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54|回复: 0

陶博吾:百年孤独 晚香犹烈 (谷国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2 17: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谷国伟



   陶博吾(1900—1996年),原名陶文,别署白湖散人。25岁入南京美专,师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29岁入上海昌明艺专,从黄宾虹、潘天寿、王一亭诸先生。虽然那时吴昌硕已经去世,但却由此得以获观吴昌硕大量作品,因而书法上得吴昌硕先生的艺术精神颇多。1931年昌明艺专毕业,与挚友韩素吾去沪返乡,置身田耕。后人生坎坷,数十年遭遇非人对待,“尝以‘革命党人’罪为反动政府所通缉,毁家破室,几陷不测。壮岁复又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而被开除公职,徙流困辱达二十年之久。及到十年之前,玉宇澄清,其冤方伸。”(林散之《陶博吾书画展前言》)

   对于陶博吾,那个生命所经受的悲凉我们无法体验,那种“小民食粥官食肉,我住茅屋君高楼。冤苦深时何处诉,萧萧风雨一天秋。”(陶博吾《感怀》)怎一个“冤苦”了得?放逐后过着“山居何所有,草草三间屋。开窗对孤松,出门看修竹。”(陶博吾《山居图》)的乡村生活,却让人领略到他在孤寂落寞的逆境中,那颗隐含大寂寞、大孤独、大失落的心,已陶得大自由、大自我、大向往的安慰。

   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者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陶博吾的大半生均在艰难困苦、极端屈辱中度过。正是他一生无尽的苦难与不幸,不平与感伤和他倔强的性格,激发出了超人的才华,诗、书、画均在灵魂震颤中进发而出,造就了他灵明高蹈的视觉痕迹,让后人玩味,寻觅和品咂。二十世纪“在野派”四大家陶博吾和陈子庄、黄秋园、张朋,陶博吾之学问和功力最好,成就也最高!(陈传席《现代中国画史》)陶博吾的“在野”没有如刘墉一样以“局势堂皇”的字去表现自己对朝廷升平气象的歌颂,而是借书法抒发自己的感受。他的书法艺术不是大观园中林妹妹式的病态美,也不是薛宝钗式的贤淑之美,而是山姑村妇式的“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健美,这种健美在他的行书中表现得非常充分。

   陶博吾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书皆精,犹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其篆书师吴昌硕,宗法《散氏盘》和《石鼓文》,一生不辍,然陶博吾能师其心而蹈袭其辙迹,得古人之心,得钟秀灵气,在笔意上对吴氏有所发展,将吴昌硕苍郁古厚的篆法推向了写意的极端境地。石鼓文的结体过于工正平稳,线条虽然圆转流畅,其实是刻意修饰美化,章法整齐呆板,是一件缺乏天趣的匠气十足的作品。陶博吾认为,“原拓《石鼓文》四方整齐,显得板,趣味不够,……原文不能学……(要)从吴昌硕所临《石鼓文》入手。”他打破石鼓文原来的匀称古雅,一变为奇崛峭拔,其笔之起止藏露,纵横开合,俱于不经意间来,篆意隶用,送入平出,笔笔断而又起,痛快淋漓,沉厚奇峭,稚朴率意;不以高古胜,却以酣畅胜。为了书写节奏和气势的表现需要,他带有行草风神的篆书在结构和体势上改变了习惯的书写顺序,对一些半包围的结构作了屈伸消长的调整,一变为排叠的结构。其通合之际,别出心裁,随心所欲而又举止中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3 07:58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