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2|回复: 0

我和吴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 10:5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    信哥_新浪博客



因为专业因素,对文化名人的关注业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昨天中午,午觉醒来,儿子发来信息:“爸,您看新闻了吗?吴冠中逝世了......”我赶紧打开电脑,果如所言,半个月之内连失华君武、吴冠中两位艺术大师,莫名的怅然,顿生悲戚。虽与吴冠中老人素昧平生,但与符号中吴冠中老人还真有几则趣事——

一、初闻吴冠中

我虽然早就知道吴冠中很有名气,但按照当年的思维习惯,并不知道他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1988年,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内地一所知名大学,亦书亦教,同期分来一位年轻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后来小伙子成了我的朋友,也成了我家的常客,最爱我掌勺做的“红烧猪蹄”。搞艺术的人特别感性,每每啃着酱红滋润的美味猪手,就着几杯啤酒,小伙子涨红着脸,捋着袖子,跟我倾诉委屈:“黄兄,您知道我现在最想干的是什么是吗?”“我最想干的,就是给钱xx Piapia 两大耳光!”钱xx是我们单位的头头,很左,年轻人都很怕他,也很烦他......现在,小伙子已经成为某高校知名教授了。当年,在与他闲谈中,知道吴冠中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一个干瘪干瘪的小老头,很牛逼,很有个性,学生们都很崇拜他......

二、关注吴冠中

真正关注吴冠中,应该是2000年以后的事。因为比较方便,经常往来香港,似乎当时佳士得、苏富比之类的等国际大型拍卖公司刚刚进驻香港,或者我们刚刚开始关注这些拍卖公司。它们每年在香港都要举行春、秋至少两次拍卖会,拍卖品有红酒、珠宝、首饰、名表、古玩、字画、瓷器之类的,间或也有西洋艺术品、东南亚艺术品等等。每次拍卖会,我都尽可能地赶去看看,因为那些拍品,确实是精品云集。虽然不敢轻易举牌,但几乎所有的展品都可以亲手把玩。国内艺术家,真正上位的,譬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等人的作品,每次几乎都能拍出

                  

                         《长江万里图》

高价。吴冠中的作品一点也不比这些人逊色,动辄上百万。记得2008年有一幅吴冠中的《长江万里图》,拍到1388万港币。这幅作品今年6月翰海春拍中,以5712万元成交,想想当初从香港拍回的投资人,应该回报也颇为丰厚了。但是,吴冠中似乎对这些数字毫无感觉,甚至声称再高的价格都与自己无关。后来,听业内人士说,当年在国内艺术品还没有走俏的时候,有一家实力非常雄厚的北方企业,从吴冠中手中大量收购其作品,只进不出,然后一张一张往外放,操纵自己人举牌,价格一下子扶摇直上,现在已经到了高不可及的地步。吴冠中有没有从中分到一杯羹,不得而知。我也仅仅是道听途说。真正的吴冠中是第一位将西洋油画技法揉进中国画中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仅形式美,而且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价格自然不菲。倒是近年来,吴冠中从来不卖画,几乎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全部捐献给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则是不争的事实。昨天还看到香港媒体报道,25号,应该就是冠中老人去世的当天,吴冠中第四次向香港艺术馆捐赠5幅水墨作品,香港将于7月23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

三、赠友吴冠中画

我有一位朋友,对艺术也颇为执着。有一天,兄弟几个一起喝酒,本人一时兴起说,“兄弟,改天我送你一幅xxx的山水画吧!”结果,老兄不买账,“你小子,送我一幅吴冠中的画还差不多!”本人大笑,“好吧,改天我把家里房子卖了,送你一幅吴冠中画吧。”一次到北京出差,专程去逛荣宝斋。当时荣宝斋刚刚开始水印名人名画,我看吴冠中的多幅作品,标价都在800元左右,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幅《初冬?》,然后操起手机就给朋友一个电话:“哎,兄弟,我真是倾家荡产了,终于给您谋到一幅吴冠中的作品,并且我可以保证,绝对真迹!”——肯定水印的是吴冠中的真迹!电话那头,我能感到朋友乐得不得了!——不过,我想他也肯定知道,我是逗他的。一来,我从来没有收藏吴冠中的作品;再则,尽管我们是非常铁的兄弟,我也不可能花几十万送他吴冠中的作品;但一幅水印画,给我们生活平添了无穷乐趣和友谊。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感谢吴冠中。记录下来,美好回忆。

                  

                             吴冠中先生写生资料图

  附:关于吴冠中.趣事.语录

  吴冠中笔名“荼”,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生前曾获得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经典事件

炮轰美协:美协的权力太大了

    吴冠中一辈子都在求一个真字。在美术界,他出了名的敢说敢当。比如,他曾炮轰美协等机构。他认为,全世界只有中国还养着诸如美协、画院这样的官方艺术组织,花了多少钱却没有作品出来,就好像养了一大群鸡却不下蛋,应该取消这些机构,或者停止财政拨款,让它民间化。在吴冠中看来,现在,美协的权力太大了,制约了画家的创作,美协现在做的许多事情,对美术家不公正,有些人对艺术的评价完全脱离了艺术本身,掺杂了太多其他的因素。在不良风气影响下,搞艺术的人不再专心创作好作品。很多画家都想进美协,千方百计与美协官员拉关系、拍马屁,进入美协后努力获得一个官职,有一个头衔,好去办展览,或者进画院吃皇粮当专业画家,把画价炒上去。

        谈大师: 一百个齐白石抵不上一个鲁迅

    虽然艺术成就享誉世界,但吴冠中非常自谦,正如其自传的书名“我负丹青”,觉得自己虽然搞了一辈子的丹青,却并没有画好。他坦承,自己“下辈子不当画家”:“越到晚年我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绘画艺术毕竟是用眼睛看的,具有平面局限性,许多感情都无法表现出来,不能像文学那样具有社会性。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文学,成为鲁迅那样的文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丹青负我。”

       假画风波:亲手鉴定伪作原告仍败诉

    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仿冒吴冠中的伪作一直不断,打假成了吴冠中头痛的事。2005年12月,在翰海拍卖公司举办的油画雕塑拍卖会上,苏罗敏女士以253万元从书画收藏家萧富元手中,买下了一幅署名为吴冠中的《池塘》油画。2008年7月,吴冠中亲笔鉴定此画为“伪作”。苏女士将翰海公司和该画的原主人萧富元起诉到法院。虽然吴冠中亲自做了鉴定,并题写了“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但并没有对这起诉讼起到任何作用。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一中院对此案作出判决,苏女士败诉。谈起此事,吴冠中依然难掩愤怒,直斥“很荒唐”。对于拍卖公司“不保真是惯例”的说法,吴冠中说:“拍卖行卖假,难道不用承担责任吗?国法还管不了惯例和行规吗?”他表示不愿再提官司了。



        语录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笔墨的发展无限,永远随思想感情之异而呈新形态。笔墨属技巧,技巧乃思想感情之奴仆,被奴役之技有时却成为创新之旗。
我有两个观众,一是西方的大师,二是中国老百姓。二者之间差距太大了,如何适应?是人情的关联。

艺术到高峰时是相通的,不分东方与西方,好比爬山,东面和西面风光不同,在山顶相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毕加索能欣赏齐白石,反过来就不行,为什么?又比如,西方音乐家能听懂二胡,能在钢琴上弹出二胡的声音;我们的二胡演奏家却听不懂钢琴,也搞不出钢琴的声音,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视野窄。中国画近亲结婚,代代相因,越来越退化,甚至变得越来越猥琐。
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下苦功夫的人越来越少。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 15:1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