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441|回复: 0

【也论对联格律】(wang)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4 10: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wang& O& T) q/ j  g( O4 _1 t; D
" d9 L, O9 z% f8 P
; H: W$ z3 ~3 x2 {. R5 p
( |, c8 _+ @  y' |5 `0 k8 ^" [
    我很有一种愤怒,大家论及楹联,都不约而同的想到格律,似乎楹联也就只剩下格律了,又仿佛我们的这些先生们性取向都不约而同的出了些偏差,都将格律视为自己的情人,甚至夜间的梦里也要念叨几声方才对自己的作为满意。我不知道我们的先生们是怎么想的,然而我又不敢去妄加猜测,不然大约又会在他们的身上打Sigmund Freud的主意。我想,我会招来一迭声的臭骂。并且如果他们喜欢扔鸡蛋的话,并且如我的希望碳酸钙的硬度再增加那么一些,虽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我想,我可以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练摊去了。也许多吆喝几声指不定顺口就捎带着些盛世的遗音。1
! [' u! e: p( l& s
! y6 {% e$ ?7 b       很怀疑我们联坛的才子们是否都是由结构论的政治人类学改行的,一个个都那么喜欢共时态的研究,然而他们却又仿佛都背叛了福蒂斯(Fortes,Meyer)和埃文斯—普里查德(Evans-Pritchard,E.E.)的宗旨,他们都相信历史是可以还原的,就像当年Carl Gustay Jung怀着郁闷背叛了Freud。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们坚持古音的意义。我不是搞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我也没有拉斯克或是葆扑的耐心,我相信历时的音变是不可逆转的,虽然这一点稍有语言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汉语音位的聚合许多区别特征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已经推导不出古音的原貌,这是真的,因为没有现实的语音材料可供我们研究古音。我们只能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然而我们的文献又有一个限制,那就是汉字的特殊性。托它的福我们有了楹联,然而老马同志教导我们说,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可能我们的先人比较另类,别的文字都向表音文字发展了,我们还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过也可能许多先生不赞成这种做法,按照他们的思维,我们应该在大家都用闪族文字的时候就把字母文字引进来,这样也许今天大家就辩论得少一些了。说实话我不知道联坛有多少人是研究音韵学的,更不知道其中有多大的比例精通汉语语音的历时研究,也不知道有多少先生能够用当时的语音精确的读出记载那个时代语音的韵书。当然,我就更不知道了,我们的读者中又有多大比例可以做到这些。我们搞音韵学的一位教授说,当年他博士论文答辩时特轻松,不要看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挺严肃的,其实没几个懂音韵学的。
% s4 d& ^  p7 a0 P.
' Q# \' Q! C( `0 _1 r8 ^8 E       就比如说古四声,那么请问你们的四声是指什么时候的古音?西周,或是更早?汉,唐,宋,元?大家都喜欢《平水韵》,可《平水韵》记载的并不是南宋的音,那么你能保证王文郁的记载就那么准确?你就那么相信他的音位切分和描写的方法?即使我们默认为他的记载也还可以相信,那么你就那么自信你可以正确的读出?
; _. b( @0 j" }# Y
% K  o+ C# c# V/ M       况且这是大众文化的时代,虽然我国不太有人喜欢研究大众文化。我们的老先生们对联坛不振的现状很是郁闷,却只能把原因归结于小青年们不思进取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还顺便谴责一下党和人民是怎样把你们养大的。当今的时代文化已经不是精英们书斋内的私事,文人们也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U; ~( h# v( B6 S; U. m

4 I5 m2 I$ V, s       国人们都喜欢纠缠于手段的东西,他们不喜欢Immanuel Kant这位德国的古板的老头儿。其实联律无非是要保持韵文学的音乐性,然而既然大家都按普通话来读了,那么用旧四声写出来的作品又如何保持它的音乐性呢?就比如说势位,我们这些人还不至于太愤怒,而广西博白或是河北滦县的先生们可就郁闷了。更不用说那些看起来很有魅力的辅音韵尾。我在学外语时颇有体会,俄语的小舌音我至今不能和元音拼出来,而德语的小舌音我一直是用大舌颤音发的。我没敢学意大利语,更没敢学某些还保存着许多辅音韵尾的汉语方言。5 i3 D5 R2 C% \' v# R8 B  Q) ?( }( A
. X0 i" o0 K! t6 k* I2 p0 X
      其实究竟什么才构成楹联的本质?我想最好还是用文学的本质来分析。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文学是一种符号,它的作用是唤起人心灵中的某些审美印象,而具体这个符号采用什么样的具体的形式并不影响到它符号的性质,也并不影响到它的能指的作用。然而我们持“凯奇态度”的先生们仿佛过于泛滥。而我本人则是持“克罗齐态度”的。+ P6 x5 \& n' u% c3 w! M/ d

  A9 l6 z, q2 |6 D* D0 x% Q) C8 a8 @       我想,楹联也并不是因为它优美的格律所呈现的一种仿佛神性的完美而吸引了读者。它之所以还有那么大的市场完全是因为它诉诸人的心灵,Hegel意义上的心灵,Geist。它使用文字构成一个语言的世界,并作为一个符号唤醒我们的记忆。请注意我用的是“使用”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词。我是严格区分目的与手段的。
' [* J; m! I' c( S8 O# n2 K0 b' i$ c- g. o1 Q
       先生们,我无意于与你们就这些问题纠缠,只是我很郁闷而已。有人带着我去拜访一位老先生,他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这个音韵吗……好象我整个一社会主义的失足青年他要负担起拯救我灵魂拯救革命下一代的重任。而一谈到格律之外,他说,那是常识了,我们不谈这些,脸上挂着一副不屑的神情。我不知道我们是因为理论上的缺失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联坛在语言学的层面上纠缠很久了。我们至今还没有在文学的整体中界定楹联的地位没有发掘它的审美特质也没有讨论它的接受与批评。
, O$ ?0 k5 O9 M9 X& ^4 D. L
% v' h& B. [: v5 ~" H       如果哪位先生对我也比较气愤,那么可以先思考一些问题:你能不能用当时的语音背出一部韵书?如果你能,那么你能不能说服我也去用当时的语音背出一部?假如你相信你仍然能够,那么你就很不幸了,因为你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作者,然后是所有的读者做去到这些。
2 A3 V8 M. }7 C6 i* f5 v; J) y
+ X2 ]; M% }* E  S0 i$ ]' `' i2 \+ _: E! O9 |5 ~
% D- V3 T& Y* R& ]" ^3 g8 T
来源: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4-28 13:56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