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23|回复: 1

潮州音乐的历史(陈天国 苏妙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7 10: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天国 苏妙筝
6 Y8 B5 S5 x9 M% H( t: _* c, b

% n6 Z  L; B. r6 P' y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 " h2 U+ [+ {1 p% o4 O4 y
4 Y- w5 o7 E% M# y: u( I! t$ p
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
1 ]$ O' S; N" w$ h' o6 y: ?9 ?1 I8 h* @; d- S6 O
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
  T7 s$ a, ]1 C8 k/ O
' V6 s. k$ W, z/ m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 % u8 x+ k% y) A/ [7 s) K
, a/ ~7 ?$ @) T& v$ V3 X: J
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 $ W2 ~! F+ ]/ P9 K8 @. t% h! o% O6 b
8 t; E6 f7 n# c7 G1 d9 \6 u
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保留斜抱。
1 _$ X7 s9 H; t& a! g4 N9 z1 \. ]: K2 P8 I# E% O2 C" x6 |/ ?
唐代的乐器制作,有用螺贝在乐器上镶嵌精美花草图案的工艺,这种技艺,一直在潮州的乐器制作中保存至今。
) |8 G% n2 H0 w% H9 f9 j% D4 E! h- C( x  P: K5 m
唐宋的奚琴,流传至今,福建南音、秦腔,潮州音乐等都称为“二弦”。此器于宋代传至韩国,现在韩国民俗乐器还保留原形没有改动。福建南音稍有变化。潮州则由奚琴而改成“竹弦”,再由竹弦而改成南洋进口的乌木代替竹筒,以蟒皮代替桐板面而成现今的潮州二弦。但潮州虽改了琴的构造,却保留了古代的演奏姿势,即赤足席地半跏趺坐,右足架在左腿上,足底朝天来承放二弦筒。这种坐式,韩国也至今无改。 " R! X7 |+ p- I! x- G
6 A# e9 Q1 H& p1 t, ]% v
宋代潮州孔庙(俗称“红学宫”)祭孔时,还配上成套的“大成乐”。潮人习惯把民间比较精致高雅的音乐演奏,称为“儒家乐”,把“乐”冠以“儒家”二字,说明音乐的文化素质更高。  
$ Q2 n5 l1 P0 U# r: ]! d7 v. K* d; {7 j) F6 g
宋词是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发展到较紧密程度的标志。词用相对固定的曲调来填入文字,这些曲调就叫做“词牌”。延续发展至元代,又叫“曲牌”。现在潮州音乐,还保留了大量的词牌、曲牌名称,如《六么令》、《刮地风》、《西门子》、《醉花阴》、《喜迁鹰》、《水仙子》、《点绛唇》、《耍孩儿》、《满江红》、《西江月》、《尾声》等等。
  j7 {9 E1 t  h0 k6 V4 \
2 v# X& d6 v( C* L8 s宋代曲艺有一种“缠达”,也叫“转踏”。其音乐形式前面有引子,后面主要是由两个曲调轮流反复而构成,用于表达一个故事内容。潮州人至今对那些讲话啰嗦、翻来覆去的人,就用“踏踏缠”来形容他。潮州大锣鼓曲《抛鱼》(潮语抛网捕鱼之简语),基本上是由《梆子腔》、《贼句》两个曲调反复,加插上锣鼓段和个别其他曲段而构成的。 5 ^* O" {6 Q* F* d( w0 Y6 z% K
$ M% M- Q3 @% Y/ |4 E9 S$ Z
唐宋以至元曲那种套曲联奏的形式,也一直在潮州音乐中保留下来,如《锦上添花》,《春晴鸟语》、《金龙吐珠》、《倒插花》、《蜻蜓点水》、《平沙落雁》、《双娇娥》、《双蝴蝶》、《十八菩萨》、《混江龙》十曲连成一套。此外还有很多套曲形式。
) c& g  K8 ~# T- |
; Q/ `9 n7 V3 L9 O宋代的百戏,有许多形式一直在潮州流传着,如“顶砻”、“掉斗”、“掉锣”、“飞钹”、“倒吊吹双嘀嗒(唢呐)”等等。潮州的木偶戏也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持杖(或叫圆身)木偶,潮俗叫“纸影”;皮影俗叫“白竹纸影”;吊线木偶俗叫“柴头戏”;还有手操布套木偶,俗叫“布袋戏”等等。这些百戏及木偶戏都与一些音乐形式有关,—在直在民间流播着。 6 n, R6 j+ A2 b5 j9 k4 k' j

* g* ^; \- ~% x. J% |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开始兴起杂剧,其曲调多为北曲。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后,杂剧继续发展,为了适应南方人的需求,不断吸收南曲。北曲刚劲,定弦较高;南曲柔婉,定弦较低。流传在潮州的外江音乐,也分北路(定弦四工)和南路(定弦合尺),这与宋代的杂剧音乐,是二脉相承的。
& X/ ?3 l: n6 c% T7 U+ x2 ^1 S* l. \& I" p

" P% T. [# h8 Y4 m现存的潮州大锣鼓的牌子套曲,如《岳飞会战牛头山》、《薛丁山三休樊梨花》,《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复中兴》、《十八寡妇征西番》、《黄飞虎反朝歌》、《六国封相》、《秦琼倒铜旗》、《瓦岗起义》等等,都是从宋元及明代以来的戏剧音乐中脱胎而来的。 ! f. e3 q. J$ Z0 |4 v: v! k9 Q

+ h2 Y& i4 i, `( M) `% ?现存的《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大金》等明代戏文中,既描写了当时发生在潮州的民间故事,也描写了当时潮州的许多风物习俗。其中提到民间已有“搬戏”(请戏班到地方上或家中演戏)、“做功德”等习俗,也提到: ; Y6 f4 }& W6 w! U3 Y" X
; X0 G3 z- b9 v; s& `
“琴弦笙箫,闹满街市”; $ U- Z- m7 D2 A! j4 Q+ p, n$ Y
“笙箫和起入人耳”; " `) N1 @) K3 S! l
“(占)许是人操琴……(旦)正是人操琴”;
( j& W  j" q+ v3 M“箫鼓喧天处处闻”;
; O4 x& b+ L; z3 h; U“香车宝马闹满处,琵琶龙笛琴弦声和”;
5 v# }% U; g% D- n: M  P“且喜到得潮州城,城内车马得人惊,弹琴吹箫实好听”。
% u, C  }* P$ k7 ^7 Y  h; X2 ^+ h, v/ O4 M
这些戏文中所提及的潮州风俗,如闹元宵、鳌山景、影戏、花灯、打秋千、舞狮、吃槟榔、穿木屐等,件件都是事实,所描写的有关音乐的活动,也不会是虚构的。  0 k, K" u3 w$ |" W8 \
/ x9 x+ `- y) X/ s* P6 s
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手抄戏文《刘希必金钗记》手本中,附有“三棒鼓”、“得胜鼓”等锣鼓经。由此,把潮州锣鼓经上推到宋代是可以成立的。
6 M" t4 R# f  V! d( P5 _( O% I' a! k' l% j
最神奇的是潮州的二四谱,此谱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数字为谱字,其中的“三六”两音可以轻、重变化,加上“五”音可以活奏,这就使一首二四曲谱可以演绎出四种不同调体的音乐来。此谱是五声音乐的乐谱,推理它应该产生于七声音乐的工尺谱之前。此谱又是用潮州方言唱念的,在别的地方未发现此谱,因此推断它是潮州的土特产。 7 w7 M7 |9 v3 a+ ?: Q
$ n, P1 f6 G1 @" n4 U' y. L# y/ M
中国的工尺谱始于唐代,在宋代较为普及,它之传人潮州,不应迟于南宋。潮州工尺谱因为受到潮州二四谱的同化,产生了“轻四、重四”现象。由此推之,潮州二四谱之产生(或始用),不应迟于南宋。 ; a! X0 @3 K$ Z! l

1 `. N/ D' B$ w3 n这种古谱成了潮州音乐史中一个谜,神奇地诱导人们去探索。
' B2 d1 d5 X1 G$ t( M* J& j1 T9 A
摘自《潮州日报》2006/4/5-0 M  g  W, o8 N- n
( ^) g) W- r; {: I& S+ K& v
# K: {5 f% A3 U& l8 U( j6 T0 F
------------------------------------------------------------------' `+ [& h0 F# x7 Q
(陈天国、苏妙筝夫妇为墨如金诗书画院音乐专家)
20100907_07b6a1d168e9fb3fcb53Ggx7YCp6xMC7.jpg
20100907_19b24113d77e3cd31e668zJW17s6SS6i.jpg
20100907_93990fc060168724b1f6lz41o4165Z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手头还有六部书稿正在整理,此外,陈天国、苏妙筝夫妇还进行许多教习和演出工作,如:7 o5 X% @& y, ~) J  q

% P# a* e& R' e: S+ B+ q
9 u; U! S3 _. T* ?: e(1)2004年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教习两个多月并组织《粤海梵音》于2004年9月在广州黄花岗剧院公演,并制有CD、VCD、DVD碟* ^& g) u: C& |( T4 L

' _9 p2 ?3 \3 M1 y- @0 [. i# J- f; ~(2)2004年秋于“岭东佛学院”教习“禅和板”,抢救濒临失传佛乐,并组织《禅和板佛乐》汇报演出及录制VCD音像,使禅和板在潮州复兴。) _( w/ B+ ?2 k

1 \& y' M: j, H! l5 {(3)2007年组织佛乐组,参加南华寺禅文化活动演出专场;- x' v3 a5 w- }9 y
4 d) s* |/ U; I
(4)2008年组织有关节目,参加中山县佛文化义演;
* P/ u7 e. a& E
5 J( y4 t& D, X6 [% \& G8 b( w( D5 z7 j+ m( C! M5 T' R
此外,陈天国在国内外各学术刊物发表有关古乐的学术论文百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设潮州音乐研究、潮州音乐概论、潮州古谱和佛乐课程。为美国、澳州、香港及国内许多博士、硕士生上课等。都是在弘扬中国古乐;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30 00:42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