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28|回复: 0

明末爱国诗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0 14: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王兴(1615-1659),字电辉,广东恩平人。少不知书,任侠亡命,因身材短小,勇敢精细,绰号“绣花针”。崇祯15年(1644年)五月,清军入关后,王兴率领三千农民发动起义,后接受知县陈兆棠邀请,任恩平守备。谁料陈兆棠暗中打算降清,王兴得知,设计活捉陈兆棠,并与御史连城壁等联合抗清。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绍武政权在广州建立,永历政权在肇庆建立,两个小朝廷为争所谓“正统”,虽然大敌当前,仍然同室操戈,绍武帝秘密派人联络王兴,许以爵位,要他进攻永历军,王兴不肯,坚持团结一切抗清力量。永历二年(1648年),王兴迎永历帝移驻肇庆,受封为广、肇、会、宁、恩、阳总兵,领兵驻守恩平、新会、阳江等地,扩军屯粮,抗击清军。陈子壮等人败亡后,王兴孤军奋战,在清兵的多面夹攻之下,转移到台山沿海一带。

  永历四年(1650年),清军再次攻陷广州,清军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派人向他劝降,王兴斩使焚书,誓不降清。王兴意欲夺回广州,永历帝封为左军大都督,挂虎贲将军印。王兴遂率军转战电白、两阳、三水、顺德等地,准备扑攻广州,可惜孤军无援,无功而返,最后只得退回台山汶村。永历八年(1654年)李定国部二攻广东,联络王兴等部会合进发;三月攻占高州,六月进攻新会,不利;八月攻占江门,击毙清广东水师总兵盖一鹏。因为闽南郑成功迟迟不肯合军出击,广东久攻不下,战事陷入僵持。十月,李定国亲统联军猛攻新会,先后采取挖掘地道、大炮轰城、伐木填濠等战术进行强攻,都因守城清军负隅顽抗,未能得手。新会围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军竟然屠杀居民为食,禽兽不如。至十二月,清廷援军抵达,向明军发起总攻,明军抵敌不住,全线溃败。李定国撤回广西,王兴复撤回汶村,之后尚可喜率兵三万围剿汶村,相持数月,王兴顽强抵抗,清军折兵万余而退。王兴因坚持抗战,累加官保柱国少师,晋广宁伯。

  永历十二年(1658年),尚可喜乘台山饥荒,又以重兵十万围攻,从当年五月至翌年八月,围剿十五月之久。城中粮尽,将士罗掘俱穷,树皮草根食尽,但王兴部将士仍坚贞不屈,奋抗清兵、真的是“振臂一呼,创病皆起”,王兴爱抚士卒,虽然山穷水尽,饿死者仍执戈缜目,并无一兵一卒叛逃。后人誉之“古之名将,不为过也”。尚可喜曾多次向王兴劝降,许以高官厚爵,均遭严词拒绝。是年中秋节后两天,尚可喜又遣幕僚金隐君前去劝降,王兴对金隐君道:“若自祖宗受约束为藩篱外臣,今二百八十多年矣。贵国兵力,雪故主仇,感泣至再。虽然,兴岂为降将军耶?”于是以酒劝使者,慷慨言:“兴死矣!兴毅魄不死,籍卿于冢前大书故明虎贲将军王某之墓足矣。”傍晚城破,守城将士,几乎全部战死,王兴与妻妾十六人举火自焚殉国,“事与雎阳,今古为烈”。陈恭尹曾作《王将军挽歌》述其英雄事迹。数十年后,易宏(1650-1722,字渭远,号云华子,广东新会人)写《虎贲将军墓》诗颂扬王兴:

                            虎贲将军墓
                                     易宏

                    将军谁为九原封,合室贞魂此穴同。
                    虎旅三千块逝鼎,娥眉十六死英凤。
                     萧条玉佩空山里,惨淡云旗夜月中。
                     犹有四时结表面,年年血染杜鹃红。

  王兴后人慎重,不敢为之立墓树碑,只立了个没字碑。1952年,广州珠河区南萁村一项工程动工,不意挖出一块没字碑,碑高一米,并无只字。继续挖下去,才挖出一个墓坑,内有一个大青缸。揭开缸盖,满载骨灰,还杂有妇女的钗钏残断饰物。缸上有墓志铭,原来墓主就是王兴,骨灰是他本人及妻妾的。1955年,王兴墓迁广州越秀公园,同“绍武君臣冢”葬在一起。

  陈子升(1614-1692),字乔生,号中洲,广东南海人,陈子壮弟。精通诗文,善音律,南明永历朝任礼科给事中,与兄陈子壮起兵抗清。后来义军失败,陈子壮被清兵锯开身躯,壮烈牺牲。陈子升携母匿藏深山,之后其母得知陈子壮殉国,亦自缢身亡。陈子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生活来源无着,到了“空斋炉白十分青”的地步,只能典琴度日,最后皈依佛门,出家庐山。

  “烟锁池塘柳”一联传诵千古,名闻联界。事由如下:曾有客人以“烟锁池塘柳”(五字具五行)请陈子升对句,他前后对了多次,均不满意。若干年后,国破家亡,陈子升感怀家国,遂得佳句作对,成一首《柳波曲》:

                            柳波曲
                                陈子升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东枝罢春水,南翼怨秋风。

  陈子升还是一个有名琴家。一次沿水东游,他却无心欣赏秀丽的山川景色,面对破碎山河,感慨万千,怆然作下《水东游》一曲,该曲为岭南著名古琴曲。乐曲一开头,就出现大二度不协和和弦,仿佛告知人们:沉重的灾难已经来临;以后又连续出现半音和不稳定音,表达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十分忧虑,家国仇、民族恨,亡国的耻辱将带给人们永远无法医治的创伤。然而只要还有一息生机,就要把反清复明斗争进行到底……乐曲旋律优美流畅,寓景于情,并吸收大量民歌素材,听起来倍感亲切,更激励人们对故国的思念。

  张家珍(1631-1660),字璩子,广东东莞人,张家玉仲弟。与其兄在家乡起兵时,年仅十七岁,常戴小金冠,身披紫铠,所率部千人,为奇兵转战数胜,号称小飞将。道滘大战中,张家珍为形势所逼跳入河中,清兵用铁钩勾其衣,他挣脱衣铠,泅游数里,隙而上,触船额裂,头破血流,又复潜入水中,游八里,到了赤岭上岸,收集残卒六百人,去西乡会合张家玉。兵败后认真读书,提高见识,广泛交友,与高僧、剑客肝胆相照,家中常有宾客数十人,希望能汇集反抗力量,但是他不到三十岁就病故了。有《寒木楼遗稿》,兄弟两人不但诗文好,还是丹青好手,兄善画兰石,而弟善画马。抗战时张家珍曾得良马,冲锋陷阵屡有奇功,后来良马战死,家珍恸哭,葬马于龙门山中。十年后,做梦梦见宝马奔驰如昔,只是悲鸣不断,醒来后张家珍伤感不已,作《梦马》诗凭吊死马:

                           梦马
                              张家珍

                  久失飞黄马,空余血战衣。
                  可怜横草后,不得裹尸归。
                  力尽尤追逸,功高几溃围。
                  年来生髀肉,梦尔频泪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张氏族人为纪念抗清民族英雄增城侯张家玉,集资把张家玉故居改建为文烈公祠,每年春秋两祭。祠分两幢,正堂上挂大木匾,题“念兹堂”。神楼立木神主,书“明赐进士及第,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增城侯,谥文烈,芷园公之神位”。傍边配祀“璩子公讳家珍之神主”,香案整齐,庄严肃穆。

  王邦畿(生卒年不详),广东番禺人。崇祯年间举人。南明在广东失势后,王邦畿出家为僧,法名今吼。其子王隼,字蒲衣,也一度寄身僧舍,取名古翼。清廷在广东实行恐怖统治,抗清义士大多全族破亡,岭南于高压之下,士子战战兢兢,复国之志渐渐消磨,岭南诗风也从慷慨激越转变成深沉含蓄,士大夫反清复明的追求逐渐从行动转变成寄托,如王邦畿的《过易水》诗:

                           过易水
                              王邦畿

                 地入幽州白日沉,寒云莽莽水阴阴。
                 亦知匕首难成事,只重荆轲一片心。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又字介子,广东番禺人,屈原后裔。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因家境困难,寄养南海西场邵氏家,后回姓屈氏,更名大均。少年时即同里人结西园诗社,就学于陈邦彦门下。

  1646年清军陷广州,其父屈宜遇对他说:在先朝“不仕无义”,现在华夏沦亡,“仕则无义,洁其身,所以存大伦也,小子勉之。”次年随其师陈邦彦起兵抗清, 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授中秘书之职,因父病危归乡。不久陈邦彦殉国,父训、国难、师仇,深深刺痛屈大均,他愤言:“予痛先生忠烈,以师仇益恨,坚志不仕。”冒死收敛了老师遗骸。翌年清兵再次攻陷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永历九年(1656年),开始北游,至南京谒明孝陵,在雨花台设置衣冠冢,立碑写作“南海屈大均衣冠之冢”。到北京寻崇祯帝死所哭拜,并拜谒文天祥祠,写下《谒文丞相祠》:

                          谒文丞相祠
                                屈大均

                    萧条柴市口,就义忆先贤。
                    碧玉归无地,丹心痛入天。
                    武侯师未捷,箕子道空传。
                    终古宗臣泪,斜阳麦秀边。

  至山西结交傅山、顾炎武等人,过大同,见清廷暴政,怒作《大同感叹》揭露清廷的残暴:

                          大同感叹
                                屈大均

                  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
                  膏血溢槽中,马饮毛生光。
                  鞍山一红颜,琵琶声惨伤。
                  肌肉苦无多,何以充军粮。

  又东出山海关,周览辽东、辽西形胜,留意山川险阻,志图恢复。他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赋《出塞》及《塞上曲》。返回关内后,流连于齐鲁吴越间。在山东聊城时,参观鲁仲连台,作《鲁连台》:

                         鲁连台
                                 屈大均

                 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澥东。
                  谁能排大难,不屑计奇功。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郑成功大举北伐时,屈大均积极联络各地,打算引导郑部舟师沿海路进攻南京。事泄,清廷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庐并蓄发还俗。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昆明起兵讨清,屈大均以为报国复明,离家前往湖南投军,上书吴三桂纵论兵事。任为广西按察司副司,委派监桂林孙延龄部,后察觉吴三桂其志不在复明,托病辞官。他感叹大事不成,怆怀故国,写下《壬戌清明作》: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云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消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建祖居园,潜心著述,靠务农、卖文过活。他的朋友中,志同道合者如顾炎武、傅山已经去世,朱彝尊、李因笃等则先后降清,两广总督吴兴祚与王士禛欲向清廷疏荐屈大均,屈大均以著书未竟婉拒,终不复出,后郁郁辞世。

  雍正六年(1729年),时川陕总督岳钟琪上书,说有个书生张熙劝他效法其祖岳飞反清,经查是张熙的老师曾静指使,遂将张熙、曾静捕至北京。经九卿会审,曾静供认之所以反清,是因为读了已故学者吕留良的书。雍正帝大怒,一方面将吕留良开棺鞭尸示众、杀戮吕留良的所有后裔,另一方面查禁民间及官方所有含反清文字的典籍,实行焚书坑儒。屈大均的诗文,反清旗帜十分鲜明,凡是因抗清而亡的义士,都多加褒奖,如对民族英雄夏完淳,不仅极其钦佩,还称夏完淳的《大哀赋》为“一代之大文”。所以,不仅屈大均的诗文被清廷查禁,连他的尸骨,也令“粤省刨出剉戮”并“刨地三尺以灭其踪”。这便是所谓屈大均案,暴君行径,令人发指。

  乾隆帝执政后,文字狱有增无减,大大超越康熙、雍正两朝。他听说南京雨花台设有屈大均衣冠冢,就谕示两江总督高晋查访刨毁。高晋领命后,先命手下以采购收集碑版为名,传集乡绅摸清情况,再根据疑点实地复勘。一时间,雨花台四周荒冢野坟热闹非凡,所有的坟冢碑记,均被洗刷查验,还是一无所获。高晋万般无奈,生怕乾隆帝怪罪办事不力,只好在奏折尾写道:“臣查逆犯屈大均,乃罪大恶极之人,其生前忽而为儒,忽而为道,忽而还俗,形踪诡密,居心叵测,其死后尸骸,久经粤省刨出剉戮,乃于恶逆经过之地,辄敢虚营狡窟,冀附游魂,实属天理难容,神人共愤。此冢历今百有余年,查无踪迹,或被雷火轰击,刬削除根,或被犬豕蹂躏,灰飞影灭,甚或此等狡狯之徒,掉弄笔墨,伪饰虚词,均未可定。”意思说屈大均的衣冠冢虽没查到,但奴才已经完全尽力云云。

  然而,无论清廷怎样查禁、刨戮,屈大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爱国志士形象是难以泯灭的。正如龚自珍《夜读〈番禺集〉书其尾》二首写的那样:“灵均出高阳,万古两苗裔。郁郁文词宗,芳馨闻上帝。”、“奇士不可杀,杀之成天神。奇文不可读,读之伤天民。”1929年冬,时任广东番禺县长的陈越,应民众要求,亲自为屈大均墓书写了墓碑,并在屈大均故里兴建一座墓茔。后来,这里改称新造镇思贤村。墓碑为当年陈越亲自手书“明屈翁山先生墓”,前有志铭碑一通,为书法家吴道镕撰书,铭文上写着:“干将可折,不掩铓兮。珵玉可碎,不夺贞兮。委蜕埋忧,上有芝茎兮,高驰不顾,神游沧溟兮。日月代谢,晦则明兮。高阡华表,郁峥嵘兮。松柏交荫,柯叶青青兮。返辔回驭,尚昵于所生兮。”墓地还有近代画家卢振阡绘刻的屈大均画像一帧,勒于石碑。整个墓区,背倚青山,面朝沃野,左眺珠江,右瞰思贤。莘汀荔枝芷桢环抱,墨绿朱红,蜿蜒北去;青松翠竹萦回左右,交相掩映,四季常青。1985年,广东番禺县人民政府为缅怀先贤,拨款修葺墓区,并在墓地右侧兴建“思贤亭”一座。四年后,屈大均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春雨纷纷时节,敬慕屈大均者纷沓而至,借凭吊先贤之际,发内心爱国之情。“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独漉子,又号半峰,晚号罗浮布衣,广东顺德人。父陈邦彦,与屈大均少而同学, 长而同志。

  1646年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殉国,全家遇害,陈恭尹藏于岳家夹壁中,故得只身逃脱。翌年,清将李成栋反正,广东重建南明旗号,永历帝回迁肇庆,陈恭尹入朝泣陈父亲殉国情状,得授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给假归家治丧。永历四年(1650年)冬,清军大举反攻,永历君臣西走广西、云南,陈恭尹不及相随,逃匿西樵山中,自此与永历朝廷失去联系。

  此后十年,陈恭尹怀着国恨家仇的深痛巨创,积极从事反清活动。起初三年,他奔走于江浙一带,意欲与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力量联系,但没有结果。期间在苏州题咏苏州虎丘《虎丘题壁》:

                          虎丘题壁
                                 陈恭尹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
                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碪。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
                市中亦有吹箫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一日,遇到父亲的朋友,责怪他:“子不归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责耶!”陈恭尹流泪拜谢,于是在永历八年(1654年)春折回广东,葬父于增城。翌年返顺德寄居羊额友人何衡、何绛家中,与何氏兄弟等好友读书切磋之余,同赴阳春、澳门,出新会崖门,渡铜鼓洋,秘密结交遗臣志士共图大业,但也没有结果。在崖门时追念宋王朝在新会崖门覆亡的历史,怀古伤今,写下《崖门谒三忠祠》寄寓国亡家破之恨:

                        崖门谒三忠祠
                                陈恭尹

               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化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宋末三忠”指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人,而陈恭尹之父陈邦彦则与陈子壮、张家玉并称“岭南三忠”,推人及己,不亦悲壮乎!永历十二年(1658年),他与何绛再度远行,打算西走云贵,投奔永历朝廷。行至湖南湘潭,因清军严密封锁,被迫改道北上,转徙湖北、江苏、河南,北渡黄河,抵太行山下,沿途留心观察地形关隘,结合以前在东南沿海所见,绘成《九边图》,以备他日之需。但是,这时西南地区的抗清力量已成强弩之末,次年春,他在郑州遇见清平西王吴三桂从云南遣送京城邀功的象队,得知南明政权倾覆、永历帝逃入缅甸,只得悒悒南归,隐居于增城新塘。

  康熙十五年(1675年),三藩之乱爆发,居地正当要冲,不堪兵燹困扰,举家搬往顺德。康熙十八年(1678年)秋,官府怀疑陈恭尹与三潘叛乱有瓜葛,拘捕下狱二百多天。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陈恭尹五十五岁时又写下《九日登镇海楼》,表达自己尽管事业失败、壮志成虚,但是心胸依然充满浩然之气:

                        九日登镇海楼
                                  陈恭尹

                清樽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连天。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
                白首重阳唯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已渐趋稳定,但是当局为彻底扑灭抵抗思想、彻底扼杀中华的民族意识,大搞文字狱,至乾隆朝乃有以修四库为名、行焚书之实之举。陈恭尹的《读秦纪》诗指出这是徒劳的(三民主义毕竟启蒙了辛亥革命):

                          读秦纪
                                陈恭尹

                谤声易弥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陈恭尹多才多艺,写诗之外,还工书法,通音律,善弹琴,参与编订《蓼怀堂琴谱》,并作序文,对当时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梁佩兰(1629-1705),字芝五,号药亭,广东南海人。

  当时满清统治者不但保留八股取士之法,更变本加厉,割裂四书五经之字句以出题。对沦陷区的士子,虽云制义出题,实则推行“抑其道器而扬其文辞”的奴化政策,故而割裂四书五经字句出题,令其八股格式,较之明代更为烦琐和机械化。八股内容必须以程颐、朱熹的注释为准,并且得用古圣先贤的口吻,不许发表自己的见解。清顺治九年(1652年),岭南士子程可则参加会试中会元,消息传回家乡,亲友到他家祝贺,程父却不高兴地说:“岭南初通,南人孤士,裒然弁冕天下,惧且不免,何贺也!”果然,清廷认为广东的抗清运动激烈持久,因此不能让广东人做榜魁,于是横加挑剔、改变原议,以“悖戾经旨”为由将程可则除名,考官学士胡统虞等亦并治罪。

  因此,尽管梁佩兰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参加广东乡试即中解元,却迟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才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翌年即告假归里,乡居十五年,在乡里建立兰湖社,以诗会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召回翰林院供职,因不识满文而罢。次年返乡,隐居广州以诗酒自酬,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大家”。

  梁佩兰的诗歌仿古的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其实成就不能与屈、陈并论。早年受抗清大潮影响,多写社会疾苦,尚有可取。永历四年(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领兵攻粤,给广东带来沉重的灾难,城破之日,数万平民死于屠刀之下。“两王”进城后,为放养战马跑马圈地,城内外三十里所有民房、山林、果园、菜圃等均被圈占,或改为牧马厩、或改植牧草,百姓痛失家园。梁佩兰当时才二十出头,锐气尚在,怒写《养马行》:

                           养马行
                                 梁佩兰

                贤王爱马如爱人,人与马并分王仁。
                王乐养马忘苦辛,供给王马王之民。
                马日啮水草百斤,大麦小麦十斗匀。
                小豆大豆驿递频,马夜龁豆仍数巡。
                马肥王喜王不嗔,马瘠王怒王扑人!
                东山教场地广阔,筑厩养马几千群。
                北城马厩先鬼坟,马厩养马王官军。
                城南养马近大海,马爱饮水海水清。
                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
城下空城多草生,马头食草马尾横。王谕:养马要得马性情。
马来自边,塞马不轻;人有齿马,服以上刑!
白马、王络以珠勒,黑马、王络以紫缨,紫骝马以桃花名,斑马缀玉缫,红马缀金铃。
王日数马,点养马丁。一马不见,王心不宁。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

  这首以“赞颂”之笔写尽悲愤的诗作一时为人们争相传诵,从岭南远播至京师。

  又如《秋夜宿陈元孝独漉堂读其先大司马遗集感赋》(陈恭尹字元孝,先大司马指陈邦彦),这是在一个秋夜,梁佩兰、王东村、刘汉水、王隼、梁无技、陈夔石住在陈氏独漉堂,共读陈邦彦文集,梁佩兰歌颂陈邦彦的诗:

                   秋夜宿陈元孝独漉堂读其先大司马遗集感赋
                                    梁佩兰

                      大节平生事,文章复不刊。
                      墨痕尤似渍,碧血几曾干。
                      自得乾坤正,谁知世事艰。
                      草堂灯一点,霜气迫人寒。

  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同为岭南人的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大家诗选》,自此始有“岭南三家”之称。王隼在《岭南三大家诗选序》说:梁佩兰之诗“温厚和平,置之清庙明堂,自是瑚琏圭璧”;屈大均诗“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藏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虾蟹鳖”;陈恭尹“诗如哲匠当前,众材就正,运斤成风,既无枉挠,亦无废弃,梁栋榱题,各适其用,准程规矩,不得不推为工师”。

  岭南义士何其之多!自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以来,岭南士子前仆后继,黎遂球、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等人,皆是杰出的民族英雄,抗清火种由屈大均、陈恭尹等人传承,清末乃有孙中山(广东香山人)领导的黄花岗起义,至辛亥遂一举推翻清朝、恢复中华。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江东遗民诗人

           陈贞慧(1604—1656),字定生,江苏宜兴人,陈维崧之父。父陈于廷,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陈贞慧为复社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与冒襄、侯方域、方以智,合称“四公子”。曾与吴应箕、顾杲共议声讨阮大铖,由吴应箕起草《留都防乱檄》,揭贴于南京。弘光朝,受阮大铖迫害,曾一度入狱。吴应箕抗清壮烈牺牲,陈贞慧对侯方域细说当时情景“次尾战败,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辞先人,引颈就刃,意气弥振”,两人失声痛哭。入清不仕,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主要成就在散文,他的文章婉丽闲雅,兼擅骈散两体。记载掌故及纪念明末“清流”和殉难人士的作品,多寄托故国之思。其表彰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书》。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江苏如皋人。父冒起宗,历任山东兖西道、粤东高要道佥事,升山东按察使,督理七省漕储道。崇祯十五年(1642年)副榜,用台州推官不就。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追捕复社人士,冒襄连夜逃往扬州,在史可法的荫庇下幸免于难。后清军南下,冒襄举家四处逃难,颠沛流离。复社成员陈名夏降清后当大官,曾写信给他,称当权者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拒绝。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如敝履,坚辞不赴。冒襄善书法,师从董其昌,他的古文笔调秀逸,诗歌不如散文。

      方文(1612-1669),别名一耒,字尔止,又字明农,号睝山,别号淮西,安徽桐城人,方以智叔叔。入清不仕,隐居南京,追思故国,有《三月十九日作》诗,又悲怆自己飘零,有《李白捉月亭》诗:

                      三月十九日作
                                 方文

           年年今日强登高,独立南峰北向号。
           漫野玄云天色晦,美人黄土我心劳。
           虚疑杨柳牵愁绪,不忍沧浪鉴鬓毛。
           前辈有谁同此恨,雪庵和尚读离骚。

                     李白捉月亭
                                  方文

              世传李供奉,捉月沉江波。
              胡为复有墓,于彼青山阿?
              当是永王时,畏祸脱罗网。
              斯人竟流落,命也将如何!

    溧阳陈名夏,本崇祯进士、授编修,后降清,官至秘书省大学士。一次陈名夏请假南归,参与文人雅集时,拿出自己的诗稿,请方文评定。方文鄙其为人,看了诗后淡淡地说:“诗很不错,但要改三个字,才可以传世。”陈名夏想他应对大学士的诗不敢多加评议,就假惺惺说:“要改的怕不止三个字吧,但不知方先生要改的是哪三个字?”方文一字一顿说道:“陈—名—夏!”座中人都惊呆了,陈名夏听出话外之意,恼羞成怒道:“当心我会让你掉脑袋!”说罢拂袖而去。众人都说方文太戆了,方文微笑说:“我说这话,就是准备掉脑袋的,诸公何忧!”

     归庄(1613-1673),别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又自号归藏、归来乎、悬弓、园公、鏖鏊钜山人、逸群公子等,江苏昆山人,归有光曾孙。与同乡顾绛志同道合,十七岁时与顾绛一同参加复社,后又参加惊隐诗社。崇祯十三年(1640年),以特榜被召,鉴于国事日非,辞不赴。

    其兄归尔德,名昭,官至同知,贤明有政声。归昭勤王时,参史可法幕府,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扬州为清军所陷,尔德于西门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叔继登,亦在长兴遇害。归庄闻耗,不辞险阻,赴汤蹈火,往收两人遗骨而归。清兵又攻江南,昆山知县出走,县丞阎茂才代知县,下剃发令,士民大哗。归庄鼓动群众杀阎茂才,闭城拒守,七月城破,死者四万余人,嫂陆氏、张氏俱殉节,其父亦相继卒。归庄被指名搜捕,亡命他乡,未几,潜返乡里,削发为僧,称“普明头陀”。后来顾绛改名“炎武”,归庄则改名“祚明”,以示志向。归庄虽遁入空门,仍念念不忘故国,对清军大肆屠戮,昆山惨遭浩劫,更是铭心刻骨,作《悲昆山》诗斥责清军暴行:

                           悲昆山
                                归庄

               呜呼,昆山之祸何其烈!良由气懦而计拙。
               身居危城爱财力,兵锋未交命已绝。
               城陴一旦驰铁骑,街衢十日流膏血。
               白昼啾啾闻鬼哭,乌鸢蝇蚋食人肉。
              一二遗黎命如比,又为伪官迫慑头半秃。
               悲昆山,昆山诚可悲。
              死为枯骨亦已矣,那堪生而俯首事逆夷。
               拜皇天,祷祖宗,安得中兴真主应时出,救民水火中。
               歼郅支,斩温禺,重开日月正乾坤,礼乐车书天下同。

    清顺治九年(1652年),归庄应万年少之聘,到淮阴任教,暗中与顾炎武联系谋抗清。次年归庄“泣血负土”,归葬三世七人于新地,另有仲兄尔德随史可法战死扬州,尸骨无存,为其立衣冠冢。又筑茅庐于墓侧居处,自题一联于堂上:“两口居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邻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他佯狂愤世,游名山大川,凭吊今古,常大哭,因有“归奇顾怪”之称。痛定思痛,归庄又用民间说唱套曲形式创作了一曲《万古愁》,站在民本的立场上,评说千秋功罪,对历代帝王、圣贤冷嘲热讽,列数他们误国误民的种种过失,饱含着对几千年封建法理和制度的反思和叛逆精神。《万古愁》的修订版为《击筑余音》,开头有起诗云“谱得新词吟古今,悲歌击筑动哀音。莫嫌变徵声凄咽,要识孤臣一片心”,套数如下:

                        万古愁
                               归庄

        混沌元包,却被那老盘皇无端罗唣。
        生喇喇捏两丸金弹子,撮几粒碎琼瑶。
        云是乌飞兔走,五岳也山号。并蛀几条儿蝎虫路,挖半掌儿蛙岑道。
       黄河九曲来天上,江汉千支入海潮,弄这虚枵。

       那老女娲断甚么柱天鳌?那老巢氏驾甚么避风巢?
       那不识字的老包羲画甚么偶和奇?那不知味的老神农尝甚么卉和草?
       更可根那惹祸招非的老轩辕,弥天摆下鱼龙阵,
       匝地掀成虎豹韬, 遂留下把万古杀人刀。

      笑笑笑!笑那成天平地老唐尧,怎不把自己丹朱儿教导?
      笑笑笑!笑那封山浚水老虞姚,终日里咨益稷、拜皋陶,命伯禹、杀三苗,
      会玉帛、拜萧韶,到头来只博得湘江泪雨悲新竹,衡岳枯骸葬野蒿。
      试向九嶷山前听杜宇,一声声“不如归去”唱到晓。

     可怜那崇伯子股无毛,转眼儿被寒家滑吏夺头标,找一出没下梢的禁死南巢。
      那小子履真无道,听一个老耕夫把共主剿,并云三宗享国能长久,七圣风流难画描。
      谁知道六百年梦一觉,冤家对、紧跟著。
      琼台万焰青磷冷,只首孤悬太白高,方信道因果昭昭。

       仗黄钺,阵云高,逞鹰扬,战血漂,谁知有同室鸱鸮,
       破斧兴谣,天显挥刀,只这些儿早被商家笑。
       纵有那薄伐南仲、清风尹吉、岳降申甫,怎救得骊山一粲宗周燎!
       咸关半夜催书到,泗滨片刻沦神宝。
       试听那摇摇行迈《黍离》歌,依稀是渐渐麦秀狡童调。

       笑笑笑!笑那喜弄笔的老尼山,把二百四十年死骷髅弄得七颠八倒。
       笑笑笑!笑那好斗口的老峄山,把五帝三皇束的宽头巾说得没头没脑。
        更有那骑青牛,谈玄妙,梦蝴蝶,汗漫逍遥。
       还提不起许多秦关楚峤,灵谭鬼笑,蛙鸣蝉噪,长言短调,
       大都是扯宽皮斩不了的葛藤,骗呆人、弄猢狲的圈套。

       咸阳气正豪,六雀巢俱扫。
       琅琊碑镌不了秦官号,绿云鬟妆不了阿房俏,
       人鱼膏照不了山泉奥,童女郎采不了长生料。
       怎知一霎时有赤帝子斩蛇当道,钜鹿北,千戈倒;函关上,旌旗耀;轵道旁,婴前导。
       试看那咸阳三月彻天红,枉惹得关东六主泉台笑。

       更有那莽亭长唱大风一套,遂做了汉家天子压群豪。
       更有那小秦王胜枯棋几道,遂做了唐家大帝拥神皋。
       更有那香孩儿相接知几老,遂向那陈桥古驿换黄袍。
       当时将相萧曹、文学虞姚,草诏仪陶,共道金瓯无缺、玉烛长调。

       谁知道那丑巨君早摹拓了金滕诏,小曹瞒早逼写了山阳表,
       砀山崴早凿开了九龙沼,五国城已预备下灯檠料,皋亭山明欺着孤儿藐。
       只剩得未央春老,华清秋早,六陵树杳,到如今狐踪兔迹,更何处觅五代六朝!

      惟我那大明太祖定鼎金陵早,收貔虎,礼贤豪,南征北讨,雾卷云消。
      将那个不见的山前山后洗剔得风清月皎,将那个极天险的龙蟠虎踞妆足做东京西镐。
      正是那南冲瘴海标铜柱,北碎冰崖试宝刀。
      更喜得十七叶圣神孙子,一个个垂裳问道,食旰衣宵。

      谁知有大孽牙风波闹,生几个剪毛,换几把短刀,不提防冲破了咸阳道。
      望秦川旄头正高,望燕台旗枪正摇,半霎儿把二百七十年旧神京平踹做妖狐淖。

     痛痛痛!痛的是十七载圣明天子横尸在长安道。
     痛痛痛!痛的是咏关雎颂徽音的圣母抛首在宫门、没一个老宫娥私悲悼。
     痛痛痛!痛的是掌上珍的小公主一剑向昭阳倒。
     痛痛痛!痛的是有圣德的东宫砍做肉虾蟆。
     痛痛痛!痛的是无罪过的二王竟填了长城窑。
     痛痛痛!痛的是奉宝册的长信宫只身儿陷在贼营杳。

     恨的是左班官平日里受皇恩,沾封诰,乌纱罩首,金带围腰,
     今日里向贼庭稽颡得早。那如鬼如蜮的文人,狗苟蝇营,还怀着几句劝进表。
     那不争气的蠢公侯,如羊如猪,尽斩首在城东坳。
     那娇滴滴的处子,白日里恣淫嬲;俊翩翩的缙绅们,牵去做供奉龙阳料。
     更可恨九衢万姓悲无主,三殿千官庆早朝,便万斩也难饶!

     没一个建旌旄下井陉张天讨,没一个鞭铁骑渡黄河使贼胆摇,
     没一个痛哭秦庭学楚包,没一个洒泪新亭效晋导,
     没一个击江楫风涌怒涛高,没一个舞鸡鸣星静月痕小,
     没一个拥孤城碎齿在睢阳庙,没一个喷贼血截舌似常山杲。
     大都是黑夜风声尽遁逃,把青徐衮济拱手儿送得好。

     金陵福王兴,江南彗星照。
     夸定策、推翼戴,铁券儿晃耀;倚狐朋、树狗党,蜩蛄般喳噪。
     巴掌大的两淮供不起群狐吵,更半壁江南下不得诸公钓。
     反让那古建州做了哭义帝的隆准公军容素缟,可怜那图雪恨的将军做了绝救兵的李都尉辫发缨帽。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尚敢贪天功在秦淮渡口把威风耀。

     再不向汉南庭拜献投降表,再不向钱神国苦纳通关钞,再不向醉乡中跪进精褌襮。
      拔尽了虎狼毫,椎碎了陈元宝,万石君到处抛,楮先生绝了交,
      我自向长林丰草、山溪海岛,一曲伴渔樵。

     遇著那野衲子、参几句禅机妙,遇著那老道士、访几处蓬莱岛,
     遇著那乞丐儿、唱一回莲花落,遇著那村农夫、醉一回田家乐。
     闷来时,登高山、凌绝壁,将我那殉社稷的君王和泪也把孤魂吊,
     将我那没祭祀的小东宫奠一碗凉浆和麦饭也浇,
     将我那死忠义的先生们,千叩首、万合掌,便号啕哭倒。

     春草生,夭桃笑;黄鹏鸣,竹影摇。
     凉风吹,纤纤月色照寒袍;彤云布,六花绰约点霜毫。
     倚梅梢柳梢,玩花飘叶飘;宿僧寮佛寮,听钟敲磐敲,
     步山坳水坳,见日高月高;挂诗瓢酒瓢,对江涛海涛。
     任意逍遥,物外游遨,勘破尘嚣,摆脱烦劳,到头来没些儿忧愁烦恼。
     真个是大海龙、凌空鸟,翻身儿直透出碧云霄。
     便有银青作饵,金紫为纶,恢天布网,密地张罗,呸呸呸!我老先生摆尾摇头再不来了。

后万年少死,又形势稍缓,归庄遂回昆山隐居,以卖书画为生,不仕清。旋又先遭母丧,继而长子外出谋生,不知所终。“其秋传凶问,不详地与日”。遂愈癫狂,每日“纵酒狂歌,长篇短咏,挥洒淋漓”。当时清朝统治逐渐巩固,归庄作《落花诗》,以落花比喻抗清志士,誓死不向清朝屈服:

                        落花诗
                                       归庄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
              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

好友顾炎武此时远游北方、奔走王事,归庄每念及故友,不胜唏嘘,写信给顾炎武,言:“昔柳子厚之窜于南方,怀其祖先不若马医畦之鬼,无享岁时之祭,君独无邱墓之思乎?”然而参商两地,关山阻隔,两个好友终未能再见一面。康熙十二年(1673年),归庄郁郁以终。顾炎武时在山东章丘,接讣大恸,特在桑家庄设祭追悼,含悲忍泪作《哭高士》诗四首:

                     哭高士(全四首)
                              顾炎武

       弱冠始同游,文章相砥砺。中年共墨衰,出入三江内。
       悲深宗国墟,勇画澄清计。不获骋良图,斯人竟云逝。
        峻节冠吾侪,危言警世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生耿一壶酒,殇无半间屋。惟存孤竹心,庶比黔娄躅。
       太仆经铿铿,三吴推学者。安贫称诒待,清风播林野。
       及君复多才,儒流嗣弓冶。已矣文献亡,萧条玉山下。
       郦生虽酒狂,亦能下齐军。发愤吐忠义,下笔驱风云。
       平生慕鲁连,一矢解世纷。碧鸡竞长呜,悲哉君不闻。

       钱秉镫(1612-1693),别名澄之,字幼光,号田间,别号西顽道人,安徽桐城人。崇祯初,有御史巡按视察安徽,拜谒孔庙时,钱秉镫忽然上前挡车,御史大惊停车,钱秉镫就当众揭发他贪污枉法。那御史原是阉党分子,不久前侥幸逃过魏忠贤“逆案”,正惴惴不安,便不敢追究钱秉镫。少有大志,好饮酒,喜谈经世方略,后漫游吴越,结识陈子龙、夏允彝等,组织“云龙社”,与“复社”相应和。

     弘光帝时,阮大铖迫害复社文人,钱秉镫遂避走吴中、浙江,曾在吴江起兵抗清,其妻方氏投水殉国。后经黄道周荐给唐王,授漳州推官,改延平府。当时唐王的隆武政权改福州为福京,作为临时首都。隆武帝朱聿键出身寒苦,有恢复大志,即位后采取的政策措施,一度使抗战局面好转。如招抚大顺军余部为“忠贞营”,共同抗清;提出消除党争、“用舍公明”的方针,不搞内耗而团结抗战;为了减轻民间疾苦,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自己勤于政事、不搞奢华,好读书、不饮酒,身穿土布黄袍、安贫若素,曾敕谕云:“行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铜、锡等件,并不许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止用寻常布帛。件件俱从减省,成孤恬淡爱民至意,违者即以不忠不敬治罪。”用人上多知人善任,如马士英虽误弘光朝,但尚在浙东抗清,隆武帝力戒门户之见,不咎既往,只要参与抗清就量才录用。岭南黎遂球、陈邦彦、张家玉等俱破格重用,又经黄道周等人推荐,招纳众多江东义士。当时郑森尚是郑府贵公子,隆武帝与言国事,大赞,赐姓朱,改名成功,故郑成功以后又称“国姓爷”。然而福建军权掌握在郑芝龙兄弟手中,隆武帝始终受掣肘,抱负不得施展。福州虽安宁,好景毕竟不长,钱秉镫的《福州迎春歌》唱出了几许无奈:

                           福州迎春歌
                                钱秉镫

                 福州腊月天气嘉,迎春看春人如花。
                 宛转蛾眉楼上出,回身却用珠帘遮。
                 街头小儿喧笙鼓,锦棚对对倡家女。
                 珠衫宝髻百样装,尽按梨园歌曲谱。
                 逾梁出卷观者多,却扇亭亭娇不语。
                 此日梅花满地飞,此时柳色弄春晖。
                 公子停鞭牵玉勒,佳人对镜换罗衣。
                 罗衣袅袅细腰身,令人却忆白门春。
                 白门春在长干里,钿阁青楼夹道起。
                 侯家竹翠半天中,外戚帘栊香雾里。
                 三条九陌车骑纷,人影花光何处是。
                 杨柳溪边岁岁新,射雕今已遍城闉。
                 秋千院下穹庐帐,蹴踘场飞铁马尘。
                 可怜日暮吹笳动,风杂鸦声愁煞人。

      后来郑芝龙降清,隆武政权败亡,钱秉镫南奔桂王。闻好友孙克咸死难,作《得孙克咸死难信》诗哀悼:

                         得孙克咸死难信
                                  钱秉镫

                    吴江同难后,闽越各天奔。
                    巢卵悲予破,掌珠羡尔存。
                    两年重落魄,万里一游魂。
                    地下逢殇子,通家有旧恩。

         1646年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永历三年(1649年)经过特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编修知制诰。清兵攻陷桂林后,一度削发为僧,法名幻光;后还俗归隐故乡,改名澄之,以示廓清胡虏腥臊之气;改字饮光,取渴饮匈奴血之意。目睹清廷四处抓壮丁,作《水夫谣》:



水夫谣
钱秉镫

水夫住在长江边,年年捉送装兵船。
上水下水不计数,但见船来点夫去。
十家门派一夫行,生死向前无怨声。
衣中何有苦搜索,身无钱使夜当缚。
遭他鞭挞无完肤,行迟还用刀箭驱。
掣刀在腰箭在手,人命贱同豕与狗。
射死纷纷满路尸,那敢问人死者谁?
爷娘养汝才得力,送汝出门倚门泣。
腐肉已充乌鸢饥,家家犹望水夫归


   永历八年至永历十年(1654-1656年),顾炎武侨居南京,时钱秉镫亦往来太湖、南京,二人订交并相别。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两人重逢于北京,顾炎武作《燕中赠钱编修秉镫》诗相赠:


燕中赠钱编修秉镫
顾炎武

一别秦淮将廿载,天涯垂老看犹在。
断烟愁竹泣苍梧,秃笔凄文来涨海。
燕市鸡鸣动客轮,九门驰道足黄尘。
相逢不见金台侣,但说荆轲是酒人。


   吕留良(1629-1683),别名光轮,字用晦,又字庄生,号晚村,别号有耻斋老人、耻翁、吕医山人、南阳布衣等,暮年削发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桐乡人,思想家、医学家。

   十三岁参加文社“征书社”。明亡后,三哥吕愿良随史可法镇守扬州,他与侄儿吕宣忠一起散财结客,参加太湖义军抗清,吕宣忠兵败遇害,吕留良左股中箭,幸而不死,流亡山中图谋复明。清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免遭仇家迫害,他被迫改名光轮出应科举,后来深以中清朝秀才为耻。后结识黄宗羲等人,相互究治为学处世之道,乃决意摒弃科举之业,专心探讨治乱之源。中年以后,他隐居行医,评选时文,为学尊崇朱熹,处世坚守民族气节。清康熙年间,他誓死拒绝博学鸿儒之荐,削发为僧。他的诗歌振聋发聩,如《绝句》、《耦耕诗》、《画上题诗》等:


绝句
吕留良

十年游侠千金尽,九世怨仇一剑知。
为问门前车马客,还能杯酒忆当时?


耦耕诗
吕留良

谁教失脚下渔水,心迹年年处处违。
雅集图中衣帽改,党人碑内姓名非。
苟全始终谈何易,饿死今知事最微。
醒便行吟埋亦可,无惭尺布裹头归。


画上题诗
吕留良

其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耻。
其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视。
吾今始悟作画意,痛哭流涕有若是。
以今视昔昔犹今,吞声不用枚衔嘴。
画将皋羽西台泪,研入丹青提笔呲。
所以有画无诗文,诗文尽在四字里。
尝谓生逢洪武初,如瞽忽瞳跛可履。
山川开霁故壁完,何处登临不狂喜?
  
   晚年其志弥坚,如《述怀》诗所叙:


述怀
吕留良

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
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会再逢春


    吕留良在对明末清初历史的沉痛反思中,形成了他的穷治乱之根源、明学术之得失的启蒙思想。他强调指出,为学做人的第一事,在于立志重节;坚守民族气节,辨明夷夏之别,乃是“域中第一事”。他说:“孔子何以许管仲不死公子纠而事桓公,甚至美为仁者,是实一部春秋之大义也:君臣之义固重,而更有大于此者,所谓大于此者何耶?以其攘夷救中国于被发左衽也。”、“看‘微管仲’句,一部《春秋》大义,尤有大于君臣之伦,为域中第一事者,故管仲可以不死耳。原是论节义之大小,不是重功名也。”虽然吕留良的立志重节、辨明夷夏的社会启蒙思想,导致了他死后被清廷剖棺戮尸、牵连数百人惨死的酷烈遭遇,但他这一思想不仅在清初具有振聩发聋的启蒙作用,而且对弘扬救亡图存意识亦具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清末的革命派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的《梅花阁斋规》集中反映了他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办学的宗旨是育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同时他非常重视智育教育,要求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他还推崇“教不严,师之惰”教学理念,从严治教。他还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读书要多思,信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吕留良尝著《东庄医案》一卷,论医生主张严格辨证,反对泥古不化,于立法处方颇有个人创见。又著《医贯注》,对赵献可、张景岳之医论颇有研究与发挥。

   清雍正六年(1729年),有腐儒曾静异想天开,以为川陕总督岳钟琪是岳飞后代,就叫学生张熙去策反他。结果当然被捉了关起来,曾静自辩是受了吕留良著作的蛊惑,乃生异心。于是清雍正暴君亲审,吕留良虽死也抛骨示众,著作全毁,牵连之人满门抄斩。曾静、张熙悔过认罪,清廷法外开恩,从宽处理,将曾静供词及忏悔录,集成《大义觉迷录》一书,刊发全国,并让曾静、张熙游说各地,现身说法。主犯赦免,而无辜之人反而族诛,真是荒谬绝伦,徒增暴君罪行耳。传说当时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因在安徽乳娘家中,幸免于难。吕四娘秉性刚强,长大后得知其全家祖孙三代惨遭杀害,悲愤填膺,当即刺破手指,血书“不杀雍正,死不瞑目”八个大字。于是只身北上京城,决心替全家报仇。途中巧逢高僧甘凤池,四娘拜之为师,甘凤池授吕四娘飞檐走壁及刀剑武艺。之后,吕四娘辗转进京,设计潜入乾清宫,刺杀暴君,削其头颅而去。故民间又盛传雍正大葬时只得以金铸头代之,葬于河北易州泰陵地宫。姑且不论传说是否属实,但是这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暴君行径,天人共愤。

   吕留良被剖棺戮尸,其子孙或惨死屠刀,或发配宁古塔,后以它事又改发黑龙江。两百年后,清朝覆灭,民国创建,革命党人章太炎赶赴东北寻找吕氏后裔,在齐齐哈尔找到了,“后裔多以塾师、医药、商贩为业。土人称之为‘老吕家’,虽为台隶,求师者必于吕氏。诸犯官遣戍者,必履其庭。故土人不敢轻,其后裔亦未尝自屈也。初,开原、铁岭以外,皆故胡地,无读书识字者。……齐齐哈尔人知书,由吕用晦后裔谪戍者开之。至于今,用夏变夷之功亦著矣”,章太炎大喜,即刻回京上书总统府,思想家吕留良一族沉冤得到昭雪,浙江省还颁令吕留良入祀西湖“三贤祠”,一家子孙同时受到褒恤。留良家乡为纪念这位受冤的乡贤,筹资建起“吕公祠”,祠祭这一天好不热闹,吕留良刻像上方高高悬了一块匾牌,白底黑字“重见天日”,所制巾书据留良后人称是他们家太姑母从先祖墓中取得的,显然就是吕四娘在那个风雪之夜和祖父父亲骸骨同时取回的那幅。1988年,浙江桐乡崇福镇重建位于中山公园的吕园内的吕晚村纪念亭,朝北亭檐梁条上“吕晚村纪念亭”亭名,由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所书,亭子正中基座上竖有纪念石碑,碑的正面刻“先贤吕晚村先生纪念碑”,由蔡元培亲笔题写并撰联“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少年英雄夏完淳(上)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父,其兄夏之旭。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鳞征、周立勋六人组成几社,取义于“绝学再兴之几”之意,为“几社六君子”。崇祯二年(1629年),张溥主持在吴江召开“复社”成立大会——尹山大会,合南北各地文社为一社。包括江南应社,松江几社,苏州羽朋社、匡社,浙西闻社、庄社,浙东超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武林读书社,山左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黄州质社等。复社不同于东林党,未结成政治力量,而是主张以学救时,以学卫教。尤其是夏允彝对东林党有清醒的认识,“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认为东林党人“急功名、多议论,恶逆耳、收附会”。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五年而县大治。吏部推举天下贤能知县七人,夏允彝居第一,将重用,因母丧,回家“守制”。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闻清军入关,赴扬州走谒兵部尚书史可法,与谋兴复。闻福王已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阮大铖把持朝政,遂还。擢为吏部考功司主事,疏请“终制”,未赴任。次年,清兵下江南,遣安抚使至各郡罗致遗臣。夏允彝坚拒不见,避居曹溪。后乃与陈子龙、徐孚远、沈狄龙、李待问等在松江起义抗清。吴淞水军副总兵吴志葵乃其门生,夏允彝招之来松,劝说攻取苏州,自任随军参赞。吴志葵短于谋略,部下水军懦弱,不敢进攻。独有福山副总兵鲁之屿率勇士三百人,斩胥门而入。夏允彝急催吴志葵出动全部大军跟进,吴志葵犹豫不决。鲁之屿失援战死,三百人悉遭覆没。夏允彝大惊,请吴志葵速与清军决战。吴志葵怯,欲退兵登舰。夏允彝力争不得,于是流泪遍拜诸将士,以大义劝说他们不要退兵,乃继续屯于苏州城下。相持多日,苏州城终未攻下。清兵出击,水军退至泖湖结寨,夏允彝仍回曹溪家中,作《千秋岁引•丽谯》词感怀:

千秋岁引•丽谯
夏允彝

泽国微茫,海滨廖廓,万堞孤城逼天角。
云外龙车碧树悬,霜前雁字当窗落。
苎城花,秦山月,都萧索。

刺史风流携琴鹤,暇日高吟倚轩阁,酾酒新亭几忘却。
三柳沙明绕郡楼,九峰岚翠扶城郭。
铜壶响,晓更催,宛如昨。

   后闻松江府城被清兵攻占,又闻好友徐石麒领导嘉兴起义失败殉国,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领导嘉定起义失败殉国,以及吴志葵的水军在黄浦江被清军全歼,就说:“某人之军,师败,则死之。”决定自杀殉国。有人劝他渡海到福建去,再图恢复。夏允彝说:“吾昔吏闽,闽中八郡咸怀思我。今驾一航南趋,图再举事,固善。然举事一不当,而行遯以求生,何以示万世哉!吾将从虞求(徐石麒字虞求)、广成(侯峒曾字广成)游耳。”松江的清军统帅素闻夏允彝名,必欲一见,说:“夏君来归我,当大用;既不愿为官,只求见一面”。夏允彝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

    夏允彝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僻居乡间,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自己经历明朝覆亡的亲见亲闻,取名《幸存录》。写毕,告知儿子夏完淳要破家酬军,以助义师。又写信致陈子龙与挚友相诀,望子龙勿死,勉励他继续奋斗。九月十七日遣散家人,作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从容自投松塘而死。兄夏之旭本欲同死,夏允彝不肯,将妻子和儿子托付给他,乃作罢。相传,夏允彝投水时,家人遵嘱立于水旁。水很浅,才到夏允彝胸部,他将头扎入水中,窒息而亡,后背的衣服都未沾湿。夏允彝的死讯传开后,震撼了当时许多义军志士,他们或写诗作文悼念夏允彝,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清复明的斗争中。

    当初在几社时,徐孚远、陈子龙、夏允彝曾畅言其志,徐孚远曰:“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曰:“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陈子龙曰:“吾无闇公(徐孚远字闇公)之才,志则过于彝仲,顾成败而不暇之计也。”结局果如其言。徐孚远在清兵破松江后,从鲁王政权漂泊海岛,复赴台湾投奔郑成功,最后死于台湾,可谓“百折不回,死而后已”。陈子龙屡次组织反清,最后兵败投水赴难。夏允彝在清兵南下时,意识到“是不可为,而义不可已”,赴水殉难,以死激励抗清义士。徐孚远(1599-1665),字闇公,上海松江人。终于台湾,为台省大儒,作《桃花》诗明志:“海山春色等闲来,朵朵还如人面开。千载避秦真此地,问君何必武陵回。”。

   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夏允彝子,祖籍浙江会稽,大禹之后。聪明早熟,天资极高,且受父亲影响,矢志忠义,崇尚名节。五岁读经史,七岁能作文,八岁随父赴北京,受到前辈赏识,九岁即出书《代乳集》。后随父赴福建长乐,十二岁返乡,拜其父之友陈子龙为师,又受知于复社领袖张溥,在文章气节方面,深受二人熏陶。录一首随作小诗《绝句》:


绝句
夏完淳

扁舟明月两峰间,千顷芦花人未远。
缥缈苍茫不可接,白云空翠洞庭山。


    十三岁,与杜登春等有志少年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名求社),为古代的少年先锋队,夏完淳任会长。通过同学关系认识后来的妻子钱秦篆,钱秦篆年长夏完淳一岁,娇艳而又能歌善舞,于是夏完淳追求她,天天写情诗,有名的如《卜算子•断肠》、《寻芳草•别恨》:

卜算子•断肠
夏完淳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儿行,一片鸦啼月。

寻芳草•别恨
夏完淳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
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
恨柳丝,系得离愁住,系不得离人住。

   钱秦篆难免芳心怦动,就在夏完淳老师陈子龙的做媒撮合下,1945年春两人正式拜堂成婚。可惜啊,小两口甜甜蜜蜜的生活没过多久,清军就南下侵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一次夏完淳问岳父钱栴(1598-1647):“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栴惊愕,一时无从回答。国难当头,为了保家卫国,夏完淳便跟随老爹夏允彝、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一起起义抗战。后来松江起义失败,夏允彝投水殉国,死前嘱咐儿子继续战斗。

   那么夏完淳就跟着陈子龙继续抵抗。明年春,打听到太湖长白荡有支义军,头儿叫吴易,就把剩下的家产全部变卖,折成军饷送给吴易,并在吴易手下当了参谋长。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攻克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夏完淳斗志高昂,留有《即事》、《鹑衣》等战斗诗歌:


即事
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鹑衣
夏完淳

鹑衣东去独登台,歌舞军中转听哀。
赵信城头秋月满,李陵碑上暮云开。
吴江落日围山尽,震泽微风入阵回。
沧海一椎亡命后,桥边黄石待人来


    三月间,吴易军大败清兵于分湖,“斩伪将二十三员,歼敌三千余级,获船五百余只”。这一仗,打得“水流尽赤,草腥不绿,兵威褫其三蘗,雄名振于七郡”。太湖义军一时声势浩大,夏完淳写了一道奏章,派人到绍兴送给鲁王,报捷并请鲁王坚持抗清。鲁王听说上书的是个少年,十分赞赏,授夏完淳中书舍人,封吴易为“长兴伯”,隆武朝也给吴易加官晋爵,以示鼓励。但是打仗有胜有负,在第二次海盐之役兵败之际,夏完淳与大军失掉联系,从此终止了他的游击生涯。六月,吴易部计划攻打嘉善,清嘉善知县刘肃之知道打不过,就假装投降,邀吴易赴宴。吴易为人豪爽,毫不提防,遂被刘肃之偷袭逮捕,壮烈殉国。

      吴易(1612-1646),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未谒选而京师失守,走附史可法。初,吴易行事不拘于礼教,人家都说他难起义兵;后来在军中,经常跟一群小子打马吊、喝酒;被捕后,也没有必死之心。因此一些自命清高的人都鄙薄吴易。但是吴易始于起义、终于殉国,大德未亏、大节昭然,比之清谈之辈,简直天上地下。吴易牺牲前作绝命词一首:

绝命词
吴易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吴易家有个侍女叫香娘,吴易死后,清兵中有人要非礼她,香娘跪下求道:“虽然我只是个侍女,无守贞之义。但是想到吴公不忘故国,我又怎么忍心忘却吴公呢?”于是苦苦哀求,声泪俱下。那军人原本是汉人,为上头胁迫降清,听了甚是感动,就把香娘放了。

     吕宣忠(1625-1646),字亮工,浙江桐乡人,吕留良侄子。南京陷落,吕宣忠与吕留良起兵抗清,率亲信数人渡江航海晋见鲁王,言:“臣本书生,年二十有二,臣学颇知通变。今臣有死党数百人,可为内应于浙西,惟大军速济。”鲁监国加其总兵都督佥事,然而当时鲁王将领多是南逃军阀,无心恋战,逡巡不前。吕宣忠又进言:“北虏恃马,我多步卒,易见短,莫若用水师以胜之。浙直(指南直隶)相接,左右多水乡,北骑从塘上來,我於叶密处出其不意,猝以舟师进前,缚芻为人,以诱其箭,箭易尽。我用鸟枪以砲其马,马踣人尽墮水,足以夺其锐气。预连太湖之师扰其后,我击其前,则嘉禾不受兵,而苏松皆可图也。”其时吴易驻军太湖,恰好上疏称欲连吕宣忠部,于是鲁王加吕宣忠扶义将军,率其师出援太湖。三月,与清军大战于澜溪,破之。五月,鲁王败,吴易部也屡遭败绩,吕宣忠穷蹙战败,走匿太湖洞庭山中。不久被俘,而吴易也遭擒获,于是吕宣忠和吴易等五人同日就刑,临行过市,吕宣忠大呼:“今日,大明义士报国之秋也,请诸君观之!”就刑之时,五人面如死灰,唯独吕宣忠昂首不屈,始终不改颜色。就义之前,吕宣忠在狱中写有一首《长歌》:


长歌
吕宣忠

倒江拔海自天下,尔势倾动无坚城。
茅檐寒士春冻死,桃李涕泣愁飞莺。
日月黯墨不可得,天地流泛谁为撑?
百事反覆机事深,闭户之外无山林。
谁能远游及春水,片言慰我苍茫心?


    义师失败后,夏完淳并没有灰心绝望。他的爱国思想,他的抗暴复国的决心和信心,仍然坚定不移。为表明自己的心迹,改名为复,寓意光复,故从此又称夏复。夏,鲁王“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给与祭葬,谥曰文忠”。使者至,夏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夏完淳时时翘首南向,想望故国的旌旗;也酝酿奔赴南方,投入故国的怀抱。在这一年当中,夏完淳继承父志,写下他的历史著作《续幸存录》,记述弘光一朝的大事,总结其经验教训,识见超卓,如“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多;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还写下大量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长歌》采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喻,隐微曲折地寄寓自己的爱国心情:


长歌
夏完淳

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
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
琼弁玉蕤佩珊珊,蕙桡桂棹凌回澜。
泽中何有多红兰,天风日暮徒盘桓。
芳草盈箧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
衣玄绡衣冠玉冠,明珰垂絓乘六鸾。
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
佳肴旨酒不能餐,瑶琴一曲风中弹。
风急弦绝摧心肝,月明星稀斗阑干。

    而《采桑子》则抒发亡国的哀愁:


采桑子
夏完淳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
玉点香球,今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
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对抗清烈士们,夏完淳是敬仰有加,如《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一诗,这是一首悼念死者、寄给生者的诗:


舟中忆邵景说寄张子退
夏完淳

登临泽国半荆榛,战伐年年鬼哭新。
一水晴波青翰舫,孤灯暮雨白纶巾。
何时壮志酬明主,几日浮生哭故人。
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


   1647年春,谢尧文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清苏松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幸好此时吴胜兆准备反正,将该案压下。吴胜兆部通过陈子龙与浙东义师联络举兵,陈子龙与夏完淳感到这次兵变非常重要,败则必死,只能决死以赴。于是清明时节,众义士一起会葬了夏允彝。夏完淳又与挚友来到吴江,替吴易筑了衣冠冢,作《吴江野哭》追悼恩公,并作《鱼服》誓死报仇:


吴江野哭
夏完淳

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
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
鱼服
夏完淳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孰料吴胜兆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被叛徒出卖;浙东援军遇飓风又遭已守候在岸边的清军,会师失败,吴胜兆的部下趁机叛变,导致起义流产。事后清廷大举搜捕反清义士,陈子龙与夏完淳均在通缉名单上。五月,陈子龙被捕,投水牺牲。夏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曾秘密西行受阻;于是决定返回松江探望母亲后,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料六月底回乡探望母亲时,一举被抓获,骨肉难舍之情溢于言表,押走前他写了一首《拜辞家恭人》留给母亲:


拜辞家恭人
夏完淳

孤儿哭无泪,山鬼日为邻。
古道麻衣客,空堂白发亲。
循陔犹有梦,负米竟谁人?
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

   夏完淳被捕还有另外一种传奇说法:
    被俘的陈子龙,作为要犯关押在船舱里,从苏宁之间的塘河解往南京。夏完淳率一群同道,手持利刃,埋伏于囚船必经之处,摩拳擦掌,准备营救他的恩师、同志和战友,哪怕是以卵击石,他也要孤注一掷。战斗终于打响,大约是在傍晚时分。浓浓的暮色里,年轻的夏完淳犹如一头捷豹,率先纵身跃上囚船,手起刀落,血肉横飞。双方混战一开始,手铐脚镣的陈子龙便从船舱里冲出,以头颅和身体参与战斗,那些押解他的兵士蜂拥而上,陈子龙与敌人一起滚进塘河,手足被缚的他只能饮恨而亡。那时,混战也已结束,营救方寡不敌众,一番殊死拼杀之后,夏完淳力竭遭擒。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变节的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编修,不久为父服丧归里,参与过东林党的活动,明末文坛领袖。崇祯元年(1628)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与温体仁、周延儒争为阁臣,被革职。南明弘光朝,钱谦益谄事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因此起用为礼部尚书。

    南明弘光二年(1645年)五月,清兵进逼南京。南京陷落前,妾柳如是劝钱谦益投水殉国,他佯为应允,率家人故旧载酒常熟尚湖,声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尽。可是直到夕阳西下,钱谦益凝视着西山风景,下水走了几步,说:“水太冷了,怎么办呢?”终于没有投湖。清豫王多铎统率清军至南京,钱谦益率先迎降,代为招抚江南,自谓清朝大功臣。多铎下江南,下令剃头,众人惊慌失措。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甚。”马上起身入居室。人家还以为他头上生虱子。过了一会儿,钱谦益回到大厅,只见他前额已剃去头发,后面扎起了奴才辫。接着,钱谦益又北上接受清廷礼部右侍郎的授职。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讽剌和抨击钱谦益的投降行径:“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

    钱谦益降清之后,并未得到满清统治者的赏识与重用,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他借口年老多病,乞归乡里。在此之后长达十八年的隐居生活之中,靠卖诗文度日,晚年甚贫。

    清顺治四年(1647年),受淄川谢陛案牵累,钱谦益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狱。明年四月,钱谦益因黄毓祺案被株连,羁囚南京狱。经柳如是全力奔走营救,请托斡旋,钱谦益才得以免祸。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清顺治六年(1649年),从苏州返回常熟,移居红豆山庄。表面上息影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当时抗清的烽火在南方此起彼伏。南明永历朝文渊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是钱谦益的学生,著名的抗清将领郑成功也曾拜他为师。钱谦益同他们都有联络,积极为之出谋划策,筹措军饷,提供情报。

   因为钱谦益尚有故国之念,各位抗清志士暗中还会与他联系。但是毕竟钱谦益曾经投敌失节,诸人均不愿与他过从甚密。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顾炎武被恶人诬陷,事情急迫,顾炎武的好友归庄向钱谦益求救。钱谦益要顾炎武自称钱门下,才肯相救。归庄知道顾不会答应,就假托顾的名义写信给钱谦益。顾炎武知道后,急忙派人追信,信追不回来,他就托人在通衢大道张贴揭文,表明自己决不做投降清朝的“贰臣”钱谦益的什么“门生”。钱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宁人忒性急了!”清康熙三年(1664年)夏,钱谦益卧病不起,而丧葬费用尚无着落,恰好盐台顾某来求文三篇,答应给润笔一千两白银。此时,钱谦益已无力为文,只好求来访的黄宗羲代笔。黄宗羲略显推辞之色,钱谦益只好命人将他反锁于书房之内,逼迫黄宗羲连夜写完了三篇文章,得以解决了丧葬费用。黄宗羲《南雷诗历》《八哀诗•钱牧斋宗伯》记述了这件事情:


八哀诗•钱牧斋宗伯
黄宗羲

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
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
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
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


    钱谦益的凄凉晚景,于此可见一斑。他临死前还呼喊着“当初不死在乙酉日(南京陷落之日),这不是太晚了吗?”晚年的钱谦益在柳如是的鼓励下倾尽家产资助反清力量,秘密策划反清的战略。可惜得不到人们的丝毫原谅,生前故后,毫无尊严,墓碑上甚至连名字都不敢刻,只有“东涧老人之墓”几个字,“孤坟接蒙叟,鬼唱夜为邻”。

   《有学集》收录了钱谦益降清之后的诗文,《投笔集》则始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和张煌言兵入长江之际,显然隐寓着诗人抗清复明的志向。其中有些篇章抒发了他被迫参加外族政权之后痛苦矛盾的复杂感情,对故国的思念、对清朝的贬斥、个人失节的耻辱、外族统治下人民的痛苦,悲绪万端,历来打动过不少读者的心。如《后秋兴》、《西湖杂感》、《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等:


后秋兴
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西湖杂感
钱谦益

建业余杭古帝丘,六朝南渡尽风流。
白公妓可如安石,苏小湖应并莫愁。
戎马南来皆故国,江山北望总神州。
行都宫阙荒烟里,禾黍从残似石头



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
钱谦益

杂虏横戈倒载斜,依然南斗是中华。
金银旧识秦淮气,云汉新通博望槎。
黑水游魂啼草地,白山战鬼哭胡笳。
十年老眼重磨洗,坐看江豚蹴浪花。

    归庄在钱谦益死后不久即一针见血地指出:“窥先生(指钱谦益)之意,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盖,何天待先生之酷,竟使之赍志以终。”陈寅恪先生也客观地说:“牧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若谓其必须始终心悦诚服,则甚不近情理。”

    钱谦益身后百余年(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乾隆帝亲自点名,查禁钱谦益的著作,说他“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仔细查明,概行毁弃”,并斥责他为居本朝而思前明的“乱民”,说:“朕从前序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曾明斥钱谦益等之非,黜其诗不录,实为立千古纲常名教之大闲。彼时未及见其全集,今阅其《有学集》、《投笔集》,荒诞背谬,其中诋谤本朝之处,不一而足。”还说:“我朝开创之初,创大一统之规模,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今事后平情而论,若而人者(指钱谦益之流),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靦颜降附,岂得谓之完人?”更特别指斥:“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足比于人类矣。”钱谦益的《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遭毁版,甚至凡有钱的序文或列名校勘之书,统在禁止之列。很显然,乾隆帝之所以严禁钱谦益著作,旨在彻底清除钱谦益一类降臣故作故国之思、忠贞之态的诗文在士林中的影响。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天启四年(1624年),张溥创立复社,吴伟业入社,为其弟子。崇祯四年(1631年)参加会试,遭到乌程党人的诬陷,被指控徇私舞弊,幸亏崇祯帝调阅会元试卷,亲自在吴伟业的试卷上批上“正大博雅,足式诡靡”,才得以高中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因受恩于崇祯帝,所以明亡后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军南下,他亲眼目睹清军暴行,故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不肯仕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这时期江南人民的悲惨遭遇在他的诗中有所体现,如《捉船行》:

捉船行
吴伟业

官差捉船为载兵,大船买脱中船行。
中船芦港且潜避,小船无知唱歌去。
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桨追风摇急橹。
村人露肘捉头来,背似土牛耐鞭苦。
苦辞船小要何用?争执汹汹路人拥。
前头船见不敢行,晓事篙题敛钱送。
船户家家坏十千,官司查点侯如年。
发回仍索常行费,另派门摊云雇船。
君不见官舫嵬峨无用处,打彭插旗马头住。

   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征召明朝遗民,清吏部侍郎孙承泽推荐吴伟业,说他堪为顾问之职,吴伟业的亲家陈之遴和大学士陈名夏也极力推荐。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不久升国子监祭酒。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对这段仕清经历,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他不愿别人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普通通一“诗人”。这种心境在他的《自叹》、《过淮阴有感》等诗中表露:


自叹
吴伟业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过淮阴有感
吴伟业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止一死,尘世无繇识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清康熙十年(1671年)夏,江南酷热,吴伟业肺炎复发,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十二月二十四日,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吴伟业死前曾说:“吾诗虽不足以传远,而是中之寄托良苦,后世读吾诗而知吾心,则吾不死矣。”他所说“寄托良苦”,一是指他的诗歌多影射时事,只是慑于清廷之威不敢直言,所谓“诗史”之义即指此;二是指他以诗歌抒发自己失节之恨,希望后人能通过读他的诗歌而了解他的内心痛苦,并体察他复杂矛盾的心情,进而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他诗歌专模唐人格调,辞藻华丽,长于七言歌行。诗歌创作以明亡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诗作,才华艳发,吐纳风流;后一阶段的诗作,风格一变,苍凉萧瑟,晚年学庾信,风骨愈上。早期诗作以《无题四首》为代表:


无题四首其一
吴伟业

系艇垂阳暎绿浔,玉人湘管画帘深。
千丝碧藕玲珑腕,一卷芭蕉宛转心。
题罢红窗歌缓缓,听来青鸟信沉沉。
天边恰有黄姑恨,吹入萧郎此夜吟


   晚年作品,则偏重于表达遗民之痛、失节之恨,凄婉动人。如《贺新郎•有感》:

贺新郎•有感
吴伟业

万事催华发。论龚生、天年竟夭,高名难没。
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胸中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
剖却心肝今置地,问华陀解我肠千结。追往事,倍凄咽。

故人慷慨多奇节。为当年、沉吟不断,草间偷活。
艾灸眉头瓜喷鼻,今日须难诀绝。早患苦重来千叠。
脱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钱不值。何须说,人世事、几完缺。

   他还作有名诗《圆圆曲》,诗在秦淮八艳卷陈园园传中。

   龚鼎孳(1615-1673),字孝升,号芝麓,祖籍江西临川,后迁安徽合肥。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兵科给事中。1644年初,李自成军进北京,建立大顺政权,改元永昌,龚鼎孳受任直指使,巡视北城。同年,清军入关,龚鼎孳又降清。因为迎降有功,历任清朝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左都御史,后升刑部尚书。越五年转兵部尚书,三年后又转礼部尚书。康熙九年,充会试正考官。

   钱谦益被人嘲笑为“两朝领袖”,而龚鼎孳则被人讥为“三朝元老”,后人都骂他没有骨气。朝野中针对他的风言风语多到数不清。有一段时间,他闲居在杭州,杭州人把他视作人妖,人人见了他吐口水。伶人们在台上演戏,看见他在场的时候,往往借题发挥,指桑骂槐,说上几句不堪入耳的话,比如说他要躲避乱兵,慌忙中竟躲到了西湖边秦桧夫人的胯下,碰上秦夫人月事来潮,把他淋了一头一面,只好又赶紧逃往别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秦淮名妓顾眉为龚鼎孳小妾。龚鼎孳后来深受清顺治帝欣赏,连连拔擢,很快升为一品大员。按规定,一品大员的妻子应当封为诰命夫人。龚鼎孳原配董氏在明朝时已是命妇,对明朝的感情较深;因为龚的移情别恋,也不肯跟随进京,宁愿留在龚的家乡守活寡;此时独居江南老家,听到这个消息,语含讽刺地致书龚氏,说:“我已两受明封,以后本朝恩典,让顾太太可也。”既挖苦龚氏变节,又讽刺顾氏烟花出身,用语含蓄刁钻,一时传遍京城。

    舆论重压之下,龚鼎孳不会毫无羞耻之心。后来他也暗中资助反清复明的朝廷要犯,傅山、阎尔梅、朱彝尊,还有一些亡友的遗孀,都曾收到过龚氏夫妇的接济。在龚鼎孳的诗作中对故国的怀念也有所流露,如《上巳将过金陵》诗:


上巳将过金陵
龚鼎孳

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
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因祖籍在江左,又都文名卓著,时人称为江左三大家。可惜三人均先后变节投敌,虽然后来都有悔恨之心,但是大节已亏,不独后人唾骂,便是清乾隆朝编清史时,就都被乾隆帝打入《贰臣传》,同时编的《清诗别裁集》竟不收三人哪怕一首诗。

    李雯(1608-1647),字舒章,上海松江人。复社主盟,与陈子龙、宋征舆并称云间三子,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1644年其父冤死,李雯为父亲募求棺材,数日茶饭不思。清朝诸大臣怜惜他的孝心,又知道他的才华,于是推荐他入弘文院撰文,授中书舍人,充顺天乡试考官。虽然如此,好友陈子龙因为李雯没有在明朝当官过,“未食君之禄故不必死君之事”,所以没有和他绝交。但是李雯深深自责,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如《菩萨蛮•忆未来人》,陈子龙牺牲不久,李雯也病死了:

菩萨蛮•忆未来人
李雯

蔷薇未洗胭脂雨,东风不合催人去。
心事两朦胧,玉箫春梦中。

斜阳芳草隔,满目伤心碧。
不语问青山,青山响杜鹃。

   宋徵舆(1618—1667),字辕文,号直方,上海松江人。与陈子龙、李雯并称云间三子。

   崇祯六年(1633年),与秦淮名妓柳如是交好。但是宋家横加干涉,宋母严厉指责儿子;同时又受社会舆论的压力,生性懦弱的宋徵舆开始疏远柳如是。不久官府下令逐妓,柳如是受到影响。于是,柳如是“案置古琴一张,倭刀一口”,请宋徵舆来商议对策。宋辕文不说娶她,又不敢去为她说情,只说“姑避其锋”搪塞柳如是。柳如是一气之下,拿刀砍琴,七弦俱断,与他一刀两断。

    清顺治四年(1647年),陈子龙殉难,李雯病卒,宋徵舆中清朝的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其人龌龊,作品中既没有陈子龙那种悲壮慷慨的抗清正气,也没有李雯那种凄凉哀怨的仕清悔恨,而流于空广,无关痛痒。且看他的一首词《忆秦娥》:


忆秦娥•杨花
宋徵舆

杨花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
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
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这首词哀杨花,也自哀。也许哀叹自己无奈仕清,也许哀叹仕清不被重用,鬼知道。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清军入关后,规定沦陷区没考取秀才而又年轻的读书人,必须参加科举,否则视作抗拒新政权,要治罪惩处、祸及家人。侯方域为保全其父,于顺治八年(1651年)时,勉强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

   明亡前,侯方域曾与秦淮名媛李香君约定终生。至此李香君气恨侯方域不守民族气节,撕破桃花扇,忧郁而终。侯方域后来悔恨自己软弱,悔恨自己应试清科举,于是把书房命名为“壮悔堂”,文集取名《壮悔堂文集》,还写了一篇《李姬传》纪念李香君。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永乐七年(1409年)大年初一,杭州城的巡按大人出行。这时,有个身著红衣的孩子骑着一匹马,从桥边直冲过来。巡按大人责问他为何如此横冲直撞,孩子从容答道:“千里马急欲上进,一时难以收缰啊。”巡按大人见他语意双关,甚奇,于是口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孩子马上对道:“赤帝子斩蛇当道。”巡按大人见他用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作对,愕然叫绝。后来,巡按大人就推举他,使他小小年纪就中了秀才,这个小秀才就是于谦。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举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宣宗御驾亲征。于谦在扈从中,以胆识过人,初露头角。次年,以巡按御史出按江西。

  于谦年轻时作《石灰吟》、《咏煤炭》诗,表明为国为民不惜牺牲自己: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宣德五年(1430年),明朝设立“巡抚”,做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其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之上。于谦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山西、河南长达十九年。巡抚任上,于谦先后平反冤狱数百起,倡建尚义仓和平准仓多处,并督率官民增筑黄河堤障,以防水患。尚义仓就是开明地主捐资输谷的贮藏处所;平准仓就是丰年贱价买进,遇到凶年照昔日贱价平粜的仓库。仓前立碑勒名,书明某人捐资若干、某人输粟若干。捐二百金以上的给予冠带,贱价平粜过千百石的建坊给匾,予以旌表,并免捐资输粟的一家各色差徭冗役,同时教人民口碑传诵,表示奖励。两省大治,民间颂赞于谦,称他为“于龙图”,有的地方还给他立生祠。

   于谦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有《荒村》、《田舍翁》等诗:


荒村
于谦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
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
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堕床。
那知牧民者,不肯报灾伤



田舍翁
于谦

田舍翁,老更勤,种田何曾辞苦辛。
鸡皮鹤发十指秃,日向田间耕且属。
雨旸时若得秋成,敢望肥甘充口腹?
但愿公家无负租,免使儿孙受凌辱。
吏不敲门犬不惊,老稚团栾贫亦足。
可怜憔悴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
田舍翁,君莫欺,暗中朘剥民膏脂,人虽不语天自知。

    于谦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从宣德到正统初年,明朝中央内阁的辅臣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都是元老大臣,他们对于谦也相当敬重,所以于谦在山西、河南行政上的建议,多被朝廷采纳。正统年间,朱祁镇(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称王振为先生而不叫名字,王振肆无忌惮,招权纳贿,作威作威。百官大臣,争献金求媚,每逢朝会的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对于谦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地方著名土产如合芗(线香)干菌(蘑菇)裹头(手帕)等物,便中送点人情。”于谦笑着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因作《入京》一首以见志:


入京
于谦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此诗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因此引起朝廷贵宠官僚的不满,太监王振更是嫉恨于谦的倔强严正。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到京师奏事,荐举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王振竟以“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把于谦下到三法司,判处死刑。当时山西、河南的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下狱的消息,多纷纷到京师上书申请释放于谦。王振虽然专横,也知道群情愤激,众怒难犯,只好关了三个月后将于谦释放,降官为大理寺少卿。可是山西、河南的百姓仍然不满意,又集合了一万多人,伏阙上书,请求仍命于谦巡抚河南、山西。同时,明朝皇族河南、山西的藩王周王、晋王也请求还让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明廷只得命于谦仍回原任。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调任兵部左侍郎。次年春,北方瓦剌派使者二千人到北京贡马,虚报为三千以图冒领赏品。王振发见后,大发雷霆,在不准冒领之外,又把马价削减去五分之四。瓦剌首领也先听到以后,十分忿怒。七月,兵分四路,向辽东、宣府、大同和甘州大举进攻。明军先锋大败,边报传来,王振想乘机挟持明英宗祁镇“亲征”,企图侥幸取胜、冒滥边功。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尚书王直等力谏不可亲征,朱祁镇不听,命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和王振率领大军仓促从北京出发。十五、十六两天阳和之战,因为明军各部队都要受王振同党监军太监郭敬的节制,调动不能适应机宜,结果大败,全军溃灭。长城各地四处告急,前线战败的消息,朱祁镇、王振率大军八月初一进入大同城时才陆续接到。王振和郭敬等害怕军情危急,就秘密商量决定退兵。八月初三日,下令班师。起先王振因为他的家乡在蔚州,想让皇帝在退兵时,御驾临幸他的宅第,以便显示威风,所以命大军向南往紫荆关进行,准备路过蔚州。但大军离开大同四十里了,王振忽然改变念头,因为他觉得若让大军开到蔚州,千军万马一定要践踏自己的庄园。于是王振竟再下令让大军转回,更向东行,循原路奔向宣府。

   初十,也先军主力逼来,明大军仓皇逃遁。十三日,祁镇辈从宣府逃到土木堡,离怀来城仅二十里,因等候王振辎重车千余辆,未能进城,夜间留驻土木堡狼山上。兵部尚书邝埜曾两次奏请祁镇单独进入居庸关,发精兵为后殿,王振阻止不报。邝埜又亲到行殿力请,王振怒骂:“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者斩!”邝埜对答:“我是为国家军民,何得用死来吓我?”王振喊侍卫将邝埜牵出。十四日黎明被瓦剌军四面合围,困于土木堡。十五日,瓦刺兵诈退,待明军阵势摇动时,铁骑四面袭来,明朝的五十万兵马全军覆没,朱祁镇作了俘虏。护卫将军樊忠从旁用所持长锤把王振捶死,痛骂道:“我替天下诛此奸贼!”遂冲向敌军,杀敌十人,最后战死。

   木之变明朝皇帝被瓦剌俘虏,北京城人心惶惶。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已经把妻、子送回南方的徐有贞,借口“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倡言南迁。永乐老臣礼部尚书胡濙犹豫说道:“不可,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于谦挺身而出,厉声怒叱:“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之事乎?请速召勤王兵,誓以死守。”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于是决定坚守北京,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军队陆续调到,防御的部署也大体就绪。当时通州官仓存粮,恐被敌军侵夺,群议焚毁,应天巡抚周忱建议仓米数百万石,可充京军一年饷粮,可令自往领运进城。于谦立刻请命文武京官预支本年九月到明年五月的俸粮,军士各预支半年饷,各自到通州仓领取。更征用顺天府大车五百辆起运通州官粮进京,同时号召人民有车之家,能运粮二十石纳京仓者,官给脚银一两,特派都御史陈镒总管运粮事。于谦更命赏给新选余丁官军和旧操舍人及应募新兵每人银一两、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和皇城四门内外官军每人布二匹。二十一日,于谦升任兵部尚书。

    二十三日郕王祁钰登临午门代理朝政时,都御史陈镒等奏称:“王振倾危社稷,搆陷皇驾,请族诛王振没收其财产,以安人心。”祁钰尚未明确答复,群臣哭声震动殿陛,王振私党锦衣卫指挥马顺等恶言斥骂,喝逐群臣,于是殿庭上爆发正邪两派大撕打。给事中王竑、曹凯同捉住马顺的头发,咬下他肩膀上的肉,痛斥道:“汝前助王振为恶,狼狈为奸,凶威不小,今国家危急至此,汝尚狂妄耶?”于是群臣一阵乱打,当场击毙马顺。群臣更要搜捕王振私党宦官毛贵、王长随二人,太监金英见事急,就赶快把毛、王从宫门推出,二人立刻被打死。马顺等三人尸体陈列在东安门外示众,军民犹多争击泄愤。略过一会,又把王振侄王山捉来,反手捆绑跪伏殿前,众人争向前唾骂,卫卒汹汹,一时朝班大乱,内外喧动。祁钰惧欲起避,于谦挺身排众上前揽住了祁钰的衣襟,请祁钰立刻下令:“顺等罪当死,其他众人不论。”情势乃定。当场于谦的袍袖也都挤破了,这场撕打,事起仓卒,于谦处理得宜。当他缓步退出左掖门时,王直握着于谦的手,诚恳赞叹:“今日之事,纵有一百个王直,又有何用?”祁钰下令将王山缚赴京市,凌迟处死。又令将王振家族无论老少一概斩首,籍没其家产。王振在京城内外共有私邸数处,穷极华丽,抄出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余面珊瑚高六七尺者俄二十于株、马数万匹,其他币帛珠宝等物不计其数。不久,王振私党郭敬、彭德清从大同逃回,并被抄家监禁。

    二十四日于谦荐举右都御史陈镒,安抚京畿内外军民,因陈镒平素以廉干刚直著称,此次奉命族诛王振家属,抄没其家产,尤为军民所信悦。于谦请封杨洪为昌平伯,仍与罗亨信、朱谦等镇守宣府,因“土木之变”以后,也先军队进攻宣府,曾于八月十七、十八两天内挟迫祁镇三次命杨洪等开城,杨等都予拒绝,当时罗亨信仗剑坐城楼,下令说:“出城者斩!”所以军士决心守城,也先知不得逞,乃引兵西去。明廷认为扬、罗等人前后守宣府有功,祁钰更赐谕褒奖。二十五日,于谦推荐推荐监察御史程富往守独石口,广东东莞县河泊所闸官罗通做兵部郎中往守居庸关,四川按察使曹泰调守紫荆关。另外,石亨从阳和战败逃回,贬官下诏狱,但石亨熟习军事,所以于谦特请赦免起用,命石亨总领京营兵。同时大同总兵官广宁伯刘安因也先攻城时出城见祁镇,于谦请严责刘安“不分真伪,听敌诈诱”,更请驰谕各边镇,“自今瓦剌奉驾至,不得轻出”。原来,二十一日瓦剌军曾拥祁镇驻在大同城西二十里外,刘安和参将郭登等大小官员,先后出城朝拜祁镇,祁镇命大同送出库银二万二千两,分给也先、伯颜铁木儿和瓦剌军官人等。瓦剌军在大同城外纠缠了三天,才拥祁镇从威宁海子退出塞外。

    二十七日,兵部榜示军民职官及诸色人等有能报效杀敌者,一体按功升赏。二十九日,文武百官合辞请皇太后立祁钰为帝,以安人心。祁钰胆怯,惊让再三,避归郕王府。群臣力请,祁钰厉声说:“有皇太子(当时仅两岁)在,卿等何敢乱法?”群臣不敢发言,于谦正色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祁钰才接受皇太后懿旨,应允即位。

     九月初四,刘安从大同奔来京师,声言奏报敌情,并称也先愿进其妹与明朝结亲,又称祁镇封他为侯爵。刘安愚蠢贪鄙,立刻遭弹劾,下狱禁锢。初六,监国的郕王祁钰即位,是为景帝,遥尊祁镇为太上皇。初七,于谦推荐辽东都指挥范广升任副总兵佐理京营兵操练。又调山东都指挥韩青往协守紫荆关。十五日,推荐大同副总兵都督同知郭登佩征西前将军印充总兵官仍镇守大同,代替刘安职任。大同从“土木之变”以后,军士多战死,壁垒萧条,城门昼闭,人心惶惶。但郭登极力筹划,加紧修建城堞,缮造军械,慰劳士兵,向军民宣誓:“与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拨山西义勇守大同城,紫荆、倒马二关也用民兵防守。

     二十二日,于谦奏劾管三千营的忻城伯赵荣不赴营操练,以致军容不整,纪律全无,请治其罪。祁钰令法司逮赵荣下狱禁锢,另派都督佥事孙镗代理军务。于谦对军纪严加整顿,类多如此。同时选拨新进将领如卫颖、张軏、张仪、雷通等操练军兵,分守九城。更推荐干廉文臣如杨善、王竑、练纲、杨鼎、王珣等分巡各地安抚州县。二十三日,兵部令修筑龙门、独石、居庸、紫荆一带沿边大小关隘,或塞或守,塞则坚积木石,守则锋利器械。二十四日,兵部令各边守将招募壮士,更因瓦剌军掳去大量明军衣甲、旗帜,特令更换新制标号以别旧式。于谦对京畿内外及边塞关隘各地军事及防务,既在一个多月的短时间内急速加以调备,同时为扩大抗战的力量,鼓励敌忾的生威,分路招募民壮。

    十月初一,瓦剌军挟明英宗大举入寇,初四攻陷白羊口,初九攻破紫荆关。紫荆关曾被攻数天,都指挥韩青出战败死,右副都御史孙祥坚守,降阉喜宁引导瓦剌军偷越山岭内外夹攻关门,孙祥督兵巷战,壮烈牺牲。于是瓦剌军从紫荆关和白羊口两路进攻京师,声称夺取大都、复辟元朝。当时京郊众情汹汹,争负行李入城。诸将对战守的策略议论纷纷,兵马司建议完全折毁九门外军民房屋以便屯驻;都尉王通主张在京城外挑筑深濠;总兵官石亨提议全军退守城内,坚壁清野,以避贼锋。于谦坚决主张出城迎击,说:“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于是亲自率军布置于德胜门外,准备抗御瓦剌的主力军。下令:“有盔甲军士但今日不出城者斩。”当各部军队在城外部署就绪后,尽闭诸城门,并颁布临阵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十一日,瓦剌军列阵西直门外,置祁镇于德胜门外。当日于谦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等迎击瓦剌军于彰仪门土城北,败其先锋,斩数百人,夺还所掳千余口,军威大振。也先此次入寇,非常骄横,想在几天内夺取北京,及至见到明军严阵以待,京师完整坚固,非常雄伟,就打算以送还朱祁镇为条件,约于谦、王直等出城议和。于谦坚持主张抗战,不派使臣。

    十三日,瓦剌军和明军在德胜门外展开激烈的战斗。当时,天寒、降雪、又大风,忽而雷电降雨。于谦先派石亨领兵埋伏在道旁民间空屋内,另派小队骑兵做急前锋,冲击瓦剌军阵,接战时假装败退,也先立刻挥动精骑万余,呼啸追来,直逼明军。于谦待敌军近城,令神机营火炮火铳齐发,同时石亨伏兵骤起,前后夹攻,也先军惊扰,明军副总兵范广效用骁勇绝伦,跃马当先,冲入敌阵,部下将兵齐力涌进,勇气百倍。瓦剌军大败于城下,死伤无算,也先弟平章孛罗卯那孩,号称铁颈元帅,也在搏战中被炮火击毙。瓦剌军转攻西直门,都督孙镗率军迎战,两军展开了大搏斗,孙镗斩敌军前锋数人,瓦剌军稍向北退,孙镗追击,瓦剌军增援反扑,孙镗拼力血战,胜败难分,拚杀未解。明军高礼、毛福寿等率兵从南面来助战,激战更急,高礼身中流矢。孙镗兵死渐多,力量不支,被瓦剌军围攻,战阵渐逼近城门,城上守将程信急发箭炮助战。会石亨领兵又从北面赶到。瓦剌军三面被围攻,才向西南退去。

    十四日,瓦剌军又进逼彰仪门土城。于谦先派都督毛福寿等在京城外西南一带街巷要路,分别堵塞,路口附近都埋伏了神铳短枪,以待策应,当瓦剌军攻城时立刻猛击。更派副总兵武兴、都督王敬等率军迎击瓦剌军于彰仪门外。明军前队用神铳火器冲锋,后队列弓弩短兵继进,接战后,瓦剌主力已被击退,而祁钰所派的监军太监想要争功,领着数百骑驰马抢前,明军阵乱,武兴不幸中流矢牺牲。敌军趁机反攻到土城,这时京师军民配合官军奋勇阻击,他们纷纷跳上屋顶墙角,齐力飞投砖石,打击敌人,喊声震动天地,矢石横空飞荡,瓦剌军惊愕不敢进。适逢王竑和毛福寿、高礼也率兵来援,瓦剌军望见明援军的旗帜,又仓皇退走了。

    瓦剌军连日攻城不下,后方又有民兵袭击,并听说明朝各路勤王兵即将到来,恐怕截断归路。十五日,瓦剌军夜间拔营逃遁;于谦侦知,立刻命各路军,乘夜举火,多发大炮,轰击敌营,瓦剌军死者万余。更在二十二日派遣孙镗、范广率兵二万,追缴瓦剌军散掠各地的小股残寇。二十四日,孙镗、范广等追击打败敌军于固安。到十一月初八,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宣布解严。

  于谦的《出塞》诗记录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


出塞
于谦

健儿马上吹胡笳,旌旗五色如云霞。
紫髯将军挂金印,意气平吞瓦剌家。
瓦剌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
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
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
羽书捷奏上神州,喜动天颜宠数优。
不愿千金万户侯,凯歌但愿早回头。

    瓦剌也先进攻京师被击败后,明朝论赏战功,升加于谦的官职做少保,总督军务,仍掌兵部尚书事,于谦辞让道:“四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次年,也先不断扬言的送回“上皇”,明朝大臣许多人主张赶快讲和。只有于谦力排众议,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加紧巩固国防。二月间,也先派喜宁随同使者那哈出来到野狐岭,扬言奉太上皇命,特来索取礼物,宣府守将都指挥江福设伏把喜宁擒获,解送京师。喜宁是也先所亲信的得力谋士、重要间谍,如何处置喜宁,明景帝犹豫不决,于谦奏称:喜宁“本朝廷之腹心,而反为胡虏之腹心,本胡虏之仇敌,而反为朝廷之仇敌,若不明正典刑,是使夷虏有轻视之心,祸乱无可弥之日。 ”遂宣布喜宁罪状,十七日斩首。

     上半年瓦剌多次侵犯均被击退。七月,也先看到明朝边防日渐强固,愈发难以兵戎取胜,同时在瓦刺内部,也先和脱脱不花、阿刺知院的矛盾也日渐尖锐,而他手中的“上皇”不仅不再是可居的奇货,实际上已变成累赘。所以,他决意罢兵,送回朱祁镇。随即派使者五人到北京,与明朝讲和。朱祁钰心存不愿让祁镇回来,下令礼部聚群臣商议,诸大臣多奏请速派使臣去迎接祁镇回国,议论不能决定。祁钰特召见大臣们说:“我非贪此位,而卿等强树焉。今复作纷,纭何!”群臣惶恐,不知所对。于谦从容说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景帝才平和下来,说:“从汝,从汝。”这年八月十五,明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奉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

     于谦保家卫国如此大功,却从来“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皇帝在西华门附近赐他一所大宅第,他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坚辞不受。保卫北京的胜利,石亨功劳次于于谦而得了世侯,有些内愧,因此上书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皇帝诏于冕到京的诏书已下,而于冕辞谢不来。于谦说:“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石)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坚决表示:“决不敢以子滥功。”

     却说于谦刚正不阿,况且功高,竟招致一众官僚忌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景帝朱祁钰病重,不能临朝。拥戴英宗的徐有贞、石亨等人看到时机已到,便在正月十六日深夜,派军士潜入南宫,将英宗扶上轿子,送上皇宫大殿,宣告复位。于谦、王文等大臣当即被逮捕,被诬陷犯谋逆罪,但是没有证据,石亨扬言:“虽无显迹,其意则有。”廷审时,徐有贞当众喝令法司把于谦等痛加拷掠。王文不堪冤愤,激辩不止。于谦笑道:“辩,生耶?无用。彼不论事有无,直死我耳!”六天后即被开刀问斩。临刑时,英宗有些犹豫,说:“于谦实有功。”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复位则事出无名。”遂下毒手。都督范广,勇而知义,为于谦所信任,却被石亨嫉恨,并斩范广。抄家时,发现于谦“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而已”。

   于谦时时以历史上的忠臣义士自励,不屈服于权贵,有诗《岳忠武王祠》、《北风吹》:


岳忠武王祠
于谦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北风吹
于谦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
风吹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于谦的小诗也写得清新自然,有《除夜宿太原寒甚》、《黄河舟中》、《上太行》等:


除夜宿太原寒甚
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黄河舟中
于谦

顺风吹浪片帆轻,顷刻奔驰十数程。
舵屋炊烟犹未熟,船头已见汴梁城。



上太行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于谦遇害时,“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公被刑之日,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后来北京还出现了怀念于谦的童谣:“京都老米贵,那里得饭广(指范广)。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指于谦)。”天顺三年(1459年),于谦婿朱骥把于谦的灵柩运回故乡,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和岳飞墓遥相对应,为如画的湖山,又添了几分悲壮豪迈的英雄气魄。袁枚诗云:“江山代有伟人扶,神入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得重西湖。”忠魂义骨,为西湖增色。

   英宗死后,于谦的冤狱得到平反,追谥为忠肃,恢复生前原有官爵,并将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年间,于谦的事迹被编写成《于少保萃忠全传》,他又成为小说中的忠臣典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10:11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