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62|回复: 0

[现、当代] 图像再现与历史书写(10) 曾蓝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 14: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蓝莹

(美国耶鲁大学)

  

《中国乡村研究》第3辑

  

  

  

                结    语

  

    如上所述,就画家和报社而言,1933年的写生通信是对华北农村现况的记录;从读者的眼里看去,也多相信这些画是华北农村的缩影。不过,对追根究底的研究者来说,最后或许忍不住想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农村”究竟是什么?

如果比较赵望云写生通信的图目(附录一)以及他所行经的河北县境的地方记载,如1933年新修刊行的《高邑县志》的目录(附录二)(王天杰,1933/1968),将可发现两者所呈现的华北农村面貌大异其趣。

    赵望云极力描绘的从事各种劳动的乡民,在《高邑县志》只占一卷不到的篇幅,并且抽象成为物产、特产和实业;反之,《高邑县志》大力包罗的属于统治阶层和知识阶层的内容,则几乎不见于赵望云的写生通信。两者即使有所交集,表现出来的样貌也大不相同。以耕种活动为例,赵望云所画的《隆平村野代替牛马的播种人》(图37)是相当极端的状况,较居中的例子应如《清河农人播种棉花》所见(图43),描写三名农人合力播种的春忙景象,一人在前拉着背负播种机的驴子,一人在后推着播种机前行,另外还有一人在旁跟着撒种(赵望云,1933/1999:257)。《高邑县志》收录的《农民耕田状况摄影》(图44),则见一农人扶着由马驾辕的耕犁,马匹看来还颇健壮。根据1927年平教会人士对河北定县四百户农家所进行的调查报告,拥有马匹的农家仅占9.3%,拥有驴子的多达37%(Gamble,1954:87)。







  

另一份定县经济报告书则显示,一匹马在1933年的市价为81~115元,一头驴的市价约43~52元(李景汉,1934:339)。可见,《高邑县志》附印的照片呈现的是经济状况居上的农家,赵望云写生画表现的是经济条件中下、甚至垫底的农户。

这样的比较,说明了文字史料(方志)并不一定优于图像史料(写生通信)。因为,我们很难说《高邑县志》比赵望云的写生通信更能代表30年代初期的华北农村;我们只能说两者各代表了华北农村不同的部分:《高邑县志》呈现的是乡绅眼中的农村,写生通信呈现的是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农村。如此,影响历史书写的关键因素便不在于以文字或以图像为之,而在于“再现了什么”以及“为什么选择如此再现”。换言之,无论运用文字或图像所进行的历史书写,都免不了“再现”的过程。赵望云1933年的写生通信再现了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农村,仳之所以选择如此再现,与报社期待、时代思潮和个人苦闷息息相关,而这些隐含的作用力,并不影响他再现农村现实的精确程度,只左右了他选择再现的视野或观点。同样的思考模式也、可运用到《高邑县志》:该书再现了乡绅眼中的农村,编纂者之所以选择如此再现,与知识阶层的期待、方志的撰写传统、儒家的意识形态等等息息相关;而这些隐含的作用力,并不影响他们再现农村现实的精确程度,只左右了他们选择再现的视野或观点。于是,因着不同的“再现”过程,赵望云的写生通信和《高邑县志》一类方志分别留下了对1930年代华北农村忠实但相异的记录。

  

(本文原载黄克武编(2003):《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第63~122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6-12-17 18:40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1 08:33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