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65|回复: 0

[现、当代] 清代民国诗歌中的“禁烟”“戒烟”意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30 17: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作者:湖南衡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 王飞

--------------------------------------------------------------------------------



  烟草在线专稿  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不久,就有有识之士提出烟草“服久则肺焦,诸药多不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的嗜烟风潮也引起了当朝统治者和一些文人志士的担忧,于是有关“禁烟”、“戒烟”的诗歌文集也大量涌现。清代反映烟草大量占用粮田和农工弊害而主张禁烟的作品就有刘汉和张翔凤两位诗人的《种烟行》长诗,诗中就透露了两位诗人对烟草种植过分膨胀情况的优心忡仲,刘汉在诗中写道:

  新谷在场欲糜烂,小麦未播播已晚; 
  问何不敛复不耕,汲水磨刀烟上版; 
  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

  张翔凤的《种烟行诗》则为:

  沙田种烟烟叶瘐,山田种烟烟叶枯, 
  根长全赖地肥力,气厚丰籍土膏腆。 
  可怜力溥苗叶短,不似烟叶高扶疏,
  种烟利厚争者众,有田不稼将何如?

  这种对烟草种植占用耕地、占用人力的担忧在当时可谓是有先见之明。清朝包世臣的《安吴四种》云“: 种烟必需厚肥 ,计一亩烟叶之粪可以粪水田六亩。又烟叶除耕锄之外 ,摘头、捉虫、采叶、晒晾 ,每烟一亩需人工五十而后成。而其水田种稻 ,合计播种、插秧、莳禾、芸草、收割、晒打 ,每亩不过八、九工。旱田棉花、豆、栗、高粱 ,每亩不过十二、三工。是烟叶一亩之人工 ,可抵水田六亩 ,旱田四亩也。”康熙时有个叫黎士宏的人,对烟草“无地不种,无人不食。约之天下,一岁所费以千万计”的状况很是担忧,并进而感慨道:“不知数百年后,更有何物争新出奇,如烟等类否?”

  据现存清史记载康熙皇帝不饮酒并厌恶吸烟,曾下旨禁烟,且收到了成效。时人作诗赞道:

  碧碗琼浆潋滟开,肆筵早已戒涂杯。
  瑶池宴罢云屏敞,不许人间烟火来。

  清嘉庆年间,有舒姓者作《兰州水烟篇》一诗,如下:

  迩来兼得供宾客,千钱争买青烟壶。
  贮似清水及扶寸,有声隐隐相呼吸。
  不知嗜者作何味,酸咸之外云模糊。
  吁嗟世人溺所好,宁食无肉此不疏。
  青霞一口吐深夜,那知屋底炊烟孤。
  且勿呼龙种瑶草,转缘南亩勤春锄。

  这首诗把吸烟者的神情形容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对嗜烟者作了辛辣的讽刺,并规劝人们戒除恶习,努力耕作棉粮。

  辛亥革命以来,人们对烟草有害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前人冯白华对吸烟作过一首妙诗:

  寸余纸卷裹香烟,指爽欣赏啜味鲜。
  倘使延烧将近口,唇焦舌弊火牵连。

  民国时期,爱国将领冯玉祥于1947年到美国考察水利,被会场香烟熏得头痛多日,作四言诗一首:“大会礼堂,又熏又臭,又臭又熏。既熏且臭,既臭且熏。熏而又臭,臭而又熏。熏熏臭臭,臭臭熏熏。亦熏亦臭,亦臭亦熏”。后该诗为美国禁烟会所闻,被译为英文发表在《纽约时报》,一时传为佳话。著名画家齐白石年轻时烟瘾很大,后来他决心戒烟,并当众把烟盒抛入水中,吟诗曰:“烟从水中去,诗从腹中来”。

  普通民众和军队大量种植和吸食烟草,引起越来越多的文人名士和医家的警醒,从而萌生了有史可证的最早的戒烟意识,他们的这种戒烟意识,在保存下来的诗歌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说明我国人民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知道了吸食烟草的危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22:2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