院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可能得加上一条:同时又是计划政治的产物,是当时高度组织化的需要。当某种事物在其自身的演变过程中已亮出了底牌,如果我们还在继续装蒜,或者继续糊涂,那就有理也说不清了--这笔账只能由历史来了结了。”[6]
  “记得1993年时,身为文联主席的戏剧家曹禺说,像文联这种机构应该解散。我理解他的意思,譬如作协,譬如美协等等所谓群众组织,无一幸免变成了衙门性质,体制化的恶果使许多人吃着大锅饭混日子,它必然地腐蚀人们的进取心,使一批又一批的利用裙带关系的人削尖脑袋往里钻,结果使得画院的水平愈加降低。”[7]
  无独有偶,陈丹青[8]就曾经在自己的《退步集》中提到,世界上从来没有美协的说法,中国美协是独一无二的,那些个真正了不起的艺术家,譬如毕加索、譬如凡高,没有参加过所谓的美协,他们的艺术天性--一条好性命丝毫没有遭到过糟蹋,而是历经磨难沧桑才蜕现的,鉴叹国中艺术现状的弊端,陈丹青更对所谓的协会是不屑一顾的。
    综上所述,协会、文联、画院、作协其实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利弊,毋庸质疑,体制和运作模式的改变是这些机构势在必行的大事,诚然,其中也会触及许多人的既得利益,试想,一个长时间形成的利益共同体要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改变(有些还是文艺家的唯一进身之阶和切身利益通道)谈何容易?
  但是,我们深信,作为一名纯粹的艺术家,就会致力于作品的至真、至善、至美,“就会推翻成见,创造新意境、新审美” [9],就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我想这样的要求是否提的过高,但是,这正是我们这个民族所迫切需要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屹立世界之林为人类文化艺术贡献的不二法宝。



文中注解:
  [1]2007年7月18日 文汇报 吴冠中:“奖”与“养”
  [2]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1950年秋回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
  [3]龙瑞,1946年出生,笔名大龙、蜀人。四川成都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之后从事工艺美术设计10余年。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研究生班,1985年调中国画研究院为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理事。现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作品《山乡农校》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幽燕秋趣》入选第二届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展,《山上有棵小树》获1988年“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 ”大奖。出版有《龙瑞水墨画集》、《秋天的收获-龙瑞山水画专辑》
  [4]2007年7月26日 新浪网 青年周末 马军陈创利吴冠中抨击协会以钱养人 各协会称其不了解情况
  [5]李小山,1957年生,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1987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出版著作有:《中国现代绘画史》(合著)、《批评的姿态》、《新中国》、《阵中叫阵》、《我们面对什么》以及长篇小说《木马史诗》。参与过一些重要的国内艺术活动,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有重大影响。
  [6]2007年8月16日 李小山雅昌艺术网专稿驴唇不对马嘴:我看龙瑞驳吴冠中
  [7]1998年6月16日 李小山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体制中的画家
  [8]陈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出版有:《陈丹青速写集》(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年);《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大学1995年);《陈丹青画册/静物》(香港科技大学艺术中心1998年);《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多馀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论文:《美术》、《美术研究》、《美术丛刊》、《江苏画刊》、《美术家》(香港)、《雄狮美术》(台湾)、《艺术家》(台湾)、《陈丹青谈艺录》。

作者:许石林



财政部和文化部拿出一亿多元的巨资搞了一个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日前经过评审,有92件作品入选(另有17件作品待定)。算一算,一幅作品平均耗资近100万元!对此,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画院院长施大畏先生说:本次活动的意义不仅促进了重大题材作品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倡导了国家收藏当代优秀艺术作品的理念。

将一次公款收藏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政府采购行为夸得那么大、拔得那么高,无非就是希望这样的好事儿来得更多一些,最好能制度化、常规化。施副主席对记者说:现在的艺术家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而他自己没有被牵着走。他认为国家应该用公款收购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因为晚了就收不到好的了,最好设一个专项资金对这些画家进行资助,使其能安心创作。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可以入画,犹如唐太宗让阎立本把文成公主入藏的情景画下来一样——阎立本当时其实就是类似新华社的摄影记者一样,是记录实况的。现在这画成了经典。但是阎立本绝不敢让唐太宗把这幅画买下来,也不敢要经费,设立专项资金。

听了施副主席的“安心说”,我感兴趣的是:一个画画儿的,要有多少钱才能安他的心?靠这样安心的画家还能画画吗?还有,国家设专项资金进行政府采购,100来万搞(不是简单的买)一幅画儿,现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把国家过去包养起来的文化单位和文化人推向市场,您怎么还往国家财政身上背包袱?花那么多钱搞这个工程,谁能保证入选的都是优秀作品?连基本的回避制都没有,有的裁判员也是运动员,比如作为评委之一的施大畏和他儿子施晓颉共同创作的入选作品《皖南事变》,我看就是很空洞、对历史很肤浅地概念化表现的作品,远不如施大畏当年的成名作《我要向毛主席报告》充满真诚和激情。

我同样感兴趣的还有:那些由国家财政包养着的各级画院的画工们,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你是财政供养的,为什么还要由国家购买你的作品?由国家包养的画工,犹如过去的内廷供奉、宫廷画师,只有向朝廷无偿奉献画作的职责,而没有让朝廷购买的权利。当然了,咱别跟万恶的旧社会比,现在画院的画工和政府代表的纳税人,双方说一个数,每年有多少是无偿奉献的,剩余的你爱卖就卖,不卖就自个儿留着。

那么,请一般读者即民众想想:你们拿税收养着的各级画院的画工们对你们有过什么作用吗?他们从财政拿经费,占着好地段、好房子,享受着一定的待遇,但他们向所在的城市贡献过什么?他们自己画画自己卖,国家给他们一个创作任务还要由国家出巨资购买收藏。收藏了他们不一定优秀的作品,还要有地方、有经费、有人去保管,成为纳税人即国家的长期负担。

有关中国的画院体制,我是外行,有内行早就提出来了。吴冠中先生早就批评过:它是一本烂账!我只是借着施副主席的话在这儿重提一下而已。如今搞文化体制改革,其实最应该改的,最应该首先改的,就是包括施副主席任院长的上海画院以及全国的各级画院。画工们应该走向市场,他们也有能力和本钱走向市场,这才是真正的画家。我希望两会代表能关注到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尤其关注到中国的画院改革,把它革掉,让所有的画工都成功地转型为令人尊敬的画家。

国家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收藏是保护性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流向市场是艺术品最好的生存方式,是艺术品真正服务社会的最佳方式。让艺术品佳作躺在美术馆的仓库里远不如让它在市场上流通,让平庸的艺术品享受藏在美术馆仓库里的待遇,是典型的腐败!艺术品刚从画室里出来就被国家收藏,然后永不见天日,绝非艺术家和艺术之福。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市场流通和检验,经过历史的鉴定,才能判断哪些作品该不该由国家各级美术馆和博物馆保护性地收藏。现在刚画出来就急火火地让国家出钱收藏,你不怕人怀疑你洗钱啊?

(事件)[转帖]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在京开幕  Post By:2009-9-25 17:29:00

2009年9月22日上午10时,由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广场隆重开幕。展览共计展出作品102件,其中国画33件,油画51件,雕塑18件。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时间为9月23日至10月20日。

  开幕式由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主持,文化部部长蔡武、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





馆馆长范迪安、文化部艺术司副司刘中军、财政部教育科学与文化司副司长王家新等嘉宾在主席台向与会宾朋致意。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在台下就坐。文化部部长蔡武、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发言分别发言,向展览的举办表示祝贺。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是“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同时,将召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创作工作总结会,由文化部、财政部向创作者颁发入选作品证书;并召开创作座谈会,开展一系列的公共教育和宣传推广活动。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我国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选题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专家拟定,并经中办和中宣部批复同意后正式公布实施。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得国家财政1亿元的项目资金支持,国家以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支持主题性美术创作,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首次。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在接受采访时,对展览的举办给予高度的评价,对国家专门出资进行历史题材创作的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此次的创作工程为国家、人民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次展览展出的102件作品是经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出来的优秀作品,凝聚了众多艺术家数年的心血和努力,呈现了当前我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最佳水平。悬挂于美术馆园厅中央的《新中国诞生》尺幅巨大,描绘了开国大典的盛大场景,其作者——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作过程中,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来搜集当时开国大典的资料,以期尽可能的复原当时的场景。大量的图片资料模糊不清,为能尽量使人物形象符合真人容貌,图片资料的查寻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才有今天的比较理想的效果。

  靳尚谊、詹建俊、全山石、吴山明、刘国辉、梁明诚、宋惠民、曹春生、冯远、刘大为、杨力舟、王明明、龙瑞、许江、施大畏、陈坚、曾成钢、程丛林、陈宜明、杨飞云、袁武、唐勇力、孙家钵、孙韬、陈科……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参与到创作中来,把对于文化使命的思考和对精神品格的追求,贯注在对历史精神的追溯和创作技巧的探索之中。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井冈山革命斗争》、《七君子》、《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太行烽火》、《红军长征的将领们》、《新中国诞生》、《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等等作品以恢弘的气势和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共同连缀成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特别设立了文献展区,通过大量创作草图、手记、图片及影像资料全面展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

作实施的整个过程。

  作为“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展还将在上海、杭州、厦门、武汉等地进行巡展,使这批优秀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这批优秀的艺术作品。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美术馆作为接下来巡展的一站,因场馆的原因可能不能全部展出此次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所创作的全部展品,但是能展出其中的一部分也非常的荣幸,上海美术馆将全力以赴将展览完成,使上海的民众也有机会目睹此次创作工程完成的优秀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5 14:4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