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25|回复: 0

知堂的文章与弘一的字(左民山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 11: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左民山人
  
  
  “周作人写了一辈子文章,讲究了一辈子文章,晚年提出了他论文的最高标准:简单。”舒芜在《串味读书》(书趣文丛/第二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中为这个“简单”写了篇不简单的文章,蛮好的。周作人的简单,舒芜总结为“五面八点”,“一、简短。二、简要。(以上谋篇。)三、真实。(以上立意。)四、剪裁。五、简练。六、‘悭啬’。(以上手法。)七、简静。(以上意态。)八、腴润。(以上丰神。)”文中对这八点有细分而说。
  止庵对此,作了新的概括,“理想的文章大概可用‘老’,‘淡’,‘拙’,‘疏’这么几个字来概括。老是成熟洞达,沧桑,汰尽青春气;淡是发乎情止乎无情,含蓄,有意味,不夸饰浮躁,不咄咄逼人;拙是天然朴讷,大智若愚,有安排但不露痕迹;疏是写的丰腴,舒展绵延,会用闲笔,会‘断’--不要起承转合。”止庵这段话说的精彩,熨贴。今人学知堂,常想得其简,得其涩,都是字面功夫。难在简中得丰腴,得趣味,乃得其神,得其骨。只是心胸不同,阅历 不同,这也难了。文字是摆在那里,可以反复揣摸,要得字外功夫,还是字外修炼罢。可以复制个学历,却不能克隆个环境。总觉得过去的学人,活得纯粹,文化视野,有纵有横,如今就少这样的人了。
  弘一法师的书法,自称“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李叔同长期写龙门,运笔浑健朗润,结字工整茂密。出家后,得印光大师指点,“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本必须依正式体”,即发大愿,练习工楷写经,经过这番磨炼,最后以一种近似孩儿体的书法,摒除气质技巧,笔笔稚拙圆润。
  弘一法师的书法成就,来源于认真和超脱,这点不容易。做公子时就是一个彻底的翩翩公子,做和尚时也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和尚。有个故事,说,他请客吃饭,只备咸菜一碟,客问:不太咸么?他说咸有咸的滋味。饭后,他倒了一杯白开水,客问:不太淡么?答:淡有淡的滋味。这是他超脱的一面。由咸而淡,难。法师的字,“刊落锋颖,一味恬静”,清逸的线条,是禅心迹化,造“平淡美”之极致。有人说,那字“清静似水,恬淡自如”,颇得真味。
  好的文字,也真如好水。天下名泉,自有滋味在,也能烹百样茶。文字自身的磕磕绊绊,让人不难以坚守。昔日北方,什么茶都一泡不出味,只好喝花茶了事。自来水煎茶,方便倒也是,海水炒菜,省盐倒也是,只是可惜那茶那菜。现在,天下名泉都不太行了,好文字也远去了。其实这水,也就算你能分析化验清楚成份,配制出来,也仍是死水,没什么意思的。不同的地质构造,不同的水脉流出不同的水,强求不得。心态的破坏,比生态破坏更难恢复。
  弘一法师自己说过,“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结构、神韵,乃至某碑某贴某派,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摸。”这话,我不敢随便点头,虽然他说得对。学习,应有一个由加法而减法的过程。初读书,务求其多,涉历要广,视野当开阔,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潜力下心来,一法深入,精进。最后,汰去浮华,归于本真。没有一个做加法的阶段,开初就说减,从何处减起?有何可减?要有一种淡泊的心智,看得淡,是因为看得透。文章精要,是想清楚了,思想不成熟,文字总是青涩,反复说,才把一事一理讲明白。好文章不讲理,把事实摆完,道理就在,只是读者不相应,不能体味那微言中的大义,不能感受事实组合上的用心,更听不出语言的气感。弘一法师的话,是说到最后境界,那是无依无傍,无宗无派的。“悲欣交集”,哭也哭过了,笑也笑够了,最后一齐到来,悲悯众生,欣喜解脱,反而淡然。换句话说,是第三碗饭就饱了,如果你以为前两碗白吃了,那就错了。无中生有,从有到空,渐悟也罢,顿悟也罢,不论什么根器,终是到。
  叶圣陶在谈弘一晚年书法时说:“弘一法师近几年的书法,有人说近于晋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实在说不出。我不懂书法,然而极喜欢他的字。若问他的字为什么使我喜欢,我只能直觉地回答,因为它蕴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这段话道出了弘一书法所臻至的审美境界,而读知堂文章,也有这种感觉。
  简单是一种很高境界。有一天,经过一个有士兵守门的地方,问某单位,门卫说:“正前方100米右拐”。这是真简洁,只是放到文章中,味道少了。简单要能包容,写好文章要善说废话,好书法要会用闲笔,以舒展文本的维度,显出弹性和余裕。落笔太紧张,文气太紧,密度太大,让人读来累,如果他没说出来,你读了就悟到了,那该是一等一的好文章。人情练达即文章,都算不得正事,偏偏闲来出彩。
  知堂与弘一,都是浙江人。文风东南,崇尚简单,是南宗的意趣,而民风人性,亦不可不察。但更有意思的,还是时间,为什么这个“简”,出现在五四后的一代人中,而这些人,都有过春花般绚丽的风彩,何以直奔这个境界?而也就被时代接受了?想想,就有意思。文章也罢,书法也罢,没有喝彩声,没有市场,恐怕也只好默默隐去,湮灭于时间的蛮荒中。反过来说,如果写字的,总要看时代或市场的脸色,不能如弘一那样“写心”,不能如知堂那样写文章,讲究趣味和常识,恐怕也弄不出什么好东西。
  一个能够让人静静地读书,静静地写字的时代,真令人羡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04:1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