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34|回复: 0

“一中世家”精神代代发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 16: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吉林一中这颗教育战线上的璀璨明珠,至今走过了百年历史,她为中华民族培养了无数栋梁,为民族解放、祖国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回想起十五年前的1992年8月23日,在吉林一中85周年校庆时的主席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捧着“一中世家”牌匾,激动不已。他就是“一中世家”的第三代传人——王家凯。





1992年8月23日,吉林一中85周年校庆主席台上,正在颁发“一中世家”铜匾,前排左起第一人王家凯。




在“一中世家”铜匾领回家后,王家凯与夫人王卓迥愉快地与家人合影。

第一排左起:王家凯、儿子王正忠、外孙女丁锐、王卓迥、大儿媳陆立梅

第二排左起:长子王正铨、长孙王琳、次子王正铎、二孙女王璐、大孙女王


历史,让王氏家族与吉林一中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文珊,吉林近代普通中等学校教育的先驱。晚清壬午科举人。熟谙诗书经史,曾以家办学“教人悉根六经,辅以宋儒语录,力求实践,不作理性空谈”。光绪二年(1876年)出任伯都纳种榆书院山长,主讲。光绪三十二(1906年)任城区内四关小学堂总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以首任监督职务创建吉林中学堂。八月任吉林省教育总会会长,再任吉林省女子师范学堂监督。终生矢志教育。1918年10月,任省立图书馆馆长时病逝。



王文珊,王家凯的祖父,字少石,1844年生,卒于1918年。笔名琅琊嫡派。1907年王文珊创办了吉林中学堂,即现在的吉林一中。他的一生为吉林教育事业辛勤耕耘达五十年之久,他不仅创办了吉林一中,同时也创办了吉林女子师范学校,不愧被誉为吉林近代教育家。他同“吉林三杰”之一成多禄先生交好甚笃,经常与他在一起探讨书法、绘画和诗词创作。他开明进步,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人士宋教仁、林伯渠等结为挚友,支持并为他们的革命活动提供方便条件。他在《民国初年选举省议会、国会议员有感》一诗中寄托了“忧国为民”“甘为后代当牛肩”精神,深为世人称颂,并被后辈继承发扬:

强邻压境起狼烟,

忧国为民老泪弹。

班超投笔应有志,

鹏举岂奈宋室迁。

洋式衣冠三尺棍,

选民资格是银钱。

诗书真理移山海,

甘为后代当牛肩。

王家凯的叔父王朴山(1885-1930)名葆曾,字朴山。当年他先在吉林一中就读,1913年至1917年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与周恩来为同窗,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使他们成为挚友,常常在一起作诗、对联以明志。




1916年,周恩来与王朴山在南开上学时期照片,右一周恩来,右二王朴山



很多作品由王朴山与周恩来每人一句,连缀成篇,堪称佳文。他们创办“敬业乐群会”期间,曾舞剑锻炼身心时一唱一和:

华年惜绿鬓(王朴山),午夜啸青锋(周恩来)。

学道雄心淡(王朴山),观时热血浓(周恩来)。

无成惭画虎(王朴山),有待耐潜龙(周恩来)。

诗思飞何处(王朴山),云山几万重(周恩来)。



可惜此柄宝剑在“文革”时失落。1917年他们在南开中学毕业时,周恩来将他们合吟共勉联句“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书赠王朴山,十年后,王朴山将此联句刻在白铜镇纸上,以示永远铭记。此白铜镇纸由王朴山夫人杜栗堂(曾任吉林省、市政协委员等)保管并献出。1917年9月王朴山和周恩来先后东渡日本,同住在东京神田区的一栋木屋,朝夕相处,友谊更加深厚。




周恩来与王朴山日本留学时照片。后排右起第一人周恩来,第二人王朴山

在此期间,王朴山还积极参加了留日中国同志会发起的救国运动,这些活动受到了周恩来的赞许和支持。1919年周恩来回国,后去欧洲求学,临行亲书梁启超《自律》诗一首,赠给王朴山,抒发了“共扶元气回阳九,各放光明照大千”的伟大抱负。1928年王朴山冒死掩护、营救和掩埋了中共北平市委书记马骏烈士的遗体。1930年英年早逝,年仅35岁。

周恩来总理十分怀念自己的同窗挚友,他和邓颖超在接见王朴山的两个女儿时,无限深情地说:“你父亲若活着,也会找到马列主义,也会是我们党的同志。”




1962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在长春接见王朴山的两个女儿及王希天之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邓颖超曾委托来京开会的原吉林市妇联主席李素文回去后给她“老四嫂杜栗堂代好”。王朴山排行老四,所以邓颖超亲切地称杜栗堂为“四嫂”,足见王朴山与周恩来如兄弟般的情谊多么深厚。




1962年6月,邓颖超(前排左四)于吉林市接见杜栗堂(前排左五)等。



王国香,吉林一中走出的最早人才的杰出代表,他是王家凯的岳父,即其妻王卓迥的父亲。

王国香,字彭若,1888年生,吉林省伊通县人。关于他的名字由来还有一段故事。王国香苦读好学,大家都知道他学习好,因此也遭到一些人嫉妒。在考吉林中学堂时,因官费名额有限,他们怕王国香考上顶了他们,因此想方设法不让王国香报名,没有办法,他只好改了个女人的名字——“王国香”才报上名,并以优异成绩考取吉林中学堂甲班。从此“王国香”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他去世。

有些同学为了考过王国香想出了各种办法,考试前把他的桌椅撤掉,逼得王国香没办法只好到最前面老师的讲台桌上,在监考老师的眼皮底下答卷。然而王国香凭着自己的真实能力照样考出好成绩。有一次这些同学得了一本参考书,他们在翻阅和做了很多题后,搞起了封锁,谁也不告诉王国香。正巧考试时有书中一道题,他们想这回王国香不行了。考试结束,他们与王国香对答案果真不一样。他们都说王国香这回你可错了,谁料,王国香看完他们的答案后哈哈大笑说:“你们都错了,参考书中这道题印错了,已经在下一册参考书中更正了。”王国香以优异成绩从吉林一中毕业之后,到天津学习工科。适逢庚子赔款退还一些钱来资助中国学生到国外留学。王国香抱定“强兵富国”的宏愿决定留学深造。为了参加考试,王国香把整本的英文字典都默记下来。偏偏这时又丢失了必须的四位数学用表,他就悉心计算,自制了一份。最后他凭着独有的英文试卷和出众的成绩考取了留日资格。当时日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非“霸气”的“第一国高”毕业生不能进入名牌大学。王国香考取东京“一高”学习三年毕业后,终于考取了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这在日本人眼里也是很难的事。王国香成为这一期也只招这一期的中国留学生。




王国香(左)与挚友王朴山(右)1919年在日本京都合影

王国香35岁学成回国,担任沈阳兵工厂首席专家。他曾以身试炮,笑傲各国专家;他曾大义凛然,斥退加害歹徒。随着兵工厂规模扩大到九个分厂,他继而升任总厂长。他是东北兵工产业名符其实的开拓者。为了使家乡子弟受到更好的教育,王国香与几位知名人士本着“吉林人办吉林大学”精神,凭着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厂长身份,向少帅张学良和辅帅张作相建言拨款兴办吉林大学,四处奔走,积极筹款。有一天他回到家中,看见几位筹委却正在呼呼睡大觉,他又气又急,情急之下,“啪、啪”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在克服了很多困难之后,终于在1929年8月吉林大学正式成立。地址选定在吉林市八百垄,他又聘请建筑大师梁思成亲自设计主楼,即现在东北电力大学院内的几座石头楼。为了改变旧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改变人民饱受疾病折磨,他曾发誓说:“我们家男的要学农,女的要学医”。为此他让由自己抚养大的弟弟王一清改行学农,儿子王以廉学农业机械,女儿王卓迥学了医。王以廉后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团中央顾问,北京市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曾到德国讲学,2006年1月去世,享年76岁。

“九·一八事变”后,王国香愤然辞职,到长春当了一名电业技师,“满洲国”政府多次请他出山,都被断然拒绝。直到东北解放,王国香重返沈阳兵工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沈阳兵工厂转移到齐齐哈尔,改称33厂,王国香任总工程师,第一副厂长,继续研制重型武器支援前线,保家卫国。1950年王国香任东北工业部军事工业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委任他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他曾作为功勋人物和科技人才被毛泽东主席宴请。为了培养新一代兵工人才,王国香调转到北京理工学院任教研室主任,国家一级教授,从事兵工专业教育。82岁时辞世。




图中第一排右一为王国香,后排右一为其女儿王卓迥,右二为王国香外孙王正铨,右三为王国香儿子王以廉。

在东北吉林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杰”如成多禄等,也出现过“四天”即王希天、谢雨天、穆木天和李助天。他们几乎都与吉林一中有关(前“三天”都在吉林一中念过书)。受过王文珊的教诲或资助。谢雨天(王家凯的表兄)著名的革命者和爱国人士。穆木天(王家凯的姑夫)原名穆敬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教授,曾在吉林一中学习,后转入天津南开中学,加入“敬业乐群会”,后去日本留学。他成为中国印象派新诗的先锋,与郭沫若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创造社”。1931年1月在上海加入鲁迅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1933年,著名人士宋庆龄、沈钧儒、史良、柳亚子、何香凝等人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御侮自救会”,穆木天任秘书长,热心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穆木天为发起人之一,被选为秘书长。解放后他在东北师大和北京师大任教。

王家凯及其夫人王卓迥,“一中世家”的第三代传人,他们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联结两个王家的重要传承作用。

王家凯,王文珊的孙子。他1918年10月生于吉林省榆树县,卒于2005年7月。副厅级离休干部,20世纪40年代初,他毕业于长春新京医科大学,曾在世界著名医学博士小野寺工作室做过助教。从医66年,是一位著名的医学专家,是吉林市最早的“中华医学会”会员之一。解放战争时,他曾在解放军曹里怀部队后方医院工作。1947年,为反抗反动政府对私立济仁助产学校的倾轧和破坏,他曾领导老师和学生们闹学潮。1948年3月吉林刚解放,“报国无门”的他亲手把学校献给了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并创立吉林省立助产学校(现北华大学医学院)担任校长。他是北华大学医学院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抗美援朝时他与张文海前副省长一起日夜奋战在反细菌战前线。王家凯曾任吉林省卫生防疫站、吉林市卫生防疫站检验科科长,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主任。“文革”前他曾被聘为吉林市公安局法医,他也曾是中央领导人如陈云、薄一波、班禅活佛等来吉食品检验负责人。20世纪80年代曾任船营区政协常委、市老龄委顾问、吉林市中医学会顾问等。

王家凯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深刻的传统教育,他牢记祖父王文珊写下的家训“以诗书为法守,知稼樯之艰难。”熟背诗书,勤习书法,同情农民。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的父亲王叙曾,为人正直,思想开明,他与李光汉(原毓文中学校长)张云责、及‘吉林四天’中的王希天、谢雨天、穆木天等朋友和亲属交往甚笃,他还介绍些民主进步书刊给我阅读。我的思想受其影响很深,这培养了我正直、爱国、同情弱者和理解农民疾苦的品德”。“我的叔父王朴山也进行早期的革命活动,青少年时期的我由此也进一步接受了民主进步思想的熏陶。”先辈的教诲和影响对王家凯的成长产生很大作用,使他养成了正直、进步、不向困难低头的刚强性格。他最推崇的诗句是“瘦到梅花应有骨,轻如明月尚留痕”。原吉林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张戈求著名书、画家金意庵画《悬壶济世图》赠给王家凯。画中题词“医林国手施仁广,伯邑名门遗教深”(伯邑即现在吉林省榆树市)。这里除称王家凯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林国手”外,其根源全部得益于出身名门遗教匪浅的缘故。

在长达66年的医学生涯中,王家凯施医舍药、救死扶伤、有求必应。在医院、在家中、在农村、在上班的路上,经他手救治的病人无法计算。他对病人极端负责,为说明一味药他曾让自己的儿子追患者到永吉县。他因患肺结核、骨结核、吃着药、穿着铁背心照样上班。有些药物他亲口尝试或在自己身上试用。他努力学习新知识、新事物。对于新药他要彻底看清说明书,弄懂它的药理及成份,决不乱用,他要自己的妹妹从北京邮来新药典,仔细翻阅。他谦虚谨慎,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就虚心向别人讨教。这类事例举不胜举。

1962年,王家凯开始从事肿瘤的预防及治疗,1969年他与夫人王卓迥成立了代号“816”科研组,根据他们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共同撰写了《“816”治疗恶性肿瘤40例临床观察》论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吉林市科技大会上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曾多次荣获省、市科学研究奖和评为科技工作先进代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共撰写学术论文50多篇,分别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王家凯是吉林省第一名走毛泽东主席“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医生,他的奋斗目标是“中西医结合,创作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他潜心研究、大胆探索医学、药理学、病理学以及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并结合临床实际,形成了自己独创的方剂,并毫不保留的传给别人,特别是年轻人。

王家凯常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搞好科研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无论病的多重,遇到多大困难,一提到科研,他马上就精神振奋,学医的孙女从大学、从国外收集到一点资料他都如获至宝。他总想在有生之年把知识留给人类,服务于全社会。




图中为王家凯与其夫人王卓迥同他们学医的二孙女王璐一起讨论科研问题

王家凯特别注重人生观、世界观的改造。早在1952年他就自学了毛泽东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沈志远编写的《新人生观》卫生部长贺斌的著作《医务工作者的道路》。艾思奇所著的《反驳唯心主义》《社会发展简史》等等,即使是病倒在石膏床上长达一年之久,他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写下两万多字的《思想与健康》书稿与心得。这些都成为他一生中工作学习的重要思想基础,也使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真正做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即使是在大女儿有病某医院大夫误诊、夫妻俩又忙于工作耽误了治疗而去世,小儿子王正忠因“文革”被迫害致疯,他都矢志不移,毫不动摇。到了晚年因病住院,他仍关心科研,关心医院的发展、建设,他还想拼命的工作,搞科研为患者看病。因为他知道“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为的是“不留遗憾在人间”(王家凯诗句),他要死后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院,为的是要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最后的贡献。他衷心感谢医院领导对自己的关心帮助,在他86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了却一生心愿。

王家凯生前曾回忆、收集整理“一中世家”先辈的名人轶事,毫无保留提供给学校及有关部门。(见文后注释[1])他认为这不止是义务,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当他在1992年参加完吉林一中85周年校庆时,曾说一定要参加百年校庆,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在他去世时,为了祭奠和感谢这位老人,吉林一中夏军校长、张正宇原副校长等特意赶到家中慰问,看到“一中世家”牌匾和家中的简陋,不胜感慨。张正宇原副校长不顾天黑路远,赶到殡仪馆瞻仰遗容,并向遗体三鞠躬以示告别。北华大学医学院毕胜利院长也赶到家中献上花篮,以告慰学院的创始人、第一任校长的在天之灵。

王卓迥(1917.2~2003.12),王国香的二女儿,王家凯夫人。副厅级离休干部。20世纪40年代初毕业于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1948年参加革命,曾先在吉林市卫生局工作,后到吉林市传染病医院,直到离休。她是第四至第九届吉林市人大代表。王卓迥继承了她父亲聪颖勤奋、刻苦好学、善学强记、才智过人的才华和良好品德,她精通日语、英语、德语、俄语、法语五种外语以及拉丁文。这对她的医疗卫生工作、科研资料翻译、给职工讲授外语、编写德语语法检索图解、辅导学生及晚辈学习起到很大作用。

王卓迥一生从事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对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白喉等常见病,重症传染病有独到的研究和治疗经验。在吉林地区还首次发现麻疹、肺炎病毒与细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合并感染和腺病毒性肺炎,她与丈夫王家凯共同对病人的临床病理切片诊断上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她率先开展医疗技术革新,对麻疹合并肺炎60例患儿进行冷空气疗法,效果显著。她一生中撰写了30多篇医学论文,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参与撰写《传染病医疗手册》部分章节。她向来医院实习的学生耐心讲解传染病学,无私的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她对同志、对患者极端热情,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不好张扬,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是人大代表,关心群众饥苦,热心为选区人民服务。

王卓迥不但是一位知识女性,也是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她相夫教子,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更多的负担起子女的教育工作。她与丈夫王家凯的事业早已融为一体,他们互敬互帮,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待人诚恳和善,乐于助人。他们共同生活了64年,真正做到了白头到老。二老的事迹和为人有口皆碑。

王家凯、王卓迥夫妇二人生活俭朴。福利分房时,他们都是副厅级离休干部,按级别还可以调到大房,但他们根本不去争取,连子女要装修房子都不让,认为现在的条件就不错了。直到去世前他们仍住在红油地、绿围墙建筑面积63平方米的房子,他们从不看重这些。而是把全部精力放在科研、行医看病、对晚辈的教育上。几十年来用于复印、收集科研和文史资料的钱自己不知道花了多少,一瓶钢笔水,一只油笔芯等都自己花钱买,而他们外出开会有时竟找不到合适的衣服。

他们有幸与著名书法家赵玉振(曾在吉林一中任教)住邻居,因都喜欢书法与诗词很投缘。面对窄小的居室,二位老人仍谈笑风生,王老吟出“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诗句,赵老欣然命笔将其跃然纸上。在此样斗室中,赵老留下多少传世之作,而王老又写出多少学术论文,为多少求医上门的患者施医舍药、分文不取。




图中 左为赵玉振、右为王家凯

王朴山的夫人杜栗堂晚年时曾与王家凯、王卓迥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她平时经常与侄儿、侄媳探讨些先人及家族中的事情,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虽然双目(白内障)近于失明,而当重孙女、重孙子问她难题、难字时,她都要从床上坐起来,认真地给予解答,而取得好成绩,她都给予鼓励。这些情景至今难忘。

王家凯经常把先辈的事迹及祖父、祖母的家训等讲给孩子们听。王家凯童年时亲生母亲去世,由其祖母曹氏(王文珊的夫人)抚养长大。其祖母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她勤劳节俭、同情贫苦人民的美德,以及她留传的家训“人无论贫富,也要齐家卫国。”“勤俭为宝,教子成名。”在王家凯心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他的祖父王文珊特别看重一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论其贫富。在其家中,除了一些亲属家孩子寄读外,经常有非亲非故的学生来家吃饭,王文珊及其夫人都热情地招待他们,有一年冬天,学生们坐在炕上吃完饭,下地时发现自己的鞋找不到了,原来鞋都让王文珊的夫人拿去烤干,坏了露棉花的都给补好,让他们穿上温暖舒适的鞋再去上学。

王家凯八十多岁高龄时仍能与外孙女共背《岳阳楼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王卓迥每天手不释卷,神情专注,坚持学习,遇到新知识必学懂弄清,即使是向年轻人请教。良好的学习风气,他们的言传身教,在儿孙辈身上潜移默化。

前辈们“爱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刚正不阿、笃实正直的高尚品德;崇尚科学、公而忘私的敬业精神;嗜学终生、善学强记的学习毅力。”,形成一代家风——“一中世家”精神,深深地影响他的后人。

王文珊第四代传人,即王家凯与王卓迥现有子女五人。虽然都受“文革”和“上山下乡”等影响,除王正忠在文革期间在吉林市第十五中学被迫害致疯外,其他四人通过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等方式均受到国家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都享受国家中级或副高级职称待遇。长子与三子是共产党员、基层干部;二儿子是北华大学高级实验师、农工民主党成员;女儿曾是吉化建设公司卫生所主治医师,龙潭区第五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

现在“一中世家”王文珊的第五代传人正在茁壮成长。


前排左起:外孙女丁锐、大孙女王莹、四孙女王瑶

第二排左起:大孙子王琳、二孙子王瑞         

                                                注:因有事和在国外缺二孙女和三孙女2人

王家凯和王卓迥共有孙子、孙女六人,外孙女一人,7个孩子6名共产党员,都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其中三个孩子毕业于吉林一中。

大孙女王莹,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副组长、高三语文把关教师,海淀区青年骨干教师、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兼职教研员、北京市考试院会考评教教研员。

二孙女王璐,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博士后。1989年以高出录取分数线24分的成绩考入吉林一中。1992年为继承祖父、祖母的医疗卫生事业放弃报考北大,以优异成绩考入白求恩医科大学。1997年毕业又考取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肿瘤研究。毕业时博士论文被评为一等奖。






图为王璐吉林大学博士毕业照片

2002年至今,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她共发表论文19篇,其中国际级杂志英文8篇,中文11篇,其中有国家级核心期刊如中华医学杂志等。参加国内外研究课题共4次,所发表的文章被引用11次,6篇英文文章,5篇汉语文章。

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病理学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获得三等奖。参加康奈尔大学免疫学术研讨会,作大会发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三次,在会议上有科研成果汇报:

1、2000年长春-艮陵国际消化系统研讨会。

2、第二届美国基质生物学年会。

3、Keystone免疫学学术会议:巨噬细胞-动态平衡,免疫调节和疾病(国际知名度高)

王璐为美国基质生物学会会员、美国人类遗传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红十字学会会员。




此为王璐博士在参加第二届国际基质生物学学术会议时与与会专家在其科研成果前合影。

左一:田中静子博士,日本教授,主要从事胶原结缔组织疾病方面的研究近30年,有多篇国际级文章发表;

左二:乔治博士,为英国伦敦Imperial College高级研究员,国际基质生物学会会员,英国皇家显微镜学会特别会员,伦敦基质学会创始成员,是世界胶原转录调节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

左三:王璐博士。



三孙女:王琪,大本毕业,吉林市江南国税局优秀税务干部。

大孙子:王琳,北华大学硕士研究生。

二孙子:王瑞,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在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光电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四孙女:王瑶,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在职硕士研究生。

外孙女:丁锐,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临床七年本硕连读研究生。

这个家庭1998年3月被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精神文明办、吉林省妇联评为《省级文明家庭》。

今天,在吉林一中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望着凝聚几代人精神、闪闪发光的“一中世家”牌匾,不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现在几代家人仿佛又看到了前辈们高大的身影、会心的微笑,耳边仿佛又响起他们谆谆教诲和殷切的期望。大家纷纷表示决心,一定要完成老一辈的遗愿,发扬传统,志向远大,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勿愧为“一中世家”的后代。他们发誓:

前辈养育恩德,世世不忘;

“一中世家”精神,代代发扬!




   王家凯与王卓迥二位老人如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他们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共同生活了64年。面对“一中世家 ”第五代传人的茁壮成长,他们露出会心的微笑。



                          撰稿人:王正铨(王文珊重孙子)、王正锐(王文珊重孙女)

                          录入人:王  琳(王文珊曾孙子)

                          修稿人:张正宇、惠成功

                                                      2007年4月29日

注:文中史料均有出处。



据初步统计, 以下文章中的部分材料和线索由王家凯和王卓迥提供:

①      1983年吉林政协出版吉林市文史资料第一辑中,吉林私立济仁助产学校简介

②      穆木天的文史资料;1984年10月

③      《现代中国兵工首席专家-吉林王国香》;2004年5月31日江城日报发表

④      《祖父王文珊与吉林教育》;2003年4月8日

⑤      《吉林近代教育的先驱王文珊》;2003年8月18日江城日报发表

⑥      《晚清吉林中学堂》中王文珊、王朴山、王国香的部分材料

⑦      周恩来在留日其间亲笔赠给王朴山之诗,此原手迹由王朴山之侄王家凯保管多年并于1962年献给总理纪念馆中悬挂展出。(见下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5 04:40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