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99|回复: 0

[选刊] 郭沫若与旧体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8 17: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佚名


     世界文豪郭沫若堪称诗坛宿将,无论新诗还是旧体诗、词创作他都能驾驭自如,故人们称之为诗歌创作的多面手。     
     沫若少年从师沈焕章先生学习,从小接受过严格的旧学训练和古典诗词的熏陶。他曾坦言︰“我自己是受科举时代的余波淘荡过的人,虽然没有作过八股,但却做过《赋得体》的试帖诗,以及这种诗的基步——由二字至七字以上的对语”①。纵观他毕生的诗作,旧体诗创作直接影响到他的一生。据有关资料统计:他一生创作的旧体诗约1500余首,其数量之巨并不亚于他所创作的新诗。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900年——1916年为青少年时期,作品多以旧体诗为主;1916年——1937年为新诗创造期,此间作品以新诗为主;1937年——1978年为新旧诗作并举时期。由此不难看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经历了由继承到反叛,再反思、回归批判继承这样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人们不禁会问:郭沫若这个五四时期新诗启蒙的代表人物,为何又转回旧诗词创作的老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郭沫若从五岁发蒙,开始读《唐诗》、《三字经》、《诗品》诗经千家诗,13岁才进入小学接受新式教育。私塾期间,沈焕章先生执教甚严,其口头禅即是:“不打不成人,打到做官人”。学生稍有不是,则以戒尺相加。沫若兄天赋聪颖,沈老先生对他十分器重,但常因操之过急,稍有业殊不进,辄重加扑责。为此,沫若兄曾被打得包块满头,在严师淬励下,沫若兄受益匪浅。上小学时,吟诗作对对他来说简直易如反掌。仅以他1907年15岁时写的七律《夜泊嘉州》为例:“乘风剪浪下嘉州,暮鼓声声出雉楼。隐约云痕峨岭暗,浮沉天影沫江流。两三渔火疑星落,千百帆樯戴月收。借此扁舟宜载酒,明朝当作凌云游②。”全诗气势豪壮,清晰流畅;构思奇巧,用词精妙,首联和颔联均对仗工整,结尾含蓄寓味深长,不失为一篇古体诗佳作。
     郭沫若生性浪漫,不甘长期处于诗词格律的束缚之下,故早有变革改良之心。适逢五四前夕,新诗问世,他便全力响应。面对封建专制的压迫、学校和社会的腐败、民族的危亡,大量的新诗如潮喷涌,迎来《女神》的诞生。在此情况下,他以为几千年延绵的旧体诗词已经过时,必须进行全盘的脱胎换骨的改造。20余年埋头身体力行地致力于写新诗。由于他偏重于迎合政治需求,忽视了诗歌的艺术性,新诗逐渐走入了粗俗、口号化的死胡同,其间10余年几乎没有佳作问世。
     1936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发表《沁园春·雪》,世人皆为其驾驭古体诗词之深厚功力所震撼。郭沫若也开始重新审视旧体诗词创作,意识到旧体诗词这个优秀文化传统不能丢,从此转入新旧诗并存的诗歌创作之路。
     他在《论写旧诗词》一文中写道:“旧式的诗词在今天依然有它的相对生命,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并显然有强大的魅力,这是事实。其所以的原故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是由于旧式诗词的形式本来是民间文艺的一种加工品。
旧式诗词的形式,除掉一些过于矫揉造作者外,大抵导源于古代的民歌民谣。它的语法和韵律,在民族的语言规律和生活情绪上是有它的根蒂的。因此,就是现时的民歌民谣,在形式上,都比较和旧诗词更见接近。”
     他反复强调“旧体诗词,我看有些形式会有长远的生命力的。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和某些词曲,是经过多少年代陶冶出来的民族形式。这些形式和民间歌谣比较接近。如果真能做到既有浓郁的诗意,语言又生动易懂,我看人民是喜闻乐见的。”他形象地比喻:“旧瓶可以盛新酒,新瓶也可以盛旧酒,或甚至毒酒。问题是在酒的好坏,而不在乎瓶的新旧③。”
郭沫若曾在《文汇报》撰文反思:“五四时,我们对旧诗仇恨得不得了,一概否定”。“解放后,特别是毛主席的诗词发表后,我对旧诗的看法改变了。不能单从形式上来分新旧,而且也不必分新旧,而要看它写得好不好”。
     他坦诚地指出:“有些新朋友写旧诗,调调也没有掌握好,甚至连韵脚、平仄也不通,我实在不敢恭维。既要写旧诗,就要遵守它的规律,不要乱来④”。
     他规劝诗歌写作爱好者:“要做旧诗,就要严守韵律,要做新诗,便要力求自然。诗是表情的文字,真情流露的文字自然成诗。新诗便是不假修饰,随情绪之纯真的表现而表现的文字。……总之要新就新,要旧就旧,不要新旧杂糅⑤”。
事隔多年,郭老的教导仍掷地有声,令人难以忘怀。
     研究郭沫若诗歌创作道路的转变过程,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郭沫若,而且有助于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史,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旧体诗词文化。让我们学习郭老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弘扬国粹,端正诗风、文风,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争论,为繁荣现代诗歌创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注 ① 摘自《沫若文集》第11卷《我的作诗的经过》。
    ② 引自《郭沫若旧体诗词赏析》。
    ③ 摘自1963年7月《诗刊》所载郭沫若《关于诗歌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一文。
   ④ 摘自1962年3月7日《文汇报》《郭沫若谈诗》一文。
   ⑤ 摘自《樱花书简》郭沫若《致郭开运的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9 08:3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