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615|回复: 17

《為政忠告》(三事忠告)(元)張養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4 1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為政忠告(三事忠告)  (元)張養浩 著

  ●目錄

  元代史料叢刊編輯緣起 黃時鑑
  點校說明
  為政忠告(三事忠告) 張養浩
   牧民忠告
    序
    卷上
     拜命第一凡六條
      省己
      克性之偏
      戒貪
      民職不宜泛授
      心誠愛民智無不及
      法律為師
     上任第二凡六條
      事不預知難以應卒
      受謁
      治官如治家
      瘴說
      禁家人侵漁
      告廟
     聽訟第三凡十條
      察情
      弭訟
      勿聽讒
      親族之訟宜緩
      別強弱
      待問者勿停留
      會問
      妖言
      民病如己病
      移聽
     御下第四凡五條
      御吏
      約束
      待徒隸
      省事
      威嚴
     宣化第五凡十條
      先勞
      申舊制
      明綱常
      勉學
      勸農
      服遠
      恤鰥寡
      戢強
      示勸
      毀淫祠
    卷下
     慎獄第六凡十條
      存恕
      獄詰其初
      詳讞
      視屍
      囚糧
      巡警
      按視
      哀矜
      非縱囚
      自責
     救荒第七凡九條
      捕蝗
      多方救賑
      預備
      均賦
      祈禱
      不可奴妾流民
      救焚
      尚德
      上災異
     事長第八凡六條
      各守涯分
      寧人負我
      處患難
      分謗
      以禮下人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受代第九凡六條
      郊迎新代
      克終
      不競
      不可自鬻
      告以舊政
      完歸
     閑居第十凡六條
      輕去就
      致政
      進退皆有為
      以義處命
      求進於己
      風節
   風憲忠告
    序
    自律第一
    示教第二
    詢訪第三
    按行第四
    審錄第五
    薦舉第六
    糾彈第七
    奏對第八
    臨難第九
    全節第十
   廟堂忠告
    修身第一
    用賢第二
    重民第三
    遠慮第四
    調爕第五
    任怨第六
    分謗第七
    應變第八
    獻納第九
    退休第十

  ●元代史料叢刊編輯緣起 黃時鑑

  黃時鑑
  做元史研究的同行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把元代一些分散而又重要的史料匯集起來,加以整理出版,那一定能使大家感到許多方便。見存這些史料的書籍,目前在書店裏幾乎是買不到的,在一般的大學或研究單位的圖書館(室)裏也難以指望找全,更不能設想人各置於案頭。對於重要的史料,查閱如此不便,自然會影響研究的進展。從一九八0年元史研究會成立大會起,韓儒林先生、翁獨健先生提揭,同行們議論,都覺得這件事應當做了,這是一項元史研究的基本建設。
  一九八四年春天,浙江古籍出版社向我徵求古籍整理出版的意見,我把上面的情况談了談,立即得到了他們的熱忱支持。這樣,我與一些同行們再三醞釀,便有了一個《三代史料叢刊》的編輯設想,擬將一些史料分輯整理出版。每一輯大體上構成一個整體,側重於史料的某個方面,編印若干冊,要求收入的史料有較高的研究仗用價值。每輯各冊出齊後,再編一本這輯的綜合索引,以便讀者檢閱。
  總的設想有了,但是各輯的編輯計劃還需要逐步落實。在多方磋商後,第一輯「政書類」分編八冊,書目已經擬定(見本書封底)。我以為這一輯,不僅對於元史的研究,而且對於中國政治史、法制史、職官史等專史的研究,會是有所裨益的。第二輯準備匯元代碑傳文字,編輯體例正在商議中。
  我想這是一件好事,它是會得到史學界特別是元史學界的廣泛支持的。為了使這套叢刊編得更好一些,誠懇地希望專家和讀者們多提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四日寫於杭州

  ●點校說明

  本書收徐元瑞《吏學指南》、胡祇遹《雜著》、張養浩《為政忠告》、王結《善俗要義》四種元人撰著。這四種撰著性質不盡相同,但都可歸入政書一類,是研究元代社會、政治、經濟的重要資料。
  徐元瑞,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生平事迹不詳。《吏學指南》撰成於大德五年(一三0一),全稱《習吏幼學指南》,是一部吏學的啟蒙讀物。元朝重吏,由吏入官是當時的重要仕途。作者有鑑於此,為使「習吏」的人掌握「律書要旨」,編成此書。編撰的方法是「摘當今吏用之字及古法之名」,一一予以詮釋,使讀者一目了然。這些「字」「名」的含義,在相隔六百餘年後的今天,有相當一部份已不甚了了,有的甚至大的辭書也未予確解。所以這部書對於研究元代的法律以及社會、政治、經濟、風俗各個方面,都具有特殊的參考價值。此書元刊本一九二九年尚存,傅增湘《藏園羣書經眼錄》卷七記:「吏學指南八卷,題吳郡徐元瑞君祥纂,元刊本,十一行十九字,注雙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闌。……己巳九月見于上海陳乃乾處,索百廿元,已收。」可惜我們未能找見。存世還有明刊《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本和日本、朝鮮的刻本。一九五一年日本東京東洋史研究會以明刊本為底本,用日本、朝鮮的刻本校補,出了油印本。一九六九年臺北文海出版社據日本油印本改版排印,雖稱曾以《居家必用》本覆校,錯字仍然不少,標點錯誤尤多。現在此印本基礎上用日本寛文十三年(一六七三年,清康熙十二年)刊《居家必用》本作了校勘,並據《周易》、《尚書》、《左傳》等典籍校正了部分引文,重新標點排印。
  胡祇遹(一二二七──一二九五),字紹聞,號紫山,河南武安人。世祖中統初為員外郎。至元間因忤阿合馬,出為太原路治中。歷任河東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荊湖北道宣慰副使、濟寧路總管、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因病致仕。他被譽為元初「經濟之良材,時務之俊傑。」(王惲語,見《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九一)揚歷中外,頗具政績。著有《紫山大全集》六十七卷,為其子所編,已佚。今傳二十六卷本,為《四庫全書》輯《永樂大典》所載詩文重編,其第二十至二十三卷題為《雜著》,大約寫於至元十九年以後任職山東期間。第二十卷泛論心、教、莊老、釋道之類,不及元朝政事,今略而不收。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論及元代一系列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從實情發論,獨具見地,既是重要的政論,又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今據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標點排印第二十一至二十三三卷,仍用《雜著》原題。凡四庫館臣改寫的人名、官名,一仍其舊,但在諸詞初見時出校注明。
  張養浩(一二七0──一三二九),山東濟南人,字希孟。成宗時任堂邑縣令,武宗時為監察御史,仁宗時陞禮部尚書,英宗時參議中書省事。文宗天曆二年(一三二九),特拜陝西行臺中丞,出賑飢民,卒於任。《為政忠告》又名《三事忠告》,係《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和《廟堂忠告》三書的合稱。三書分別撰於著者任縣尹、御史、參議中書省事時,「皆即其所行著之簡策」(貢師泰序),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思想、上下政務以及社會風氣都有參考價值,對於後世的封建統治觀念也有一定影響。現用《四部叢刊》影印明洪武刊本,其闕文則據《貸園叢書》本補足,並用方括號標明。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結(一二七五──一三三六),字儀伯,中山府(治今河北定縣)人。早年為愛育黎拔力八達(仁宗)典牧太監。皇慶、延祐間,先後任順德、揚州、東昌諸路總管。後歷任行省參知政事、中書參知政事、翰林學士、中書左丞。順帝至元元年(一三三五)致仕。有《文忠集》六卷,《善俗要義》即該集第六卷。「結立言行志,皆法古人。」(《元史》本傳)此文寫於王結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曾下達到該路諸縣各社施行,「蓋將使之勤農桑、正人倫、厚風俗、遠刑罰也」。凡三十三條,比較具體地反映了作者遵循中國封建政治倫理觀念以治理地方的政策措施,從中可看出元代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若干問題。今用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諸書整理標點時,凡見異體、俗體字,一般逕行改正。個別顯脫之字,據文義或原行文體例逕補,並加方括號標明。個別顯衍之字,據文義逕刪,並以圓括號標明。
  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楊訥
  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八日

  ◇為政忠告(三事忠告) 張養浩◇

  牧民忠告
  風憲忠告
  廟堂忠告

  ●牧民忠告

  序
  卷上
  卷下

  ○序

  《牧民忠告》者,濱國張文忠所著書也。公以道德政事名於天下。其為學,則卓乎有所見,而不雜於權術。其操行,則確乎有所守,而不奪於勢利。凡見諸論議文字之間,施諸動靜云為之際,蓋無一不本於仁義孝弟之心也。故自為縣令,為御史,為參議中書,為中丞西臺,皆即其所行著之簡策,有曰《風憲忠告》,曰《廟堂忠告》,而《牧民忠告》則為令時著也。間嘗盡得而讀之,廢書而歎曰:「是何忠厚之至哉!」因記弱冠時先子文靖府君語師泰曰:「我昔在朝,當皇慶、延祐間,人物最盛一時。相知固不少,然求其志同道同者,莫清河元復初、濟南張希孟若也。二人嘗聯鑣過我,慷慨論議,日晏不忍舍去,且相顧曰:『世豈復有相得如吾三人?孰先死,則後死者當銘諸,使子孫世世無相忘也。』」後三十年,師泰承乏閩海憲使,而公之子惟遠亦僉司事,間語其故,則相對悽愴不已。遂請此書,刻諸學宮,以規夫牧民者。嗚呼!數年以來,州郡多故,黎民瘡痍,每思一賢守令以安靖吾民而不可得,乃知《忠告》之有補於世教也深矣。使天下之為守令者家藏一書,遵而行之,雖單父武城之化不外是矣,奚漢循吏之足論哉!
  至正十五年秋九月,後學宣城貢師泰序。

  ○牧民忠告卷上

  拜命第一凡六條
  上任第二凡六條
  聽訟第三凡十條
  御下第四凡五條
  宣化第五凡十條

  △拜命第一 【 凡六條】

  省己
  克性之偏
  戒貪
  民職不宜泛授
  心誠愛民智無不及
  法律為師

  ·省己

  命下之日,則拊心自省:有何勳閥行能,膺茲異數?苟要其廪祿,假其威權,惟濟己私,靡思報國,天監伊邇,將不汝容。夫受人直而怠其工,儋人爵而曠其事,己則逸矣,如公道何?如百姓何?

  ·克性之偏

  夫及物之心,人孰不有,第材質強劣,有所不同。苟即其所短而痛自克治,則官無難為,事無不集者矣。弛緩克之以敏,浮薄克之以莊,率略克之以詳,煩苛克之以大體。苟不度所任,一循己之偏而處之,鮮有不敗者矣。古人佩弦佩韋,亦皆此意。今人往往讀書無益,蒞官不才者,皆由狃於習而不知痛自克治故也。

  ·戒貪

  普天率土,生人無窮也,然受國寵靈而為民司牧者,能幾何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自不愛也,寧不為世所誚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幾,厥心溪壑,適以自賊。一或罪及,上孤國恩,中貽親辱,下使鄉鄰朋友蒙詬包羞,雖任累千金,不足以償一夕縲紲之苦。與其戚於已敗,曷若嚴於未然。嗟爾有官,所宜深戒。

  ·民職不宜泛授

  今選官者大率重內而輕外,殊不知漢宣帝所以富民,唐太宗所以家給人足,皆由重牧民之長故也。嗚呼!牧民之長,其重若此,乃泛焉而選,懵焉而授,奚為不是慮也哉!

  ·心誠愛民智無不及

  赤子之生,無有知識,然母之者常先意得其所欲焉。其理無他,誠然而已矣。誠生愛,愛生智。惟其誠,故愛無不周;惟其愛,故智無不及。吏之於民,與是奚異哉?誠有子民之心,則不患其才智之不及矣。

  ·法律為師

  吏人蓋以法律為師也。魏相所以望隆當世者,漢家典故無所不悉也。凡學仕者,經史之餘,若國朝以來典章文物,亦須備考詳觀,一旦入官,庶不為俗吏所迂也。

  △上任第二 【 凡六條】

  事不預知難以應卒
  受謁
  治官如治家
  瘴說
  禁家人侵漁
  告廟

  ·事不預知難以應卒

  比入其境,民瘼輕重,吏弊深淺,前官良否,強宗有無,控訴之人多與寡,皆須盡心詢訪也。至則遠居數舍,召掌之者,語其詳,疏其概,先得其情,下車之日,參考以斷。若素無所備,卒然至部,聽訟之際,百姓聚觀,一語乖張,則必貽笑闔境。况民心易動,尤在厥初,初焉無以厭服其心,後雖有為,亦將奚信。不然,受其訟而翼日理之亦可。殆不宜輕率應答,使士民失望也。

  ·受謁

  諸執事參謁,不可默然無一言。第曰:「誤蒙國恩,託茲重寄,芒背汗顏,期與諸君滌慮洗心,以宣大化也。汝或余違,國有常憲,非所敢私,諸君其慎之。」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嘗有是訓矣。蓋一家之事,無緩急巨細,皆所當知;有所不知,則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長,百責所叢,若庠序,若傳置,若倉廥,若囹圄,若溝洫,若橋障,凡所司者甚眾也。相時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舊所無有者經營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預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皆墮矣。前輩謂:「公家之務,一毫不盡其心,即為苟祿,獲罪於天。」

  ·瘴說

  昔人有欲之官而惡其地之瘴者。或釋之曰:「瘴之為害,不特地也,仕亦有瘴也。急催暴歛,剝下奉上,此租賦之瘴;深文以逞,良惡不白,此刑獄之瘴;侵牟民利,以實私儲,此貨財之瘴;攻金攻木,崇飾車服,此工役之瘴;盛揀姬妾,以娛聲色,此帷薄之瘴也。有一於此,無間遠邇,民怨神怒,無疾者必有疾,而有疾者必死也。」昔元城劉先生處瘴海而神觀愈強,是知地之瘴者未必能死人,而能死人者常在乎仕瘴也。慮彼而不慮此,不亦左乎?故余具載其言,以為授官憚遠避難者之戒。

  ·禁家人侵漁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給,其勢必當取於人,或營利以侵民,或因訟而納賄,或名假貸,或託姻屬,宴饋徵逐,通室無禁,以致動相掣肘,威無所施。己雖日昌,民則日瘁,己雖日懽,民則日怨。由是而坐敗辱者,蓋駢首驪踵也。嗚呼!使為妻妾而為之,則妻妾不能我救也;使為子孫而為之,則子孫不能我救也;使為朋友而為之,則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孫、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職,而自為之為愈也哉!蓋自為雖闔門恒淡泊,而安榮及子孫;為人雖讙然如可樂,而禍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間,非真知深悟者,未易與言。有官君子,其審擇焉。

  ·告廟

  故事:牧民官既上,必告境內所當祀之神,宜以不賄自為誓,庶堅其遷善之心焉。爾後雖欲轉移,亦必有所畏而不敢。

  △聽訟第三 【 凡十條】

  察情
  弭訟
  勿聽讒
  親族之訟宜緩
  別強弱
  待問者勿停留
  會問
  妖言
  民病如己病
  移聽

  ·察情

  人不能獨處,必資眾以遂其生。眾以相資,此訟之所從起也。故聖人作《易》,以「訟」繼「師」,其示警固深矣。夫善聽訟者,必先察其情;欲察其情,必先審其辭。其情直,其辭直;其情曲,其辭曲。政使強直其辭,而其情則必自相矛盾,從而詰之,誠偽見矣。《周禮》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固不外乎此。然聖人謂:「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蓋聽訟者折衷於已然,苟公其心,人皆可能也;無訟者救過於未然,非以德化民,何由及此?嗚呼!凡牧民者,其勿恃能聽訟為德也。

  ·弭訟

  起訟有原書,訟牒者是也。蓋蚩蚩之氓闇於刑憲,書訟者誠能開之以枉直,而曉之以利害,鮮有不愧服,兩釋而退者。惟其心利於所獲,含糊其是非,陽解而陰嗾,左縱而右擒,舞智弄民,不厭不已,所以厥今吏按情偽混殽,莫之能信者,蓋職乎此也。大抵一方之訟,宜擇一二老成鍊事者使書之,月比而季考,酌其功過而加賞罰焉。若夫毆詈假質,凡不切之訟,聽其從宜諭遣之;諭之而不伏,乃達于官;終無悛心,律以三尺。如此則訟源可清,而民間澆薄之俗庶幾乎復歸於厚矣。

  ·勿聽讒

  健訟者理或不勝,則往往誣其敵嘗謗官長也。聽之者當平心易氣,置謗言於事外,惟覈其實而遣之,庶不墮奸民計中矣。

  ·親族之訟宜緩

  親族相訟,宜徐而不宜亟,宜寛而不宜猛。徐則或悟其非,猛則益滋其惡。第下其里中開諭之,斯得體矣。

  ·別強弱

  世俗之情,強者欺弱,富者吞貧,眾者暴寡,在官者多凌無勢之人。聽訟之際,不可不察。

  ·待問者勿停留

  昔嘗使外,所過州縣,待問者雲集乎門,每病焉。乃命一能吏簿其所告,而日省之,而日遣之。不浹旬,則訟庭闃然矣。

  ·會問

  訟有相約而問者,不可乘一時之忿擅加搒掠也。若釋道,若兵卒,諸不隸所部者是已。

  ·妖言

  民有妖言惑眾者,則當假以別罪而罪之。如有妄書,取而火之,則厥跡滅矣。勿使蔓為大獄,延禍無辜。

  ·民病如己病

  民之有訟,如己有訟;民之流亡,如己流亡;民在縲紲,如己在縲紲;民陷水火,如己陷水火。凡民疾苦,皆如己疾苦也,雖欲因仍,可得乎?

  ·移聽

  近年司憲受詞訟,往往檄州郡官代聽之。代聽者不可承望風旨,邀寵一時,使人茹枉受刑,而靡恤陰理。

  △御下第四 【 凡五條】

  御吏
  約束
  待徒隸
  省事
  威嚴

  ·御吏

  吏佐官治事,其人不可缺,而其勢最親。惟其親故,久而必至無所畏;惟其不可缺故,久而必至為姦。此當今之通病也。欲其有所畏,則莫若自嚴;欲其不為姦,則莫若詳視其案也。所謂自嚴者,非厲聲色也,絕其饋遺而已矣。所謂詳視其案者,非吹毛求疵也,理其綱領而已矣。蓋天下之事無有巨細,皆資案牘以行焉,少不經心,則姦偽隨出。大抵使不忍欺為上,不能欺次之,不敢欺又次之。夫以善感人者,非聖人不能,故前輩謂:「不忍欺在德,不能欺在明,不敢欺在威。」於斯三者,度己所能而處之,庶不為彼所侮矣。

  ·約束

  諸吏曹勿使縱游民間,納交富室,以泄官事,以來訟端,以啟倖門也。暇則召集講經讀律,多方羈縻之,則自然不橫矣。

  ·待徒隸

  皂卒徒隸,非公故勿與語,非公遣勿使與民相往來。若輩小人,威以蒞之,猶恐為患,一或解嚴,必百無忌憚矣。

  ·省事

  為治之道,其要莫如省心。心省則事省,事省則民安,民安則吏無所資。一或紛然,上下胥罹其擾也。然事亦有必不能省者,則又在夫措畫隄防之術何如耳。古人謂:「多筭勝少筭,少筭勝無筭。」不特用兵為然,一役之修,一宴之設,一獄之興,誠能思慮周詳,繁略畢舉,則民之受賜不淺矣。某嘗為縣,胥吏輩春則追農以報農桑,夏則檄尉以練卒伍,秋則會社以檢義糧,冬則賦芻以飼尚馬,其他若逃兵、亡戶、逸盜及積年逋稅之民,動集百餘,不賄不釋。某見其然,常揮牘不為署。暇則將一二謹厚吏,親詣其地而按之,可擬者擬,可行者行。由是一切惟以信版集事,吏人失志,百姓獲安。至今旁郡以為例。

  ·威嚴

  小而為一邑,大而為天下,賞罰明,則不煩聲色而威令自行。人徒知治民之難,而不知治吏為尤難。蓋吏與官比,詭詐易生。民遠於官,不能知理法,誤然而犯,宜若可矜。吏則日處法律中,非不知也,小過不懲,必為大患,無所忌憚矣。嘗聞:治民如治目,撥觸之則益昏;治吏如治齒牙,剔漱之則益利。《傳》曰:「威克厥愛允濟,愛克厥威允罔。」功法此而行,斷不至於難治矣。

  △宣化第五 【 凡十條】

  先勞
  申舊制
  明綱常
  勉學
  勸農
  服遠
  恤鰥寡
  戢強
  示勸
  毀淫祠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勞

  古之為政者,身任其勞,而貽百姓以安。今之為政者,身享其安,而貽百姓以勞。己勞則民逸,己逸則民勞,此必然之理也。憚一己之勞,而使闔境之民不靖,仁人君子其忍爾乎?昔子路問政,而聖人告以「先之勞之,無倦」。嗚呼!此真萬世為政之格言也歟!

  ·申舊制

  朝廷德澤,牧民者多屯而不能宣布。我朝自世祖皇帝迨今數十百年,列聖相承,何善不施,何弊不治?凡所以保國順民者,討論靡遣,所謂文武之道,布在方冊。但有司寖廢而不為申明,遂為墜典。苟能揭而行之,則不待他求而治道備矣。

  ·明綱常

  欲先教化,去其斁教悖化者,則善類興矣。近年子叛其父,妻離其夫,婦姑勃蹊,昆弟侮鬩,奴不受主命,冠屨倒置者,比比皆然。凡若此者,不必其來告,當風鄉長恒糾,其尤甚者,諭眾而嚴決之,則自■〈忄雙〉然改行矣。

  ·勉學

  學校乃風化之本,俗吏多忽焉不以為務,是不知天秩民彝,一切治道,胥此焉出。暇則率僚寀以觀講習,或生徒有未濟,廪餼有未充,祭物有未完,教養有未至,激勸有未周,皆敦篤以成之。久則弦誦之聲作,而禮義之俗可興矣。

  ·勸農

  農之勤惰,一歲之苦樂係焉,其所當為,有不待勸焉者。時因行治,視其輟工廢業者切責之,遠近聞之,必知自勵也。常見世之勸農者,先期以告,鳩酒食,候郊原,將迎奔走,絡繹無寧,蓋數日騷然也。至則胥吏、童卒雜然而生威,賂遺徵取,下及雞豚。名為勸之,其實擾之;名為優之,其實勞之。嗟夫!勸農之道無他也,勿奪其時而已矣。繁文末節,當為略之。

  ·服遠

  或問:「遠方獠民,巢居溪洞,猛不能讋,寛不能懷,喜則人,怒則獸,欲宣朝廷德澤,若之何而可?」余曰:「物之凶狠,無虎狼若也,然使之左右前後,惟吾之聽者,得其制之之術也。夫克剛莫若柔,治繁莫如簡。且彼之所以反側不恒者,亦必有由矣。或貪其財,或蹙其境,或俘其子女,或蔑其官屬,以致蟻結蜂屯,肆其酷毒。苟安之而不擾,外之而無所事,雖欲忿然,無自而發。政使或爾,但嚴守己界,恬不與校,久而彼自馴伏矣。况彼兵一動,守土者非有上命,坐視而不敢前,比許追襲,則已雉兔逃而禽鳥散矣。由是而論,安靜不競者為上,恬無所求者次之,邀功生事,妄開邊釁,斯為下矣。」官於遠方者,尚監于茲。

  ·恤鰥寡

  鰥寡孤獨,王政所先,聖人所深憫。其聚居之所,暇則親蒞之,或遣人省視。若衣糧,若藥餌,吏不時給者,糾治之。

  ·戢強

  或謂:「民有豪強,則不能致治。」是殆為貪邪之吏而發也。夫豪強之所以敢橫者,由牧民者有以縱之也。何也?與之交私故也。苟絕其私,可不動聲色而使其膽落。《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又曰:「不怒而民威於鈇鉞。」信哉!

  ·示勸

  諸民有旌表及學行異眾者,時加存慰,為勸必多。

  ·毀淫祠

  毀淫祠,非燭理明而信道篤者不能,非行己端而處心正者不敢。

  ○牧民忠告卷下

  慎獄第六凡十條
  救荒第七凡九條
  事長第八凡六條
  受代第九凡六條
  閑居第十凡六條

  △慎獄第六 【 凡十條】

  存恕
  獄詰其初
  詳讞
  視屍
  囚糧
  巡警
  按視
  哀矜
  非縱囚
  自責

  ·存恕

  人之良,孰願為盜也,由長民者失於教養,凍餧之極,遂至於此,要非其得已也。嘗潜體其然,使父飢母寒,妻子慍見,徵負旁午,疹疫交攻,萬死一生,朝不逮暮,於斯時也,見利而不回者,能幾何人?其或因而攘竊,不原其情,輒置諸理,嬰笞關木,彼固無辭,然百需叢身,孰明其不獲已哉!古人謂:「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嗚呼!人能以是論囚,雖欲慘酷,亦必有所不忍矣。

  ·獄詰其初

  獄問初情,入之常言也。蓋獄之初發,犯者不暇藻飾,問者不暇鍛鍊,其情必真而易見,威以臨之,虛心以詰之,十得七八矣。少萌姑息,則其勞將有百倍厥初者,故片言折獄,聖人惟與乎子路,其難可知矣。

  ·詳讞

  在獄之囚,吏案雖成,猶當詳讞也。若酷吏鍛鍊而成者,雖讞之,囚不敢異辭焉。須盡辟吏卒,和顏易氣,開誠心以感之,或令忠厚獄卒款曲以其情問之。如得其寃,立為辨白,不可徒拘閡吏文也。噫!姦吏無文,何所不至哉!

  ·視屍

  故事:承檢屍之牒,則劃時而行,重人命也。其或行焉而後時,時焉而親蒞,親焉而不精詳,罪皆不輕也。其檢之之式又當遍者,筮仕者不可以不知。

  ·囚糧

  天地之德曰好生,聖元體之,以有天下。諸在縲紲無家者,皆給之糧,惟縣獄不給也。意者縣奭待報之官府,故令略詰其然,而上之州。比見為州者,往往為吏之所欺,吹求不受,以致瘐死於縣獄。夫罪不至死,而以己私繆殺之,不仁甚矣。為州若府者,尚深戒之。

  ·巡警

  詰盜非難,而警盜為難。警盜非難,而使民不為盜尤難,蓋天下之事,先其幾為之則有餘,後其幾為之則艱苦而無益。夫盜之發也,恒出不虞,知者防於未然。其防之之術,則在廣耳目,嚴巡遲,戒飲博,幾游聚,或旬或月,即命尉行境以恐懼之,夫盜猶鼠也,尉猶捕鼠之狸也,勤於出,鼠必伏而不動;狸怠出,則鼠必興矣。彼為尉者,與其勞於已然,孰若警於未發之為愈?若夫使民不為盜,則又在於勤本以致富。勤斯富,富斯禮義生。禮義生,雖驅之使竊,亦必不肯為之矣。故管子謂:「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諒哉!

  ·按視

  獄庭時當一至也,不惟有以安眾囚之必,亦使司獄卒吏輩知所警畏,而無飲博喧嘩、逸而反獄者,是亦先事防之之微意也。倉庫同。

  ·哀矜

  亡友段伯英嘗尹鉅野,民有犯法受刑者,每為泣下。或以為過,余聞之,私自語曰:「人必有是心,然後可以語王政。且獨不聞古人亦有禁人於獄而不家寢者乎?要皆良心之所發,非過也。」

  ·非縱囚

  古人縱囚省親,如期還獄者甚多,要不可以為法也。夫法者,天子之所有,而民或犯之,是犯天子之法也。而彼乃與期而縱之,是不幾於弄天子之法,以掠美市恩於下者乎?然出於朝廷則可,出於一己之私則不可。

  ·自責

  教民不至,則犯禁者多;養民無術,則病飢者眾。為守與牧,而使其至此,獨歸咎於民,難矣哉!

  △救荒第七 【 凡九條】

  捕蝗
  多方救賑
  預備
  均賦
  祈禱
  不可奴妾流民
  救焚
  尚德
  上災異

  ·捕蝗

  故事:蝗生境內,必馳聞於上,少淹頃刻,所坐不輕。然長民者亦須相其小大多寡,為害輕重。若遽然以聞,蒞其上者羣集族赴,供張徵索,一境騷然,其害反甚於蝗者。其或勢微種稚,則當亟率眾力以圖之,不必因細虞以來大難於民也。故凡居官,必先敢於負荷 ,而後可以有為。

  ·多方救賑

  天所畀人富與貴者,非欲其自裕,蓋將使推所有以濟人之不及也。飢者食之,寒者衣之,斯不負天畀之富矣。直者舉之,枉者錯之,斯不負天畀之貴矣。然富貴而能若是者,其惠在人,而善則在己,名為惠人,實自惠也。故古之有民社者,或不幸而值凶荒夭扎之變,視其輕重,必有術以處之。或私帑之分,或公廪之發,或託之工役,或假以山澤,或己負蠲征募糴勸糶,或聽民收其遺稚,或命醫療其疹疾;凡可以拯其生者,靡微不至。蓋古人視民如子,天下未有子在難而父母坐視不救之理也。嗚呼!凡牧民者,其以古之人為法,庶無彼我之間哉!

  ·預備

  災異之生,常出於人之所不意。誠素有其備,雖甚災,不足為憂也。今州郡多無委積;雖有之,而在上者封錮甚嚴,不測有虞,茫無所措手。此厥今牧民者之通患也。然今所謂祇應之錢者,山州僻縣未嘗有之,而使客往還率無枵腹而過者,意必有以規畫也。至於備荒之儲獨未有及焉者,豈以治平之時何遽有此,所以因仍歲月,幸滿而去,不復為民遠慮耶?嘗聞近代為縣者,教民種蔓菁,搗其根以為餅,大者三四斤,乾而儲之,後值凶年,蒸以食飢民,味甘且美,賴以全活者甚眾。夫古人慮民之遠也如此,其肯苟且幸代,而不為民預備哉!

  ·均賦

  故事:民之稅賦,三年則第其貧富而均平之。或好名未及而先為,或避謗踰期而不為,皆非也。如期行之,民受賜不淺矣。

  ·祈禱

  凡有祈禱,不必勞眾,齋居三日,以思己愆:民有寃歟?己有贓歟?政事有未善歟?報國之心有未誠歟?無則如儀行事,有則必俟追改而後禱焉。夫動天地,感鬼神,非至誠不可;纖毫之慝未除,則彼此邈然矣。

  ·不可奴妾流民

  嘗見一顯官,於凶年市所部民子女殆數十餘人,美且壯者皆奴妾之,餘將賂時要以希恩寵也。僕聞而顰蹙曰:「使其困憊,吾治已得罪矣;又不能救,而反奴妾之,不大獲罪於法耶?」故感而書之,以戒後來者。

  ·救焚

  民或失火,則伐鼓集眾,親蒞以救之。惻隱之心,人所共有,誠能鼓舞以作其氣,雖仇人亦將焦頭爛額而相趨患難矣。

  ·尚德

  反風滅火,虎渡河,蝗不入境,全境之水回流,此在長民者之德何如爾,殆不可皆謂之偶然也。

  ·上災異

  災異之事,則不可不聞。祥瑞雖不上,可也。

  △事長第八 【 凡六條】

  各守涯分
  寧人負我
  處患難
  分謗
  以禮下人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4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守涯分

  尊卑之分定,則家無逆子,國無叛臣。夫國之所以亡,家之所以敗,皆由卑不有尊,而尊不能制卑之所致也。考諸歷代,厥監甚明。今夫上而朝廷,下而郡邑,其設官也有長焉,有貳焉,有幕屬焉,有胥吏焉,各安其分而事其事,天下安有不治者哉?惟其小智自私,乖同夤之義,無協恭之誠,衷既不和,則所見必有不同者。或長官不知待佐貳之禮也,或佐貳闇於事長官之道也,少見辭色,則彼此胥失矣。若夫事例應爾,而所見或不同,居下者當誠其意,婉其辭,卑其容體,以開其上;若由未允,則俟其退而語之家,人非木石,無不回之理。其或居下者有所不可,為長者亦當如是曉之也。稍有所挾,雖面強從,退而必有不堪者,日引月深,終於洩露。人見其乖忤也,讒譖之言乘之而入,久則訟必興而政事隳矣。為一時之忿,使同僚之心離,闔境之民不得治,則其人之褊淺可知矣。古人有言:「必有忍,乃其有濟。」又曰:「欲成大事,必須少忍。」又曰:「忍為眾妙之門。」旨哉!

  ·寧人負我

  寧人負我,無我負人,此待己之道也。天下之善,不必己出,此待人之道也。能行斯二者,於道其庶幾乎?

  ·處患難

  凡在官者,當知榮與辱相倚伏,得與失相勝負,成與敗相循環。古今未有榮而無辱,得而無失,成而無敗之理也。雖天地之運,陰陽之化,物理人事,莫不皆然。處之不以道,則纖毫之寵必搖,而一唾之辱必剉矣。故君子於外物重輕皆所不恤,顧其在我者何如爾。使其有可辱,雖不加譴,而君子恒以為不足。使其無可辱,雖置之死地,而君子恒以為有餘。歷觀自昔大聖大賢,不幸橫罹禍患,恬然不易其素者,灼乎此而已矣。苟惟能處榮而不能處辱,惟能安順境而逆境則不能一朝居,欲望其臨政有餘為難矣。嗚呼!善觀人者,其於此焉察之。

  ·分謗

  是非毀譽,自古為政所不能無者。是則歸人,非則歸己;聞譽則歸人,聞毀則歸己;無長無貳,處之皆當如是也。前輩云:「恩欲己出,怨將誰歸?」嗚呼!此真博大君子之言也。

  ·以禮下人

  夫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至必遠。昔某郡有新守,褊驁大不禮其下,常令掾屬羅拜於庭。下有一賢掾,初以疾在告,疾愈當庭參。是日偶大雨,守命張傘布茅於庭下,使掾拜焉。掾恬然不動容,興伏惟謹。識者知其他日必為宰相也,後果然。

  ·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同官有過,不至害政,宜為包容。大抵律己當嚴,待人當恕,必欲人人同己,天下必無是理也。

  △受代第九 【 凡六條】

  郊迎新代
  克終
  不競
  不可自鬻
  告以舊政
  完歸

  ·郊迎新代

  聞代者來,則避所居而郊迎之,不可以其代己也而疾之,而薄之,而不以舊政告之也。大抵天下之善在彼猶在此,勸人為善,即己之為善也。詎可惟許己為善,而不願他人為善哉?

  ·克終

  為政者不難於始,而難於克終也。初焉則銳,中焉則緩,末焉則廢者,人之情也。慎終如始,故君子稱焉。

  ·不競

  嘗見世之交代者多有所爭,要皆舊官不廣之所致。或據其居而不徙,或專其田而不分,或匿其公物不盡以相授,使新者懷不平而無所訴,甚非士君子善後之道也。夫利之與義,勢不並處,義親則利疏,利近則義遠。况為民師帥而專務於利,其聚怨納侮,視市井小人不若也。故君子之從政也,寧公而貧,不私而富;寧讓而損己,不競而損人。

  ·不可自鬻

  代之未至也,風民立石以頌德,結綺門以祖行,鳩錢帛以佐路費,建生祠以圖不朽之名,皆非士君子之事也。蓋為善不求人知者為上;知而不自有其善者次之;呶呶焉自媒自鬻惟崇虛譽者,風斯在下矣。

  ·告以舊政

  近代東原吴曼慶為某所憲長,既代,諄諄新上者曰:某事有少許未完,某獄已具而未決,某按有如是可疑,某人有許能可用。一部之政,毫分縷析,惟恐其不知;知之惟恐其不盡。嗚呼!今之仕者,方其在職,尚不肯用心,况已代去,而敢責其如是哉!

  ·完歸

  其在政也,民被德澤,訟清盜息,豪強消沮,同僚悅服,則去之之日,雖弊車羸馬,行橐蕭然,其樂有不翅萬金獲而千駟受者。前輩由外官而至執政者,論濟人之功,皆自以為不及為縣遠甚。嗚呼!有志及物者,其勿薄州縣而不屑為也。

  △閑居第十 【 凡六條】

  輕去就
  致政
  進退皆有為
  以義處命
  求進於己
  風節

  ·輕去就

  士之仕也,有其任斯有其責,有其責斯有其憂。任一縣之責者則憂一縣;任一州之責者則憂一州;任一路之責、天下之責者,則以一路與天下為憂也。蓋任重則責重,責重則憂深。古之人所以三揖而進,一揖而退者,有以也。雖堯、舜、禹、湯、文、武之為君,臯、夔、稷、契、伊、傅、周、召之為臣,固未嘗不憂其責而以位為樂也。若以位為樂者,苟其位者也。嗚呼!大聖大賢宜不難於其所任,猶且不自暇逸如此,吾才遠不逮聖賢,顧可樂其位而重其去也哉!

  ·致政

  古人以休官致政為釋重負而脫羈囚,切嘗思之,誠有是理。方其仕也,嚴出入而慎起居,一嚬一笑亦不敢以輕假人。蓋一身而為眾師表,少踰規矩,謗議四聞,譬之特行於高屋之上,自頂至踵,在下者無不見之也。一朝代至,完身而去,詎止如釋重負脫羈囚而已哉!嘗見仕而休居者往往不喜,或命子姪,或託朋友,市奸搆訟,靡政不及,小有所違,則曰去官同見任,使新上者法格令弛,拒納惟谷,甚而撓沮排觝,為狀百端。細民無知,亦從而靡。設使己政之初,人以是薦擾,當若何?推心體之,必自知其可惡矣。

  ·進退皆有為

  進則安居以行其志,退則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則是進亦有為,退亦有為也。近世士大夫惟狃於進退。則惛然無所猷為,甚而茹愧懷慙,蹙縮不敢一出戶。夫軒冕,古人以為儻來之物也,其有也何所加,其無也何所損。不思良貴在我,惟假於物以為重輕焉,則其人品之卑下,不待論而可知矣。

  ·以義處命

  世俗以窮達進退皆本夫命,謂命之窮者雖竭蹶求進而亦窮,命之達者雖遠逝深藏而亦不能退。此星翁、術士之常談,非君子所尚也。君子則以義處命,而不倚命以害義,可以進則進,可以退則退,吾不謂命也。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吾豈謂命哉?彼淪胥富貴利達之境而不能出者,則往往託命以自誣,宜乎接武禍機而卒不能悟,悲夫!

  ·求進於己

  士當求進於己,而不可求進於人也。所謂求進於己者,道業學術之精是已;所謂求進於人者,富貴利達之榮是已。蓋富貴利達在天,而不可求;道業學術在我,而不可不求也。况古之人不以富貴利達為心也,其所以從仕者,宜假此以行道也。道不行而富貴利達者。古人以為恥,而不以為榮。嗚呼!非誠有致君澤民之心者,其孰能與於此。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風節

  名節之於人,不金幣而富,不軒冕而貴。士無名節,猶女不貞,則何暴不從,何炎不附,雖有他美,亦不足贖也。故前輩謂爵祿易得,名節難保。爵祿或失,有時而再來;名節一虧,終身不復矣。嗚呼,士而居閑者,能以此言銘其心,庶不易所守而趨勢要哉!

  ●風憲忠告

  經進風憲忠告

  序
  自律第一
  示教第二
  詢訪第三
  按行第四
  審錄第五
  薦舉第六
  糾彈第七
  奏對第八
  臨難第九
  全節第十

  ○序

  曩聞崇安令鄒從吉甫能以忠信使民,民亦樂其治。予過崇安,會從吉,問所治何先。即出書一卷,曰:「某不敏,粗效一官者,此書之力也。」予閱其書,則相國張文忠公為縣令時所著,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惠下,擿姦決疑,■〈血阝〉隱治賦,凡可為郡縣楷式者,無不曲盡其宜,且簡而易行,約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及余客京師,嘗於臺臣之家見所謂《風憲忠告》者,言風紀要務凡十章,亦公為御史時所著也。今年余謁閩海,監憲莊公出《風憲忠告》,將鋟梓以廣其傳,俾余序之。余得重觀是書,則歎曰:「文忠真仁人也,仁者恥獨善於己,己為令長,得牧民之道,欲使天下牧民之吏人人盡其道;己為憲臣,能振紀綱,慎舉刺,言人所難言,欲使天下為憲臣者人人皆然。公其心於天下,而不私其身,雖令尹子文之忠,不及此也。《傳》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是書可謂仁人之言矣。」時文忠公之子引來僉閩憲,克濟世德云。
  至正乙未秋,林泉生序。

  ○自律第一

  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嚴也,然有官守者,則當嚴於士焉;有言責者,又當嚴於有官守者焉。蓋執法之臣將以糾姦繩惡以肅中外,以正紀綱,自律不嚴,何以服眾?夫所謂嚴如處子之居室,一行一住一語一嘿必語禮法,厥德乃全;跬步有違,則人人得而訾之。苟挾權怙勢,惟殖己私,或巧規子錢,或盜行鹽帖,或荒躭麯蘖,或私用親屬,或田獵不時,或宴遊無度,或潜托有司之事,或妄興不急之工,或曠官第而弗居,或縱家人而不撿,於斯數者而有一焉,皆足為風憲之累。近年南北富民多起宅以居勢要,因濟己私,既有官舍,則不必居於彼矣。夫朝廷以中臺為肅政,御史為監察,以憲司為廉訪者,政欲弭姦貪,戢侵擾,開誠布公,俾所屬知所法也,今而若是,牧民之吏將焉法哉?且他人有犯輕,則吾得而言之;又重,吾得聞於上而僇之;己之所犯,其孰得而發哉?恃人不敢發,日甚一日,將如臺察何?將如天理何?故余備載其然,俾為憲司者有則改之,無則益知所以自重。

  ○示教第二

  甚矣,人之不可無教也!生知如聖人,猶胥教誨,胥訓告,况不能聖人萬一者,可忽焉而不務哉?大抵常人之情,苟非其所憚,雖耳提面命,則亦不足發其良心。何則?非所素服素畏故也。今夫庶司之職,為眾所畏服者莫如風憲,誠因監蒞於彼,或始上之日會所屬而勗之曰:「彼之官重者廷授,次者省授,又次則吏部授,大小雖殊,無非國家臣子。為人臣子,姦污不法,人孰汝容?夫納賄營私,所得甚少,所喪甚多,與其事敗治汝,曷若先事而教之為愈哉?吾之此言,雖曰薄汝,實厚汝也;雖若毒汝,實恩汝也。」苟能如是諭之,吾知退而必有率德改行,易凶惡為善良者矣。且刑罰不足致治,教之而使不犯,為治之道莫尚焉。聖人謂「不教而殺謂之虐」;又聞治於未然者易,治於已然者難。近年劉伯宣為浙西憲使,疏真西山《守令四箴》播告所屬,且曰:「近年執憲者惟知威人以刑,而不知誨人以善。」嗚呼!劉公此言,可謂仁人君子深得風憲之體者矣。

  ○詢訪第三

  今為政者,往往以先入之言為主,非彼狃徇一偏,蓋由不通上下之情故也。故通其情莫如悉心詢訪,小而一縣一州,大而一郡一國,吏孰貪邪,官孰廉正,何事病眾,何政利民,豪橫有無,風俗厚薄,既得其凡,他日詳加綜覈,復驗以事,其孰得而隱哉?苟廉矣,即優之,禮貌之,薦舉之,則善者勸矣。苟貪矣,雖極品之貴,即蔑之,威拒之,糾劾之,則為惡者懲矣。推而至於待士遇吏,亦莫不然。大抵一道之任,猶一家之務焉。善為家者,其子弟族屬下逮奴隸,其情性良否,皆所當知;一或不及,則將甘為所弄而不悟,久必致是非顛倒,以佞為忠,以貪為廉,以無能為有能,政令不行,而紀綱替矣。前輩有云:「為宰相不難,一心正兩眼明足矣。」嗚呼!彼長風憲者,其責任之重亦豈下夫宰相哉!若之何不以前輩之言為法。

  ○按行第四

  將家云:「多筭勝少筭,少筭勝無筭。」不特用兵為然,雖蒞官臨政,亦莫不爾。夫廉司所蒞之處,一方官吏皆惕然不自安;其所不安者,由彼為惡日久,恐人有以發而訟之一旦故也。彼既內隱其惡,則必多方以求司官所親之人而解之。夫司官所親者,曰書吏焉,曰奏差焉,曰總領焉,曰祗候焉。夫為人彌縫私罪,則何求不得,何請不隨。為司官者,苟不深防預備,嚴為禁切,萬一連己,悔將何及。若乃司官廉正,猶或庶幾;其或彼此胥貪,弊將焉救?於是乎有箕歛者,有稛載者,有篋笥充者,有囊橐盈者,微至土地所宜,靡不搜刮。昔端州出佳硯,包孝肅公出判於彼,及其代也,徒手而歸。李及知杭州,絲餽縷謁不逮門,由市白樂天文集,終身以為慊。古人持身之廉如此,况在風憲,其所行州郡,敢假分毫之物以自溷哉!大抵憲長得人,則司官不敢恣;司官得人,則書吏不敢恣。抑聞各道公讌,司官、書吏、奏差同堂而坐,喧譁笑謔,上下不分,所以致彼操縱自如,百無忌憚。諺謂:「廉訪司,書吏之權。」跡此觀之,信匪虛語。誠能設法以禁之,盛威以臨之,小有所犯,即隨以鞭扑,如此庶使精銳消沮,威福不張於外矣。凡初入風憲者,不可不知。

  ○審錄第五

  《書》曰:「庶獄庶慎。」又曰:「非侫折獄,惟良折獄。」《易》謂:「君子明慎用刑,而不留獄。」嗚呼!于以見聖人好生之心與天地等矣。夫飢寒切身,自非深知義理之人,不敢保其心之無他,况蚩蚩之氓,為守牧者教養之,不至窮而為盜,是豈得已哉。古人有以灼其然,故為制也恒寛而不亟促,恒哀矜而不忿疾。均之為盜也,而有長幼疏戚之分;均之為姦也,而有夫亡夫在之殊。有疾則醫藥之,疾革則釋梏入人而侍之。夫彼冥迷凶險之徒既麗於理矣,何足綴意,而古人為制如此者,則其仁恕忠厚之情可見矣。昔歐陽公父治死囚之獄,求其生而不得,則掩卷而嘆,其言曰:「夫常求其生,猶失之死,况世常求其死哉!」後之殘忍者一切不務,而惟威刑之尚,謂其無茹寃而死者,吾不信也。夫蒞官之法無他,口威心善而已矣。口威則欲其事集,心善則不欲輕易害物。况久繫之囚,尤當示以慈祥,召之稍前,易其舊所隸卒吏,溫以善色,使自陳顛末,情無所疑,然後參之以按。若據按以求其情,鮮有不誤人者。蓋州縣無良吏,所以不敢信其已具之文,毫釐或差,生死攸繫。故聖人謂:「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又曰:「功疑惟重,罪疑惟輕。」論囚之道,盡於此矣。君子其慎諸。

  ○薦舉第六

  夫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後能舉天下之賢。蓋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獨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故前輩謂「報國莫如薦賢」,真知要之言哉!今夫富者之於家,有田焉,必求良農使之耕;有貨焉,必求能商使之賈;有牛羊焉,必求善豢者使之牧。何則?蓋彼拳拳於治家,故不得不求其人也。况受天下之寄,任天下之責者,乃不知求天下才共治之,豈其智之不若彼富者哉?由其為國之心未嘗如其為家之心之切故也。於此有人焉,廉而且幹,雖有不共戴天之仇,公論之下亦不得而掩焉。苟非其人,雖骨肉之親,公論之下亦不得而私焉。世常謂風憲非親不保,非仇不彈;又有身為憲佐,風御史薦己就陞者。嗚呼,委以黜陟百官之權,授以儀表百司之職,乃不思報效,惟假之以行己私,人則受其欺矣,天地鬼神其受欺乎?大抵求而後舉,不若不求而舉之;為公識而後薦,不若采之輿議之為博。夫己不求賢,必使人之求己者,皆非也。蓋求則不必舉,舉則不必識矣。故古人有聞而舉者,有見而舉者,有舉仇者,有舉親者,有集為簿者,有拜其剡者,有書之夾袋者,雖其舉不一,要極於公當無私而已。於戲!誠如是,則為相為風憲者安有臨事乏才之嘆。

  ○糾彈第七

  夫臺憲之職,無內外遠邇之分,凡有所知,皆得盡言以聞於上。雖在外,苟知居中非人,糾而言之,可也。雖在內,苟知外官者不法,糾而言之,亦可也。大率惟務盡公無私,斯得之矣。夫人之仕也,有貴近焉,有疏遠焉,貴近者不少貸,則位卑而罪微者不待劾而艾矣。故前輩謂「豺狼當道,安問狐狸」,亦此義也。切嘗謂薦舉之體則宜先小官,糾彈之體則宜先貴官,然又當審其素行為君子為小人。如誠小人,雖有所長,亦不必舉。何則?其平日不善者多也。况刑憲本以待小人,君子之過苟不至甚,殆不宜輕易加之,使數十年作養之功掃地於一旦也。蓋人才難得,全才為尤難得。昔趙清獻公在言路,彈劾不避權貴,京師號為鐵面御史。嘗欲朝廷別白君子小人,其言曰:「小人雖有小過,當力排絕之,後乃無患;君子不幸而有詿誤,則當為國家保持愛護,以全其德。」於戲!趙公之言可謂深識遠慮,真知大體之論矣。故余表而出之,以為當路者楷式。

  ○奏對第八

  中外之官,莫難於風憲,莫危於風憲。曷謂難?人所趨者不敢趨,人所樂者不敢樂,人所私者不敢私,所謂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非難而何。曷謂危?入焉與天子爭是非,出焉與大臣辨可否,至於發人之姦,貶人之爵,奪人之官,甚則罪人於死地,一或不察,反以為辜,則終身無所於訴,非危而何。然君子居其官,則思盡其職,所謂危且難者,固有所不避焉,竭忠吐誠,置死生禍福於度外,庶上不負國,下不負所學。其或奏對於殿廷之上,平心易氣,惟事之陳。理誠直,雖從容宛轉而亦直;理誠屈,雖抗厲激切而亦屈。夫悻悻其辭色,非惟有失事上之體,而於己於事悉無所益。古之攀闌斷鞅,曳裾軔輪者,皆勢危事迫,不得已而為之;苟事不至是,殆不可執以為法。前輩謂:「慷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體此而行,則蔑有不從者矣。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臨難第九

  夫人臣而當國家言責之任,刑辱之事不敢必其無有,要在順處靜伺,以理勝之而已。若乃求哀乞憐,惴讋無所,已先撓矣,何以自明?夫盡己之職,為國為民而得罪,君子不以為辱,而以為榮,雖縲紲之,荊楚之,斧鉞之,庸何愧哉!歷觀自古處禍患而不亂者,三代而下如子路之結纓,宜僚之正色,王景文之與客弈棋,劉禕之自書謝表,魏元忠之聞赦不動,是皆有以真知義命所在,非區區人力所得而移也。然士君子平昔所養其情與偽,於焉可以見之。李斯臨刑,父子相泣;楊子雲被收,投閣幾死;王坦之與謝安齊名,桓溫來朝,倒執手板;崔浩自比子房,為辨史事,聲嘶股栗,便溺不能隱;此可見彼惟事名耳,而於聖賢性命之學實未嘗得諸心也。善乎韓文公之言曰:「儒者之於患難,苟非其自取之,其拒而不受於懷也,若築河堤以障屋,霤其容而消之也;若水之於海,冰之於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辭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鳴。」故君子之學,以明理自信為貴。

  ○全節第十

  人之有死,猶晝之必夜,暑之必寒,古今常理,不足深訝。第為子死於孝,為臣死於忠,則其為死也大,身雖沒而名不沒焉。太史公謂:「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非其義則不死,所謂「重於泰山」者;如其義則一切無所顧,所謂「輕於鴻毛」也。嗚呼!夫人以眇焉之身,倏耳之年,使之嵩華聳而星日揭者,非節義能爾耶?况人之貴賤壽夭,天所素定,而謂附此人則得官,違此人則失官,言事則身危,不言則身無所患,此世俗無知者所見,士君子豈以是為取舍哉!然正直亦有時而被禍者,君子以為不幸;奸邪亦有時而蒙福者,君子以為幸。一以為幸,一以為不幸,則其是非榮辱不待別而可知矣。故節義者,天下之大閑,臣子之盛德。不蕩於富貴,不蹙於貧賤,不搖於威武,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彼依阿淟涊枉己徇人者,所謂無關得喪,徒缺雅道,政使獲榮寵於一時,迨夫勢移事易,其前日之榮電滅風休,漠無蹤跡,其昭昭在人耳目者,奸佞之名,千古猶一日,其為辱也,庸有既乎。嗚呼!寧為此而死,不為彼而生,以是處心,庶無愧於古人矣!

  右《風憲忠告》第録如上,先臣養浩所著也。伏惟世祖皇帝建御史臺,將以舉賢良,糾姦慝,察奇衺,兼古諫官之職,復置肅政廉訪司于外,朝廷倚之而益尊,視古之風憲尤重矣。故先臣此書或可爲執法者之助,今上皇帝作新庶政,思致太平,謹繕寫上進。
  至正元年十一月 日,前承直郞、秘書監秘書郞(臣)張(引)昧死上。

  ●廟堂忠告

  修身第一
  用賢第二
  重民第三
  遠慮第四
  調爕第五
  任怨第六
  分謗第七
  應變第八
  獻納第九
  退休第十

  ○修身第一

  前輩謂:「仕宦而至將相,為人情之所榮,是不知榮也者,辱之基也。惟善自修者,則能保其榮;不善自修者,適足速其辱。」所謂善自修者何?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處事,恭慎以率百僚,如是則令名隨焉,輿論歸焉,鬼神福焉,雖欲辭其榮,不可得也。所謂不善自修者何?徇私忘公,貪無紀極,不戒覆車,靡思報國,如是則惡名隨焉,眾毀歸焉,鬼神禍焉,雖欲避其辱,亦不可得也。於戲,身為宰相,何善不可行,何功不可立,顧廼為區區之利蠱惑而妄行,豈不深可惜哉!且自古居相位者,未聞死於凍餓,而死於財、於酒、於色、於逸樂者,無代無之。昔諸葛孔明為丞相二十年,無尺寸之增於家,未嘗憂其貧,竟以勞於王事而卒,至今其名之榮嘗若世享萬鍾而不絕者。唐元載為相,惟利是嗜,及其敗也,籍沒其家胡椒八百斛。其名之穢,常若蒙不潔而播臭無窮者。嗚呼!夫人以百年之身,天假以年不過八十、九十,姑以八十為率,計其得志不過三四十年而已,豈有三四十年之間能食胡椒八百斛之理。古人謂利令人智昏,茲明驗矣。嗚呼!凡為相者,能以諸葛孔明為法,唐之元載為戒,雖台鼎終身,又何悔吝之有!

  ○用賢第二

  天子之職,莫重擇相;宰相之職,莫重用賢。然則何以知其賢?詢諸人則知之,察其行則知之,觀所舉則知之。夫為室而不眾工之資,梓人雖巧,室不能成矣。為國家而不眾賢之集,相臣雖才,國不治矣。彼為相者,誠能開誠布公,廓焉無我,己有不能,舉能者而用之,己有不知,舉知者而用之,己有不敢言,舉敢言者而用之,如是則彼之所能皆我有矣。必欲一身而兼眾人之事,雖大聖大賢有所不能。夫粹白之狐,舉世無所有也,然而有粹白之裘者,善取於眾而已矣。况大臣初不貴乎事無不知,第公正其心,無所媢疾,則智者效謀,勇者效力。呫呫以為才,捷捷以為辯,自衒自伐,則賢者必不樂為之用。大抵人君自伐,則臣職有所不行;相臣自伐,則百執事之職有所不行。為人上者,操約以馭繁,居靜以制動,以無心而應天下之心,則所令者從,所庸者勸。苟知其賢而任之,既任而疑之,而務勝之,顧與不知不用,自任其才也奚異?若然,則體統失,而;佞之小人至矣。與小人處,則天下之事不論可知吁!

  ○重民第三

  蓋聞古之王者,授版則拜,切意萬乘之尊為其民貶抑若是,嘗疑焉而不取。既而思之,國之所以昌,四夷之所以靖,朝廷之所以隆,宗廟社稷所以血食悠久者,微民不能爾也。夫天以億兆之命託之君,君以億兆之命託之相,是知相也者,為君乂民者也,君也者,為天為祖宗保民者也。天以是託我,祖宗以是託我,敢不敬與,敢不慎與。苟受其託而不能使之遂生安業,乃從而擾之,虐之,犬彘之,草菅之,則是逆天而違祖宗之命,以自戕其國也,而可乎?彼為民者,固不敢與校,然於天之心,於祖宗之心,其能無所戚歟?嘗謂愛民者無過於天,無過於祖宗,天生之難,祖宗得之為尤難。王者知其如是,凜凜焉未嘗不以民生為重,聞其害則除之,覩其利則舉之,牧守非其人則易置之。今夫鷹師、圉人,所掌者不過人主服御之一物,而人尚以內侍重之,刺史、縣令乃為祖宗為國家牧養斯民者,反視為不切而漫畀之,是愛民不如鷹犬,重內侍不如受祖宗國家一方生靈之寄者,豈不顛倒失體哉?大抵下之所以為,惟上是視,在上者誠有重民之心,而天下不治者,古今無有也。

  ○遠慮第四

  天下之事,知其已然,不知其將然者,眾人也。因其已然,而將然未然逆而知之,非深識遠慮者不能。室已焚而徙薪,舟已溺而市壺,疾已成而求艾,雖殫力為之,無及矣。今夫隆然之堤有容蟻之穴,宜若無所損,然周於識者必塞而實之,慮其久而必底於訌潰故也。天下之事皆能如是慮之,尚何後患之有哉!大抵自古國家之所以不治,臣子之所以不軌,固非一朝一夕之積,良由今日以某事為小過而不諫,明日以某人為小罪而不懲,日引月深,不自知其禍亂之成也。故臣之於君,獻可替否而不敢萌一毫姑息之心。始以為無傷,卒至大可傷;始以為不足慮,卒至深可慮。惟君子為能見微知著,思患而預防之;於飲宴則防流連,於田獵則防荒縱,於營饍則防踰制,於貨財則防損民,於爵賞則防僭及,於刑法則防濫殺,於君子則防疏遠,於小人則防玩狎,於聽覽則防容奸,於征伐則防瀆武。夫君之於臣,亦有所當遠慮者:雖愛而不錫以過分之賞,雖舊而不授以非據之官,雖親而不交以褻瀆之談。蓋尊卑之分嚴,則上下之體定;上下之體定,則禍亂無自而生,天下之事可次第而治矣。

  ○調爕第五

  人皆曰燮理陰陽為宰相事,然舉世第能道其辭,迄不知陰陽何術可以燮理。按《書·周官》:「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蓋周之三公即今宰輔。而漢丞相平亦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厥後又有災異免三公之制。世俗所云,蓋本諸此。切嘗即是以思,宰相所以調燮者,非能旱焉而使之雨,雨焉而使之暘,要不越盡人事以來天地之和而已矣。夫天之與人若判然,而實相表裏。蓋政事順則民心順,民心順則天地之氣順,天地之氣順則陰陽從而序矣。若廼怙勢立威,挾權縱欲,惡人異己,諂佞是親,於所言者不言,於所救者不救,上下相蒙,惟務從命,如此欲望民心順、陰陽之氣和,難矣。大抵天道之災祥視民心之苦樂,民心之苦樂視政事之失得,政事之失得視宰相之賢與不賢。昔丙吉舍死人問牛喘,自以為得體,殊不知天道逆順當於政事觀之,固不在區區一牛之喘與否也。晉庾冰為相,或謂天文錯度宜盡消禦之道,冰曰:「玄象豈吾所測,正當勤盡人事。」冰之此言,可謂簡明切要,深得宰相之體者矣。苟政事修整,雖陰陽之和不應,乃天道之變也,又何慊焉?苟政事龐焉棼焉而不理,雖禎祥集而風雨時,若顧敢以為治乎?嗚呼!凡為相者,誠能以是求之,則天人之理瞭然矣。

  ○任怨第六

  夫為人臣惟欲收名,而不敢任怨,此不忠之尤者也。居廟堂之上,凡有所為,惟當揆之以義,義苟不失,悠悠之言奚恤哉!今夫兩軍之交,兵刃叢前,而心誠報國者尚冒之而不顧,夫臨政之與臨敵,其安危利害相距霄壤,此猶顧惜,抑不知於萬死一生之際為何如?昔范文正公患諸路監司非人,視選簿有不可者,輒筆勾之。或謂:「一筆退一人,則是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其如一路何?」嗚呼!如是處心,斯不負宰相之職矣。大抵天下之事有易有難,有利有害,難而有害者人多辭避,利而易行者人多忻然以為,殊不知官有長佐之分,體有勞逸之殊,長者逸而佐者勞,此天地之大義也。以朝廷言之,君上逸而臣下勞;以一家言之,父母逸而子弟勞;以一身言之,頭目逸而手足勞。嗚呼!人而知此者,必不遺君父以憂,措其長於眾怨之地矣。近代為執政者,往往姑息好名,一疾言厲色不敢加於人,事或犯眾,激使居己之右者發之。嗚呼!夫治家而使父母任其勞,為國家而使君長任其怨,尚得為忠孝乎哉?况有罪不責,有善不旌,雖三代不能為治。故刑罰不患於用直,患乎用之而不公。昔威公奪伯氏駢邑三百,沒齒而無怨言;諸葛孔明廢廖立,而立聞亮死輒泣下;為宰相誠能公其心如是,則天下蔑有不服者矣。

  ○分謗第七

  夫共署聯事,一人努力而前,則餘者皆當輔相以成其志。苟彼前我却,彼行我止,動焉而不相隨,語焉而不相應,則事功之成者能幾?此古人所以有推車同舟之喻也。其或共舟以濟,而一人溺焉,則凡在舟者無論疏戚,所宜并力以救之,此賢不肖之所共知也。况同為臣子,同受天下國家之寄者,可坐視一人被禍而不恤哉?使其為一己之私自貽伊戚,固無足恤。其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公家之務一以大公至正處之,彼非為己為家而得罪,則凡同官者安得不挺身而前,與之共難也哉?大抵一人不幸而得罪,為長者若曰「此我之罪」,為貳者亦曰「此我之罪」,使闔堂之人皆爭引為己罪,則彼獲罪者雖不能釋,亦必不至於重論矣。古之敢於諫爭者,其遇不見聽納,至謂「與其殺此人,不若殺臣」,尚為如此求解,其肯坐視同官寃抑而不省哉?嗚呼!使分謗引咎之事為宰相者誠能力行於今,將見士大夫之名節愈厲,民間之薄俗可敦,而國家他日亦不患其無仗義死節之士矣。一事之行,所繫如此,孰謂任怨分謗為宰相細行哉?

  ○應變第八

  事機之發,有常有變,常者中人處之而有餘,變者雖上智亦有所不足。樽俎之下卒然而報兵,遽然而聞寇,則當詳其虛實,度其逆順,殆不可一聞其言輒倉皇上變,徵發百出,未見敵而先自撓也。且事固有聲虛以釣實,乘間以拘利,傳微為巨,以無形為有形,疑似之間,不可不察。若夫國有大奸,境有大敵,彼既非常,而吾則以非常之計備之。若乃泥文守經,終見動輒有礙,而事亦無所濟矣。故古人遇此,權以濟才,隨宜應變,如丸轉於盤而不出於盤,如水委曲赴海而不悖於海。王商聞大水之言,君臣皆驚,而商獨必其無事。桓溫將移晉祚,聲誅王、謝,而謝安雍容談笑以折其鋒。回紇、吐蕃合兵涇陽,郭子儀單騎以往喻。蓋宰相者,非常之任也,居非常之任獨不能為非常之事,可乎?故前輩謂:「鎮定大事,非至公血誠不能。或死或生,舉置度外。」嗚呼!世常以大臣國家柱石者,其謂茲與!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獻納第九

  人臣之納言於君也,事未然而言之,則十從八九。無事則游畋般樂,日相親比,一旦有所不可,乃左遮右挽,極其力以救之,殆未見其濟者;政使或允,亦必出於勉強,而非其本心。若夫善於納言者則不然,或因進見,或因講讀,或因燕居,先事陳說如是則國安,如是則國危,如是則為聖君,如是則為暴主,或引古昔,或援祖宗,必使之心悟神會,表裏聳然,乃可陳善,而無扞格之患。昔孟子三見齊王而不言事,曰:「我先攻其邪心。」大臣事君,職當如此。古人甚至有難於自言者,往往旁召耆年宿德,置諸左右,使人君有所畏憚而不敢恣,則其為慮亦深遠矣。雖然,臣之於君也,入則懇懇以盡忠,出則謙謙以自悔,凡所白於上者,不可洩於外而伐諸人,善則歸君,過則歸己。其若是者,非欲遠嫌避禍,大臣之體所當然也。坤之六三「含章可貞」,蓋亦此意。嘗見近代執政有所建白,呶呶焉惟恐人之不知,卒至讒譖乘之,中途見棄。《易·大係》所謂「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諒哉!

  ○退休第十

  博施兼善,士君子通願也。然有志而無才則不能,有才而無位則不能,有位而不見知於上則不能;見知矣,而小人間之則不能。嗚呼,此士夫所以出而用世之難也!上焉恥其君不及堯舜,下焉思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納諸溝中。世俗所樂,若聲色,若宮室,若珍異、車服之奉,一皆無有。其所有者,自頂至踵,天下國家之憂而已。為君上者,誠能亮其如是之懷,凡有所言,優容喜納,猶或庶幾;其或疑其奪權違己,賣直售名,將見舉動皆愆,而身死無所矣。所以自古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此無他,蓋由為己則有福而無禍,為國 【 (以下據《貸園叢書》本補)】 則有禍而無福故也。嗚呼!人君能以是思之,則凡盡忠於我者,萬不至於譴責矣。雖然聖人謂「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為人臣者亦當燭幾先見,退身於未辱之前,庶幾君臣之間兩無所慊。嘗見前代為臣不免者,大率皆由知進而不知退,戀慕榮寵以致之,殆不宜獨咎國家也。或謂:「不可則去,無乃於君臣之間太薄。」竊謂君臣以義合者也,其所以合者,非華其爵也,非利其祿也,不過欲行其道而已矣。道行則從而留,道不行則從而去,不使久而至於厭鄙誅竄之地,乃所以厚君臣之分也,奚薄焉!

  右《廟堂忠告》第録如上,先臣(養浩)所著也。惟聖天子臨御萬方,明良相逢,天下之人思見太平之徵,則先臣此書可以出矣。嗚呼,古人居廟堂之上者,有若臯、夔、稷、契、伊、傅、周、召,其事功猶可稽諸簡策,誠能因此書遡而求之,則道揆守法於是乎在矣!
  至正元年十一月,前承直郞、秘書監秘書郞(臣)張(引)昧死上。

  為政忠告(三事忠告) (元)張養浩著;楊訥點校 元代史料叢刊 [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民77]

附錄:

三事忠告四卷(桂林府同知李文藻刋本)

元張養浩撰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人官至禮部尚書叅議中書省事天厯中拜陜西行臺中丞卒諡文忠事迹具元史本傳養浩爲縣令時著牧民忠告二卷凡十綱七十二子目爲御史時著風憲忠告一卷凡十篇入中書時著廟堂忠告一卷亦十篇其言皆切實近理而不涉於迂濶蓋養浩留心實政舉所閲厯者著之非講學家務爲高論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明張綸林泉隨筆曰張文忠公三事忠告誠有位者之良規觀其在守令則有守令之式居臺憲則有臺憲之箴爲宰相則有宰相之謨醇深明粹眞有德者之言也考其爲人能竭忠狥國正大光明無一行不踐其言云云其推挹可謂至矣三書非一時所著本各自爲編明洪武二十二年廣西按察司僉事揚州黃士宏合爲一卷刻之總提曰爲政忠告陳璉爲序【案此本序文中稱爲政忠告而其標題亦稱三事忠告序葢重刻所追改】宣德六年河南府知府李驥重刻改名三事忠告考書稱任人凖夫牧作三事詩稱三事大夫皆在王左右之尊階施於廟堂忠告猶爲近之御史縣尹不在是列如曰以三職所治爲三事則自我作古轉不及爲政之名爲該括一切矣葢明人書帕之本好立新名而不計其合於古義否也相沿巳數百年不可復正今姑以通行之名著錄而附訂其乖舛如右(四庫全書總目巻七十九·史部三十五·職官類)

牧民忠告一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元張養浩撰養浩有三事忠告巳著錄此卽三事中之一種魏裔介摘出別行非完書也(四庫全書總目卷八十·史部三十六·職官類存目)

歸田類稿二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元張養浩撰養浩有三事忠告巳著錄是編乃其詩文也養浩嘗自序其集稱退休田野錄所得詩文樂府九百餘首岐爲四十卷名曰歸田類稿富珠哩翀序【按富珠哩翀原作孛术魯翀今改正】作三十八卷卷數巳異文淵閣書目載養浩雲莊傳家集一册雲莊集三冊焦竑國史經籍志則作張養浩文忠集十八卷書名卷數更均與養浩自序不符黄虞稷千頃堂書目雖載歸田類稿之名而亦無卷數考吳師道序云公雲莊集四十卷巳刻於龍興學宫臨川危太朴掇其有闗於治教大體者爲此編而屬予以序云云則龍興所刻者卽養浩手編之類稿而改其名曰雲莊集亦卽文淵閣書目之三冊危素所删定者卽經籍志之張文忠集十八卷而所謂傳家集一冊者當由後人掇拾乃外集補遺之類也然蘇天爵輯元文類僅錄養浩文二篇故明葉盛水東日記頗以天爵失載諫燈山疏爲譏疑元未巳尠流播近時王士禎偶得養浩王友開墓誌歎其竒詭載之皇華紀聞則亦未見其全集惟明季有刻本二十七卷尙存於世旣多漏畧編次亦失倫類今據以爲本而别採永樂大典所載删其重複補其遺闕得雜文八十八首賦三首詩四百六十三首共爲五百八十四首釐爲二十四卷較之九百原數巳及其大半亦足見其崖畧矣又集中有和陶詩序自謂年五十二退居無事日讀陶詩擬其題以發已意得詩若干篇云云今集中乃無一篇殆别爲一編未以人集故永樂大典不收歟養浩爲元代名臣不以詞翰工拙爲重輕然讀其集如陳時政諸疏風采凛然而哀流民操長安孝子賈海詩諸篇又忠厚悱惻藹乎仁人之言卽以文論亦未嘗不卓然可傳矣(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六·集部十九·别集類十九)

歸田類稿
作者: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 (元) 撰  
部:集 類:別集類 屬:金至元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參考資料:(《四庫大辭典》)
二十四卷。元張飬浩(1270—1329)撰。又题《张文忠公文集》、《张文忠公云庄归田类稿》。养浩字希孟,济南(今属山东)人。累官至礼部尚书、参考中书省事。关心时政,注重吏治,著有《三事忠告》。《歸田類稿》中的《时政书》等也为时事论文。自序称其“退休田野,录所得诗文、乐府九百余首。收为四十卷,名曰《歸田類稿》。”有元至正十四年(1354)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四库全书》以明季刻本二十七卷别采《永乐大典》所录重编为二十四卷,包括杂文八十八篇,赋三首,诗四百六十三首。又有《振绮堂》抄本、《四库全书》本。

縣尹張養浩去思碑  【元】元明善
夫養民失道則人之生也或不以義强者不翼而飛不爪牙而攫噬弱細者病矣智者舞其巧譎者騁其捷饕餮者恣於慾頑暴者勇於敢風之以淫昏扇之以夭艷斯立者揺傾者委非傑然者不能以義中處上之人為此懼也變酷虐之法施慘毒之刑彼不自訟夫已之所由非義方讐視其上而萌復之之心此秦漢之所以廢興也若夫生有養也死有藏也幼有學而壯有業也孝弟者興於家頑愚者迸諸逺鄉有仁厚之風里有雍睦之俗以是道而養民民有不趨於義者乎世罷封君縣令之職實與民比求治切者恒重其選是蓋不能復古而欲徴之於目前者然也一令之賢萬室由之而安義以之立興夫養之以道者一也令之選可不重耶天下之縣至衆也烏得令令賢乎一有植身端潔牧人有恩者居則愛之去則思之至於勒碑頌德若將世世戴焉者由此觀之則好治惡亂又人之恒性也特狃於薫習而操守不堅者始變矣堂邑有德令曰張君其才贍而心仁以得長民為喜亦以為懼其言曰吾始以儒而未試今長大縣吾所學或得以利夫人然地方百里丁黄數萬治平日久其封殖滋厚日嚮於矜夸浮靡則徼倖變詐之俗相扇而熾盡以古之道治之則壓於勢有不容吾盡者茍焉以塞令之責而又媿夫吾所學下車恪勤厥職除一弊若隄水而撲火曰令實民師帥非清白其何能律乃取太尉震之言榜其堂曰四知曰人不聞於教而務尋鞭撻是虐之也老者使篤倫理幼者壯者登之於學而教之敢有弗率罰之無宥曰胥皂在官祿不足養家日以肥是必弄纎愚以椎剝之也豪猾者逐良愿者止曰更漏不明一縣聾聵乃建鼔角樓以節昕昏崇三皇之祀館醫學其中而使學者學醫而精其業曰歲秩國馬班處甸民民苦之甚乃創都廏四十有三芻菽官既予直而馬有常處曰卒旅輟兵而漕惡於亡賴賊民乃隱乃與長明約束之至縣界者皆歛手惕息不敢與民索一飯曰害吾民者雖貴强吾不彼貸曰民皆赤子一筆刑版將不得齒善始至有嘗為盗者五人乃召與約曰能改即削汝盗版及去削者三人蓋令之治人也才存心也仁其濳施黙運使民隂受其賜有非言語之所能既者然三年之間田者贏工販者足老幼服於禮節强者不得病夫弱細矣智者譎者饕餮頑冥者戢而不得肆矣得盡其才得盡其力庶幾以道養民者也然則堂邑人化令之教殆近於義乎不然何張公之既去久猶不忘相率伐石記美屬其邦彦監察御史申君從敬走二人京師亟求余文也余與張君同丞相掾同太子文學同學士院而余之縣實鄰堂邑知張君者莫余若余與鄰邑之人亦烏得不同其樂善之心故首述民情繼紀張君之善以諗諸來者系之詩歌以遺申君俾歸刻之歌其辭想其人類古之遺愛者焉張君濟南人名養浩字希孟今為秘書少監其詩曰畇畇甫田穀菽茂止力者詵詵佃彼長畆婦子饁之相之草薙稅駕于桑令維田畯嘗其壺飱笑言以温邑人敏生劬躬服賈永作儉勤耄倪與與罔敢惰驕廢其教語令有鞭笞庭將媿汝哲令柔仁剛强之克引養而恬先事口食虞飽而嬉乃繩之職人有退言始若戾余室富而安今悔吾初乳煦蒙稚令維母慈母去稚遺孰卹寒饑令馬騤騤如翰雲飛跂望而悲莫顧我來曳石于山刻頌于石世無磨冺式歌明德(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九)
張文忠公祠堂碑銘  【元】黄溍
故濵國文忠張公家濟南别墅在歴城縣北十里華不注鵲山之陽歴山之隂號曰雲莊公自叅議中書省事退休其中者埀十年至治泰定之間詔使沓至皆堅臥不起文皇御極以翰林侍讀學士召未至改陜西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公乃幡然就道時公年甫八十到官厪三閱月而薨於位天厯二年七月壬午也始公嘗謂吾居雲莊而樂且宻邇吾先世大墓吾死必以昭穆序塟而於是乎祠焉九月丙辰公嗣子今秘書郎引遵治命奉柩以塟而以清河郡夫人郭氏祔至順二年三月戊子乃作祠堂凡屋之為間者四堂居其三而室居其一妥神有位物器備完歲時饋奠惟謹以溍忝綴公門生之末俾有述以告來者溍竊惟公初尹堂邑撫人有恩用獄不失有罪能使豪彊讋伏而盗賊化為良民為御史則抗言尚書省不可立其變更法度易置官府將厲天下且擅除御史大夫中丞非祖宗故事疏時政之弊萬餘言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在中書則諫止内廷燈山之戯卒以忠直受上賞既執法西臺屬關右荐饑一以荒政為己任有禱於神其應如響乃傾私槖斥公帑奏請大發錢粟下輸米授爵之令用便宜通鈔法以來商旅由是人始得食至於疾病死亡皆具為臨處慮有司怠於奉行則分遣察官臨視之委曲纎悉竭盡其力賴以少甦者雖甚衆而公竟以憂勞悲感奄及於大故捐館之日奉元鼓樓梁木自壊濟南里第有光若隕星者民之無祿庸非天乎事聞制贈公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奉濵國公謚曰文忠卹典之優異先帝憫悼深矣公所務學致於實用而一語一黙之細亦無所茍仁宗時公居禮部為侍郎尚書兩持文柄克廣賢路深契上衷新進士銜刺來謁輙拒不以為禮書方寸之紙令閽人諭之曰但思報國無以私謝為也所譔著施於朝廷行於四方萬里人莫不傳誦之蓋公之蒞民政多卓異宜如循吏之立祠直道以匡君而勤事以死宜如功臣之祭於大烝文學議論存乎淑艾之私宜如先賢之祀於學固非其家所得而專也然以公居此為最久從容去就之際聞者至今為之咨嗟歎息過而見其平生釣游處池深水寒猶將低徊不忍去况登斯堂而仰公之遺風餘烈可使貪夫亷懦夫立其於名教殆非小補尸而祝之豈獨仁人孝子用以厚其親哉溍遂不敢辭而序其槩復為銘以系焉公諱養浩字希孟世次官閥行事之詳有傳在史氏今皇上又申飭詞臣勒諸石章昭掲墓隧矣非有關於祠事者此不著銘曰瞻彼樂郊齊山兩間山之幽幽水清且漣孰遄公歸而止於此使者在門公不為起止非無所行也以時大君有命賁然來思曰予赤子汝饑予哺庶幾當宁寛是西顧盡瘁以仕不有其躬神逰故墟有寧一宫公像在斯皇皇仰服生氣凛焉過者必肅(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九)
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幼有行義好讀書以按察使焦遂薦為東平學正游京師獻書於平章博果密深器重之選授堂邑縣尹首毁滛祠三十餘所開竊賊以自新之路嚴置害民之李虎於法衆皆感而快之去官十年猶為立碑追頌其德洊歴監察御史武宗時疏時政十條言皆切直尚書省不能容遂除翰林待制復搆以罪罷之及尚書省罷召為右司都事遷秘書監延祐初設科養浩以禮部侍郎知貢舉尋拜禮部尚書諌内庭張燈之失帝既怒復喜仍厚賜之後以父老棄官歸養父歿以吏部尚書太子詹事及翰林學士等官召屢辭不拜天歴初關中大旱民饑特拜陜西行臺中丞養浩聞命即散其家所有與鄉里貧乏登車就道沿途賑饑瘞死至華山泣禱嶽祠天忽隂翳兩二日及到官復禱於社壇大雨三尺禾黍自生秦民感恱蒞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畫則出賑饑民每一念至即撫膺痛哭遂得疾不起關中民哀之如失父母後贈平章柱國封濱國公謚文忠所著有三事忠告歸田類稿行於世】(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山東通志卷二十八之二)

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天歴二年闗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道經華山禱雨嶽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隂翳一雨二日及到官復禱於社壇大雨如注水三尺乃止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時斗米直十三緡民持鈔出糴稍昏即不用詣庫換易則豪猾黨蔽易十與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檢庫中未毁昬鈔文可騐者得一千八十五萬五千餘緍悉以印記其背又刻十貫五貫給散貧乏命米商視印記出糶詣庫騐數以易之於是吏弊不敢行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闗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至順二年贈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諡文忠【元史本傳】(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陝西通志卷五十一)

張養浩三事忠告三卷(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九)
養浩三事忠告三卷又經筵餘旨一卷(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十一)
張養浩文忠公歸田類稿(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經籍之屬·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

三事忠告序
為政之道載在六經子史昭如日星然浩瀚無涯莫識其要識其要者固鮮此忠告之書所由作也且秉鈞衡司風紀者為人君腹心朝廷耳目而任民社者又教化之源職此三事信重匪輕較然矣蓋人生萬有不齊欲求其平居所為盡善十無二三况為政者風俗羙惡係焉生民休戚闗焉可不知其出治之要乎是以濟南雲莊希孟張先生自其為縣令臺臣及登政府時所著牧民風憲廟堂忠告之書各一卷為仕者規然皆散出難以並觀於是憲僉黄公士弘懼覧者弗一遂取先生所著三書合為一卷總九十四條名曰為政忠告訂訛質謬粲然明白若珠璧之為輝菽粟之為味自事君省已治民之要靡不具載公維揚人由胄監發身來任廣西風憲在官六年政聲昭著豈非得是書之要者耶公不私諸已命工鋟梓以廣其傳用心亦厚矣間屬余序其端余謂序者所以序其作之之意觀是書為説備矣餘尚奚言雖然是書之編厥目則繁大要有三曰忠曰敬曰仁而已誠能忠以事上敬以持巳仁以恤民則伊傅功名韓范風采卓然史冊者豈得専美於前哉將見皇風清明黎民富庶雍熙之治實見於今曰也洪武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陳璉序
牧民忠告者濵國張文忠公所著書也公以道徳政事名於天下其為學則卓乎有所見而不雜於權衡其操行則確乎有所守而不奪於勢利凡見諸論議文字之間施諸動靜云為之際蓋無一不本於仁義孝弟之心也故自為縣令為御史為參議中書為中丞西臺皆即其所行著之簡策有曰風憲忠告曰廟堂忠告而牧民忠告則為今時著也間嘗盡得而讀之廢書而歎曰是何忠厚之至哉因記弱冠時先子文靖府君語師泰曰我昔在朝當皇慶延祐間人物最盛一時相知固不少然求其志同道同者莫清河元復初濟南張希孟若也二人嘗聫鑣過我慷慨論議曰昃不忍舍去且相顧曰世豈復有相得如吾三人孰先死則後死者當銘諸使子孫世世無相忘也後三十年師泰承乏閩海憲使而公之子惟逺亦僉司事間語其故則相對悽愴不已遂請此書刻諸學宫以規夫牧民者嗚呼數年以来州郡多故黎民瘡痍每思一賢守令以安靖吾民而不可得乃知忠告之有補於世教也深矣使天下之為守今者家藏一書遵而行之雖單父武城之化不外是矣奚漢循吏之足論哉至正十五年秋九月乙巳後學宣城師泰序
曩聞崇安令鄒從吉甫能以忠信使民民亦樂其治予過崇安會從吉問所治何先即出書一卷曰某不敏粗效一官者此書之力也予閲其書則濵國張文忠公為縣令時所著采比古人嘉言善行自正心修身以至事上恵下擿姦决疑卹隠治賦凡可為郡縣楷式者無不曲盡其宜且簡而易行約而易守名之曰牧民忠告及余客京師嘗於臺臣之家見所謂風憲忠告者言風紀要務凡十章亦公為御史時所著也今年余謁閩海監憲莊公出風憲忠告將鋟梓以廣其傳俾令序之余得重觀是書則歎曰文忠真仁人也仁者恥獨善於己巳為令長得牧民之道欲使天下牧民之吏人人盡其道已為憲臣能振紀綱慎舉刺言人所難言欲使天下為憲臣者人人皆然公其心於天下而不私其身雖令尹子文之忠不及此也傳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是書可謂仁人之言矣時文忠公之子引来僉閩憲克濟世徳云至正乙未秋林泉生序
士君子之生斯世也力學以行其道立言以明其道故雖沒猶不沒也吾鄉雲莊張先生希孟元之名臣也道徳文章著聞當時顥生也晚不獲親炙先生之門嘗侍先君子聞先生有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廟堂忠告等書而不一見又聞先生為西臺中丞時憫民饑死作詩白於朝有曰西風疋馬過長安饑殍盈途不忍看十里路埋千百冢一家人哭兩三般犬銜枯骨筋猶在鴉啄新屍血未乾寄語廟堂賢宰相鐵人聞此也心酸即發粟賑貸民頼以活者不可勝數先生之竒功碩徳類蓋如此今年夏予以公務過髙州謁先聖廟儒學教授髙某知予齊人因出先生所著廟堂忠告諸編予得盡讀之則昔之不慊於心者釋然矣嗟夫公之用心仁矣哉不惟有以善諸已又欲有以淑諸人夫仁心仁政無古今前後之殊但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爾茍得其所同然雖越千百載猶一日也嗟夫事君之要為政之方具在此書豈敢獨私是用命工鋟梓傳諸四方與同志共之洪武二十三年庚午六月朔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左參議靳顥序(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官箴之屬·三事忠告·序)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刋三事忠告序  (明)顧清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東江家藏集卷三十七)

三事忠告勝國時已板行然各為一書各自有序述國初猶然洪武甲戌廣西僉憲黃公士宏始合而為一予童時嘗得見之入仕以来四方新刻書聚京師者多矣而求是編卒無有嘗聞成化間呉興有刻本而亦未之見也辛巳南歸得正統時故本於篋中紬繹累日凡三十年餘體歷講求與夫見聞所得有關身心家國天下之大者悉具其中而内櫽平生過言違行所以出悔招尤之故則皆戾其教者也以是益深敬信思廣厥傳顧其巻帙倒置按序易之首牧民次風憲次廟堂如其舊編求善書者録之重刻諸梓嗚呼菽粟布帛其不若膾炙之珍美組繡之鮮華夫人而皆知之如求其實用有資於生人而已則其去取义各有所在也愚於是亦云刻既成庸書以告我同志

朝列大夫飛騎尉清河郡伯張君先墓碣  (元)姚燧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牧庵集卷二十六)

章丘為濟南屬邑士子張養浩年少而志厲積學而善文授知平章魯國康利公曰汝學仕耶今之仕者莫不由吏發軔遂用為儀曹史超擢中書滿其年考出令堂邑一守敕約便行弊祛形勢不撓惸鰥不悔民恵之懐咸稱曰自停年之制行令吾縣者前十餘輩無右吾令求紀于石走未遑為今聖淵龍召為宫師府文學進司經宫府随拜監察御史轉翰林待制今都中書右司事由武宗詔内升臣五品而上列五爵三土階勲而等威之封生贈死其先五品則縣子男從而正之與四品郡伯皆止父一世三品二品皆郡三侯二公上及其祖再世一品國公逮其曾三世矣故官父郁朝列大夫勲飛騎尉爵土清河郡伯養浩思異斯寵碣諸墳道且自為狀受姓之逺與家章丘世數可知者則自其髙曾然猶兩世皆逸其諱惟知曽常官武畧將軍監陽丘之燕鎮酒其致斯者任子耶入粟耶武功耶皆見無所武畧四子伯不年而仲不後叔萬季山叔娶郭氏六子澤職管庫于蜀彬徳正徳林秀敏孫十有五思敬思忠四川行省宣使思誠居郵耐榪稱崇興特綬裳履繼季娶苗氏二子一失兵間次朝列則今清河郡君生子英塞皆夭顯今惟養浩祖及諸父振粟於鄉遇盜於家脱人以刃縋井取飲活友於死者有家乘詳惟夫不大振顯數世而發是一旦者可不為明之且人持衡猶必稱物而使之平矧天所司惟一福善而禍滛視其力行非度盛而著者故有不終嵗馳為衰微而安行所遇必數世而始進于盛者譬之鉅室徹則一日可必平土構且累嵗不能以落其成古人監此所以垂從惡如崩從善如登之戒也夫如是則章丘之藴美含章雖武畧之僅官榷酤而猶不能頡頑時榮其上之晦迹又不知其為世幾何亦庻安行所遇者蒙莊有言今夫水其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朝列之先厚水者也資其後以負大舟也佐五命而所生享報如是未艾其年子之位日髙而所生又隨之而加非若陳省華與三堯共躋台衮者不止也雖然是猶以子貴推言使當時也朝列責其子為農為技則亦不儒而已矣又何自開廣聰明漸涵道徳工其言語流其聲譽居兹清列哉然朝列又為子擇術之精者銘曰
嗟今士子人孰不期煜其華辭振擢一時惟其才資得天者薄雖竭爾力而竟落莫矧古有作如車司南能不背馳千百兩三孰興靈竒章丘君子名疇與昭魯國振起引以試吏拔其俗常令諸近畿佳政用張文學司經寄帝耳目轉而待制典國竿牘進而顯矣推恩所生勲伯土之清河郡城人曰子學其父所詔有赫今隆則為子報子明能然由居止仁維以勸忠示禮使臣圭首方趺碣其墓隧孫熾仍昌其來無止

故陜西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贈攄誠宣恵功臣榮祿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張公祠堂碑  (元)黄溍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文獻集卷十上)

故濵國文忠張公家濟南而其别墅在歴城縣北十里華不注鵲山之陽歴山之隂號曰雲莊公自叅議中書省事退休其中者垂十年至治泰定之間詔使沓至皆堅卧不起文皇御極以翰林侍讀學士召未至改陜西諸道行御史臺御史中丞公乃幡然就道時公年甫六十到官厪三閱月而薨于位天厯二年七月壬午也始公嘗謂吾居雲莊而樂且宻邇吾先世大墓吾死必以昭穆序葬而於是乎祠焉九月丙辰公嗣子今秘書郎引遵治命奉柩以葬而以清河郡夫人郭氏祔至順二年三月戊子乃作祠堂凡屋之為間者四堂居其三而室居其一妥神有位物器備完歲時蕆事饋奠惟謹以溍忝綴公門生之末俾有述以告來者溍竊惟公初尹堂邑撫人有恩用獄不失有罪能使豪強讋伏而盜賊化為良民為御史則抗言尚書省不可立其變更法度易置官府將厲天下且擅除御史大夫中丞非祖宗故事疏時政之弊萬餘言力拄權姦幾蹈禍而不悔在中書則諫止内廷燈山之戲卒以忠直受上賞暨執法西臺屬闗右薦饑壹以荒政為己任有禱于神其應如響乃傾私槖斥公帑奏請大發錢粟下輸米授爵之令用便宜通鈔法以來商旅由是人始得食至于疾病死亡皆具為區處有司怠於奏行則分遣察官臨視之委曲纎悉竭盡其力賴以少甦者雖甚衆而公竟以憂勞悲感奄及於大故捐館之日奉元鼓樓梁木自壞濟南里第有光若隕星者民之無禄庸非天乎事聞制贈公攄誠宣恵功臣榮禄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濵國公諡曰文忠卹典之優異先帝憫悼深矣公所務學致於實用而一語一黙之細亦無所苟仁宗時公居禮部為侍郎尚書兩持文枋克廣賢路深契上衷新進士銜刺來謁輒拒不與為禮書方寸之紙令閽人諭之曰但思報國無以私謝為也所譔著施於朝廷行於四方萬里人莫不傳誦之盖公之莅民政多卓異宜如循吏之立祠直道以匡君而勤事以死宜如功臣之祭於大烝文學論議存乎淑艾之私宜如先賢之祀於學固非其家所得而専也然以公居此為最久從容去就之際聞者至今為之咨嗟歎息過而見其平生釣游處池深水寒猶將低徊不忍去况登斯堂而仰公之遺風餘烈可使貪夫亷懦夫立其於名教殆非小補尸而祝之豈獨仁人孝子用以厚其親哉溍遂不敢辭而序其槩復為銘以系焉公諱養浩字希孟世次官閥行事之詳有傳在史氏今皇上义申勅詞臣勒諸石章昭揭墓隧矣非有闗於祠事者此不著銘曰
瞻彼樂郊齊山兩間山之幽幽水清且漣孰遄公歸而止于此使者在門公不為起止非無所行也以時大君有命賁然來思曰予赤子汝饑予哺庶幾當宁寛是西顧盡瘁以仕不有其躬神游故墟有寧一宫公像在斯皇皇卷服生氣凜焉過者必肅

張文忠公雲莊家集序  (元)吳師道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禮部集卷十五)

人聲之發為言言之精者為文而皆出於氣也昔人謂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是氣也孟子所謂浩然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者歟夫其養充而氣完然後理暢而辭逹孟子之言非為作文設而作文之法孰有過此竊嘗以是騐之世之人即其文之高下而其氣之大小能養與否與夫養而未至者并可以得之也故濵國文忠張公名養浩字希孟庶幾學孟子者公早負文名由至大初仕顯於朝逮延祐中天子方好文一時侍從言語之臣號稱最盛而公頡頏其間及至治時所上時政書萬言力詆權姦更變法度非便幾蹈禍不測諫鐙山疏謂閭閻細民戯玩非人主所宜作犯顔嬰鱗衆咸為之恐而卒以直見賞其剛大之發沛然而莫之禦者豈一日之致哉既解參議中書歸卧華不注鵲山之陽殆將十年屡召不起翛然雲莊之居悠然山泉禽魚之樂沉潜乎經史百氏益肆於詞和平冲澹之中錯以竒崛藻麗要皆依據義理而切於日用之實流布自然而無綴緝辛苦之態所養益可知已竊聞公最後起為西臺中丞以救荒憂勞致疾而殆忽聞鼔樓梁木自壊其夕有光荐星隕於濟南則其平生之氣感動至於如此豈獨見於文也哉往年某至京師公已還第時公父濟南郡侯年夀八十嘗賦詩頌美以致慕之意今公之子秘書郎引出家集示予重惜公之不可見也公雲莊集四十卷已刋於龍興學宫臨川危素復掇其關於治教大體者為此編秘書屬予以序顧以朝多名公辭謝不敢則委其集數月而請不置因為推公之所得者如此若其世系官位之詳則有太史之傳墓道之碑兹得畧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8-4 11: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張文忠公年譜序  (元)許有壬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至正集卷三十四)

贈平章政事濵國文忠張公薨南臺中丞張起巖銘其碑翰林學士歐陽玄序其文江浙儒學提舉黄縉紀其祠三君洎有壬皆延祐乙夘公主文所取進士也有壬辱知尤深公之薨乃不獲致一奠之哀獨欲效片言隻字以答知遇而奔走睽阻又不獲陪三君之列竊有憾焉公之子祕書郎引年以公年譜俾序其端嗚呼此有壬之志也公文行履歴具諸碑而槩諸譜矣請以躬承一二言之公汲引後進如不及有壬初倅遼州偶免瘝曠書來奨勉有興斯文復古治語承乏中朝公在郷里每小有著作達左右必喜而形之書盖欲策其未至也尤慎許可獨稱緱山陳公曰邇來士大夫宜亟法此老盖取其立朝謇諤進退明决有契於心以矯時弊也朋游有為御史過於自保者公曰御史士大夫之洛陽也此而無聞無官可為矣拜詹事丞有壬迓之通州坐漕廳語終日其畧曰予見舉人以書攫官而旋擲其書以官裕身而尋敗其官多矣子將不釋於用其勉之翼日入城則飄然歸矣自是不復一接焉公以布衣入京歴登樞要道不合即去優游山水若將終身關中之飢人死殆盡西臺中丞之命一下慨然登車傾已財竭心思活垂死無算號慟感疾以薨發於至誠有不能自已者非勉強所能也或議其涖事大廹而疑其制行過高不知義之所在皆當為者也國家百年培養士類其學固足以支吾世用至於養其氣以礪其風節則若有未至者焉風節不礪而不殉於富貴者鮮矣惟豪傑之士挺然有見於世而頑亷懦立之機係焉若公可謂豪傑之士矣而其乆退一出又有合於義之大者也於虖其可尚也哉

張文忠公年譜序  (元)許有壬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圭塘小藁卷五)

贈平章政事濵國文忠張公薨南臺中丞張起巖銘其碑翰林學士歐陽玄序其文江浙儒學提舉黄溍記其祠三君洎有壬皆延祐乙卯公主文所取進士也有壬辱知尤深公之薨乃不獲致一奠之哀獨欲效片言隻字以答知遇而奔走睽阻又不獲陪三君之列竊有憾焉公之子秘書郎引奉公年譜俾序其端嗚呼此有壬之志也公文行履歴具諸碑而槩諸譜矣請以躬承一二言之公汲引後進如不及有壬初倅遼州偶免瘝曠書来奬勉有興斯文復古治語承乏中朝公在鄉里每小有著作達左右必喜而形之書盖欲策其未至也尤慎許可獨稱緱山陳公曰邇来士大夫宜亟法此老盖取其立朝蹇諤進退明决有契於心以矯時弊也朋游有為御史過於自保者公曰御史士大夫之洛陽也此而無聞無官可為矣拜詹事丞有壬迓之通州坐漕廳語終日其略曰予見舉人以書攫官旋擲其書以官裕身而尋敗其官多矣子將不釋於用其勉之翼日入城則飄然歸矣自是不復一接焉公以布衣入京歴登樞要道不合即去優游山水若將終身關中之饑人死殆盡而臺中丞之命一下慨然登車傾己財竭心思活垂死無算號慟感疾以薨發於至誠有不能自己者非勉强所能也或議其蒞事太迫而疑其制行過髙不知義之所在皆當為者也國家百年培養士類其學固足以支梧世用至於養其氣以勵其風節則若有未至者焉風節不勵而不徇於富貴者鮮矣惟豪傑之士挺然有見於世而頑亷懦立之機係焉若公可謂豪傑之士矣而其久退一出又有合於義之大者也嗚呼其可尚也哉

題濟國張文忠公雲莊卷後  (元)李士瞻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經濟文集卷四)

大凡論聖賢君子之出處當觀其心不當觀其跡心苟是跡或不同不害其為君子心苟非跡雖偶是終不免為小人濟國文忠公張先生禀天地正大之氣學聖賢正大之學藴之而為道義發之而為文章推之而為政事功業無一而非正大之寓也故微而為一縣則一縣蒙其福達而為御史則朝廷頼其尊又大而登省臺秉鈞賛化執政事之柄則治理以之而綱維况其胷次開朗志慮公忠其見之設施注措者冝乎其井然有條而弗紊若先生者果何如人乎夫當至治間英皇好以剛鋭神武御下羣臣一忤旨禍且弗測在朝無小大皆側足度日適有建造燈山事者其勢方峻先生獨不避鼎鑊抗章極諫宰臣大人皆以為危先生則處之裕如也故章疏一上卒能回天之力霽雷霆之怒而事頼以寢至是人始大服先生之忠義先生之量將周召而伊傅之先生則棄官長去堅卧雲庄之谷日相忘於山水間遨逰詠歌若將終身焉吁何其輕去就急恬退無一毫係累如此哉盖其中心之燭理明慮事逺不如此他日必將有攖龍鱗以犯人主之怒者復求如今日得乎夫人臣不能炳幾先作卒使人主有一旦誤殺直臣之名焉不幾於賣直以要人之譽乎其心盖即孔子去魯之意也先生之於君可謂忠愛之篤矣豈真在乎山水之間耶人知累詔不起以為先生髙余則謂先生之用心盖有不獲已焉者故大厯之間既有西臺中丞之詔時陕西大旱已五年矣民饑瘐死者不可枚舉先生一聞命即幡然就道了無難色既至乃大發食賑饑救禱百全汲汲焉若不足且捐己之財以濟不及日夜仰天號泣憂勞成疾而卒以死先生之於民可謂憂慮之過矣夫豈真有過髙絶俗之事耶嗚呼人欲求聖賢君子之用心觀於先生斯可己欲求先生之用心觀於先生之出處斯可已余來閩解后其子江東僉憲引示余雲庄記暨諸公之説得備考其本末之詳因題諸公卷後

濵國張文忠公賛  (元)李士瞻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經濟文集卷五)

山川孕靈篤生名賢志氣開朗秉心塞淵金玉其相肫肫其仁愷悌君子粒我民人

張文忠公年譜序【己夘】  (明)危素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說學齋稿卷二)

故贈攄誠宣惠功臣榮禄大夫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謚文忠張公年譜一巻素所譔次叙曰古之君子其出處進退豈茍然哉立人之朝食人之禄必憂人之憂其志在於天下國家而措心積慮不止乎其一身而已如此然後有以建立於當日埀休於無窮焉彼未得而患得既得而患失斯孔子所謂鄙夫夫茍得鄙夫而用之則君人者獨何賴哉自昔以來居髙眀耽寵禄之人滅■〈石靡〉湮沒不可勝數惟忠臣愛國有徳有功者能自見於一時雖更千萬世之下其生氣凛然足以使夫頑夫亷懦夫立不與死俱亡也傳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國豈不信然與公諱養浩字希孟泲南人年少從名師力學逰京師太傅魯國康里文貞公一見而竒其才辟為掾曺由是厯踐華要為堂邑時有惠政在民拜監察御史力詆權臣參議中書諫作燈山君相方將用之公以親老辭歸田里以吏部尚書召不起居喪有詔起復又不起泰定間屢召皆不起文宗即位除翰林侍講學士尋改陜西行御史臺中丞公乃幡然曰西土旱災久矣其民苦饑饉吾寧忍不為之起乎散其貲財即日就道凡所以為其民計者無所不用其至竟以憂勞薨於位海内惜之嗚呼觀公之去就大節從容得宜非所謂有志之君子者耶使公得君而行乎國政所至又可量耶公之文有雲莊集四十巻既刻於龍興學官經筵檢討魯郡欒公旭復掇集中之文闗於治教大體者為若千巻别刻之以傳素在草澤聞公行義既久至京師又從公之子祕書郎引盡取所藏名卿大夫士紀述交際之文及公行事履厯通載為此書周雅有之民之秉彛好是懿徳天下後世有志於自任者尚有所考觀焉故并為之序

跋張文忠公帖  (元)王禮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金至元·麟原文集前集卷十)

右諸公但思至公血誠以報國政自不必謝僕僕亦不敢受諸公之謝也養浩覆凡三十字張文忠公示初科諸進士免謝帖也欽惟仁宗皇帝鋭意文治舉百年之墜典設科賔興思盡得天下儒者用之嘗曰使其中得一人如范仲淹朕志願足矣於是慎簡徳望學術之臣俾司文衡而公時在焉進士及第謝座主禮也公之卓行疑其近私批報之帖辭嚴誼正如此某嘗求我朝科目得人之盛無如延祐首榜聖繼神傳累朝叅錯中外聞望之重如張起巖郭孝基文章之懿如馬祖常許有壬歐陽玄黄溍政事之美如汪澤民楊景行千文傳軰不可枚舉大者深厚忠貞小者精白卓犖所以黼藻皇猷禆益治道者初科之士為多雖曰一時光嶽之氣鍾為英傑沛然莫之能禦然亦仁廟切於求賢之念上格天心當時碩徳元老足以風厲後進所致也嗚呼於時四十五年矣楊先生之子顯始出是帖以示某某語之曰此先生藥石之訓也楊君其寳之友舊過臨時出以展玩使由科第發身者能銘之心則必自奮以報乎上職校藝者觀之必無美庄之論其於治道豈小補云遂識其巻末歸之楊君以為皇元科目故事

御史箴解序  (眀)薛瑄 撰

(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明洪武至崇禎·敬軒文集卷十三)

御史箴者元張文忠公所作也公為御史時嘗著風憲忠告以眀風紀之要又作是箴并以致戒焉大義言御史之職闗係甚重任是職者當思其重而為所當為戒所當戒其言簡其理偹其詞直其義切誠憲臣之藥石也公既沒而其箴盛行扵世今内自臺署外及臬司以至憲臣之家靡不列之于屏于几以比韋弦之戒傳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余以菲才承乏風紀恒誦是箴以攻其過暇日復述前聞為集解以釋其義雖扵文忠公作箴之意未能盡得其藴然讀是箴者誠能因是訓詁以翫其詞求其意反諸身心而自省則當為當戒者固已不昧所從事又能厯覽忠告全書而有得焉則扵風紀職業為可舉矣

張中丞養浩
養浩字希孟濟南人自幼以才行名薦為東平學正遊京師獻書于平章布呼密大竒之累辟御史臺丞相掾選授堂邑縣尹擢監察御史疏時敗萬餘言為當國者所忌除翰林待制尋罷之恐禍及乃變姓名遁去尚書省罷召為右司都事遷翰林直學士改祕書少監延祐設科以禮部侍郎知貢舉累拜禮部尚書英宗即位命參議中書省事以父老棄官歸召為吏部尚書不拜泰定間屢召不起天厯二年關中旱飢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慨然就道禱華山嶽祠泣拜不能起天忽隂翳一雨二日到官四月傾囊橐以賑飢民日不勝給每撫膺痛哭遂得疾不起贈行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濱國公諡文忠别號雲莊有雲莊類藁行世江浙行省參政富珠哩翀為之序曰本朝牧菴姚文公以古文雄天下天下英才振奮而宗之卓然有成如雲莊張公其魁傑也又曰其文淵奥昭朗豪宕妥帖辭必巳出凜有生氣今觀其句法如江空孤月白天闊片雲髙月色蟲邉苦秋容雁外深斷嶺雲通氣顛崖樹倒根又鶴嫌客俗穿雲去燕喜春隂掠地飛華髪半簪天與老丹楓兩岸水分秋半窻春夢子規月滿院客愁楊栁花勘破宦途盤谷序蹴開天網漆園書其風致瀟灑亦在元和長慶間也(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元詩選初集卷二十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5-2 19:5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