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31|回复: 0

[现、当代] 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3)曾蓝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14: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蓝莹

  

(美国耶鲁大学)

  

《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

  

  

  

“到民间去”的文化运动

  

    赵望云之所以受到大公报人的青睐,主要因为他是声闻平津的农村画家,而他之所以成为瞩目的农村画家,又与当时风行的“到民间去”的文化运动息息相关。“到民间去”的文化运动可视为广义的五四运动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源头大抵有三:一是由民间歌谣研究而兴起的民俗调查活动,先是1918年以刘复、周作人、钱玄同等为首成立的北大歌谣研究会开其端,再由1923年常惠发起组织的风俗调查会踵继之,特别提倡到民间进行实地调查(容肇祖,1928/2002);另一源头则来自俄国19世纪下半叶的民粹经验,由李大钊在1919年首先摇笔介绍,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并促成北大平民教育演讲团的组成,其所进行的社会启蒙工作一直持续到1925年左右(Hung,1985:10~11;李龙牧,1984,上:114~121),而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之后,部分演讲团团员开始投身政治化的农民运动,邓中夏在1923年左右已经为文论述农民问题①;第三个源头是由推行民众教育进而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为首的晏阳初和梁漱溟,尽管理念不同,却分别在1929年、1931年先后深入乡间,选择河北定县和山东邹平进行实验(郑大华,2000:137~319)。这三股思潮纷沓而至,交相汇聚,形成二三十年代“到民间去”的洪流。

————————

①  邓中夏:《本团应注意农民运动》(1923年)、《论农民运动》(1923年)、《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1924年)  (邓中夏,1983:32~35、50~52、63~65)。毛泽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于1927年,较邓中夏的文章稍晚。

  

文学界是这股洪流的先导。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高张所谓“文学革命”的大旗,明白标举文学革命的三大对象与目的(陈独秀,1917/1993,1:260~263):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他所强调的表现国民、写实和社会的文学,下开在二三十年代文坛扰攘难休的“为人生的艺术”抑或“为艺术的艺术”的命题。与“到民间去”文化运动相表里的,自然是“为人生的艺术”的主张,由1921年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矢志发扬,①茅盾(沈雁冰)尤为个中健将,除了重申陈独秀的观点之外,②并进一步鼓吹写实主义的文学。③

————————

    ①  有关文学研究会的始末,见贾植芳等,1985年。

    ②  《文学和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份的误认》(1921年)、《中国文学不发达的原因》(1921年)、《社会背景与创作》(1921年)  (沈雁冰/茅盾,1989,18:58~62、97~100、114~117)。

    ③  《“小说月报”改革宣言》(1921年)、《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1922年)(沈雁冰/茅盾,1989,18:55~57、225~243)。论者多谓茅盾在1930年代初期曾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产生混淆。

  

    作为画家的赵望云,是如何与“五四”以来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产生关联呢?他在20岁那一年,也就是1925年,首度由家乡河北束鹿辛集来到旧都北平,进入姚华于前一年创设的京华美专就读,因不满意该校教学品质,于隔年夏天离校,其后转投由林风眠主持的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却因不具中学文凭而未被录取①。根据赵望云自述,他这两年经历了人生极大的危险期,几欲轻生,后因结识王森然(1895~1984),才找到重新探索人生与艺术的勇气(赵望云/史书轩,1928a)。赵望云结识王森然在1927年,从这时起,他透过王森然,开始接触在北京萌芽约摸10年的新文化运动(令狐彪,1985;江周,1993)。

    那么,赵望云从王森然处,所管窥的是什么样的新文化面貌呢?王森然于1934年出版的《近代二十家评传》,为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些线索(王森然,1934)。这是一本学术史著作,釆学案体例,既品评人物,也论述思想,所选的20家中,包括5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分别是陈独秀、鲁迅(周树人)、李大钊、胡适和郭沫若。除李大钊外,王森然对诸位先生推动文学革命的贡献着墨颇多,大抵视陈独秀和胡适为白话文运动的关键发起人,鲁迅和郭沫若为白话文运动的主要力行者。书中对鲁迅和郭沫若的文学创作进程言之尤详,不但对政治思潮如何影响二人作品有独到的见解,对环绕二人展开的社团活动和文艺论战也有全面的分析。这5篇评传展现了王森然对“五四”以来文化脉动精准的掌握度,而他的视野,也成了赵望云咀嚼北京新文化气息的一个起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 17:2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