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37|回复: 3

[选刊] 沪 简 诗 论 选 释(何琳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6 17: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何 琳 仪


近年,学术界翘首期盼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终于面世。尽管这次公布的《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1】三种,只是沪简资料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其学术价值并不亚于郭店楚简。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对这批资料予以精审地隶定和深入地研究,其首创之功自不可没。笔者粗读《诗论》一过,略有心得,敝帚自珍,草成此文,以抛砖引玉云。

本文释文一般采用严式隶定,不过若干文字则采用宽式隶定,以便打印,并不统一。引用简文后的小括号内数字为《诗论》序号,《孔子诗论·释文考释》简称《考释》。

(版主曰:古字以数码标示,点击数码可见字表;在字表页面点击“后退”,即可返回正文。)

孔子曰:诗亡(无)?(陵)志,乐亡(无)?(陵)情,文亡(无)?(陵)言。(1)

“孔子”为合文,其中“孔”原篆作“ 1 ”。或释“卜子”【2】,或释“子上”【3】,均误。“孔”的这种形体比较特殊,其演变规律可参见:

夜     2           元年埒令戈

冢    3            宁鼎

亘     4           楚帛书乙8.10

舀     5           香港简6

?     6             随县简147

鹿     7           包山简246【4】

猒     8           郭店简《缁衣》46

孔     9         上海简《诗论》1            

以上各字与标准字形相比较,显然都增加一“卜”旁。至于下列字形变异的平行现象也颇值得注意:

悁    10             上海简《诗论》18  

孔    11             上海简《颜渊》

另外,《古文四声韵》卷三引《籀韵》“孔”作“ 12   ”形【5】,更能说明《考释》对《诗论》“孔”字的隶定是正确的。

“?”,原篆作“ 13   ”。其下从“心”,疑是叠加“无义偏旁”【6】。“?”所从“?”,在战国秦汉文字中习见,多读“邻”。然则“?”可直接释“隣”,即“邻”之异文(《集韵》)。

“邻”与“陵”双声,典籍往往可以通假【7】。另外,传世邻阳壶之“邻阳”应读“陵阳”【8】,地名。见《楚辞·九歌·哀郢》、《汉书·地理志》等【9】。凡此可证,简文“?”,应读“陵”。

《礼记·学记》“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疏“陵,犹越也。”字亦作“凌”。《吕氏春秋·论威》“虽有江河之险,则凌之。”注“凌,越也。”至于20号简“其?志必有以俞(逾)。”其中“?(陵)”训“越”与“俞(逾)”训“越”恰可互证。

另外,《书·泰誓》“予盍敢有越厥志。”其中“越志”似乎可以做为对简文“陵志”的注解。

总之,“?”有驰骋超越之意,在简文中为使动用法。其大意谓“诗歌不可使心志陵越,音乐不可使感情陵越,文章不可使言辞陵越。”凡此种种,都合乎儒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游于艺”则应体现所谓“温柔敦厚”之恉也。

讼(诵),塝(旁)惪(德)也,多言後。(2)

“塝”,《考释》误释“坪(平)”。“坪”在战国文字中习见,与该字不同。“塝”原篆所从“旁”旁可与楚帛书“旁”字相互比较:

塝     14         上海简《诗论》2

旁      15        楚帛书甲5.19

《集韵》“塝,地畔也。”

简文“塝”应读“广”。“旁”与“黄”声系可通。《国语·齐语》“以方行於天下。”《管子·小匡》“方”作“横”。是其佐证。另外,《广雅·释诂》二“旁,广也。”亦属声训。

简文“坪德”应读“广德”。“广德”,见《逸周书·太子晋解》“其孰有广德。”《老子》四十一章“广德若不足。” 简文意谓“广大之德”。

丌(其)乐安而屖(迟),丌(其)訶(歌)绅(伸)而  16 ,丌(其)思深而远。(2)   

“ 17 ”,《考释》隶定“ 18   ”读“箎”,非是。按,该字下从“易”旁可与楚简“惕”相互比较:

            19         上海简《诗论》2

       20         包山简157

准是,《诗论》该字可隶定为“  21 ”,即“ 22   ”之省文。《说文》“ 23   ,艸也。从艸,赐声。”

简文“ 24   ”读“易”。《礼记·乐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其中“易”、“简”对文见义,乃简文“ 25   ”之确解。简文“绅”应读“申”。《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集解》“和舒之貌也。”或作“伸”。《淮南子·本经训》“伸曳四时。”注“犹押引和调之也。”

简文“绅而 26   ”读“伸而易”,意谓“舒缓而简易”。

诗丌(其)犹塝(旁)门,与戔(贱)民而豫之,丌(其)甬(用)心也?(将)可(何)女(如)?(4)

“塝门”,应读“广门”,参上文2号简“广德”。

“豫”,《考释》误隶定为从“谷”从“兔”。按,《诗论》该字可与楚简“豫”字相互比较:

           27         上海简《诗论》4

           28           包山简11

《尔雅·释诂》“豫,乐也。”字亦作“娱”。

简文意谓“《诗》之义理犹如宽广之门,由此登堂入室,从而达到与贱民同乐的目地。”孔子这一平民思想,殊为难能可贵,值得珍视。

民之又(有) 29   惓(怨)也,上下之不合者,丌(其)甬(用)心也?(将)可(何)女(如)?(4)

“  30 ”已见郭店楚简《性自命出》34,且与郭店简《语丛》四9的另外一字有共同的偏旁,三者可以相互比较:

        31          上海简《诗论》4

        32           郭店简《性自命出》34

        33             郭店简《语丛》四9

郭店简《语丛》四9“ 34   钩者  35 ”,今本《庄子·胠箧》作“窃钩者诛”。郭店简《性自命出》34“忧斯 36   , 37   斯叹。”其中“ 38   ”可读“憏”。“窃”与“祭”均属月部,可以通假【10】。准是,《诗论》该字亦可读窃。《广雅·释诂》四“窃,私也。”

“惓”,可读“怨”。《诗·豳风·九罭》“衮衣绣裳”,《释文》“衮字或作卷”。而《玉篇》系部引《韩诗》“衮”作“綩”。是其确证。

简文“ 39   惓”应读“窃怨”,意谓“私下怨恨”。参见《汉书·金日磾传》“出则联乘,入侍左右,贵戚多窃怨,上闻愈厚焉。”

少(小)肙(宛)丌(其)言不亚(恶),少又(有) 40 (危)安(焉)。(8)

“少肙”,《考释》认为与《诗》之《小宛》相当,可以信从。然而未能释出“肙”字,尚隔一间。《诗论》该字原篆作“  41 ”,其上部所从偏旁可能有误,参见《诗论》18“悁”作“ 42   ”形。此字上部所从“卜”属“无义偏旁”,参见上文1号简。以此类推,《诗论》该字似可读“肙”。至于该字下部所从二“肉”,可能属繁化现象。“宛”、“肙”均属元部,故“少肙”可读“小宛”,见《诗·小雅·小宛》。

“  43 ”,即“委”之异文,亦作“  44 ”。《集韵》“ 45    ,思也。或从委。”郭店简《缁衣》31“ 46   言”,或读“危言”【11】。以此类推,《诗论》“言”与“危”的对应关系则不言而喻。

《诗论》之意似谓“《小宛》并非恶言,但稍有危言耸听之嫌。”而《序》“大夫刺宣王也”,则未免显得空洞。

实咎於其也。(9)

“实”,《考释》误释为“贵”。该字已见楚简,以下对比其形体:

       47          上海简《诗论》9

        48         信阳简2.09【12】

“实”,副词。《广雅·释诂》一“实,诚也。”

天保丌(其)?(得)录(禄)蔑畺(疆)矣。巽寡,德古(故)也。(9)

“巽”,可读“遵”,《仪礼·乡射礼》“大夫若有遵者。”注“今文遵为僎。”《史记·周本纪》“遵修其绪。”集解引徐广曰“遵一作选。”是其佐证。

“寡”,疑读“路”,二字均属鱼部。

简文“巽寡”应读“遵路”,即《诗·郑风·遵大路》之省简。关于《诗论》所载《诗》之篇名或可省简,参见下文16号简。

简文“德古”应读“德故”,即“以故人为有德”,属意动用法。所谓“巽(尊)寡(路),德古(故)也。”意谓“《遵路》的内容,是歌咏不要抛弃故人。”《诗·郑风·遵大路》“遵大路兮,摻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其中“故”即《诗论》之“古(故)”,也与《诗序》“思君子也”之意颇为吻合。

害(曷)曰:童(动)而皆臤(贤)於丌(其)初者也?(10)

《考释》作“害曰童而皆臤於丌(其)初者也。”阙释文“曷”、“动”、“贤”三字,应补入括号之内。

鹊槕(巢)之归,则  49 (荡)者……(11)

鹊槕(巢)出以百两(辆),不亦又(有)  50 (荡)虖(乎)?(13)

“ 51   ”,《考释》阙释。按,此字又见27号简。所从“鬯”金文习见,以下举例比较:

       52       53         上海简《诗论》11       54        上海简《诗论》27

      鬯       55        绅卣                 56            郘钟(《集成》230)

值得注意的是,郘钟“鬯”之上所从“十”形,与上海简吻合。这可能是饰笔,也可能属“形声标音”【13】。(“鬯”、“十”均属舌音。)

“ 57   ”,可读“荡”。《礼记·曲礼》下“天子鬯。”《春秋繁露·执贽》“天子用畅。”《史记·封禅书》“草木畅茂。”《汉书·郊祀志》引“畅”作“鬯”。是其佐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荡乎。”疏“宽大之意。”

……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亙(恒)?(乎)?(13)

“攻”,原篆作“  58 ”,上从“工”,下从“又”。战国文字“又”旁与“攴”旁往往可以互作【14】,故疑该字为“攻”之异文。

简文“攻”训“作”,参《诗·大雅·灵台》“庶民攻之。”传“攻,作也。”

《考释》认为该句“系就《汉广》”而下的评语”,十分正确。检《诗序》“德广所及。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简文“不攻不可能”,意谓“不做不可能的事”。这与《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义完全吻合。

?(吾)以   59 (葛)寻(覃)?(得)氏初之诗,民眚(性)古(故)然。(16)

“ 60   ”,从“艸”,从“?”。“?”从倒“趾”,从“禹”。“?”亦见楚帛书:

   61           上海简《诗论》16

   62           楚帛书乙5.6【15】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上海简“?”旁是楚帛书“?”之省简。这类简体亦见《玺汇》0904。

甲骨文早已出现“?”,睡虎地秦简也有“?”。根据《说文解字系传》(《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辖”从“?”,可知“?”读若“害”【16】。

“寻”之右旁似从“古”形,疑乃小篆“寻”所从“工”、“口”之滥觞。“寻”旁已见楚简:

寻        63       上海简《诗论》16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7: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64       郭店简《成之闻之》34【17】

简文“  65 (害)寻”,可读“葛覃”。

首先,“害”与“曷”声系相通。《书·汤誓》“时日曷丧。”《孟子·梁惠王》上引“曷”作“害”。《逸周书·度邑》“害不寝。”《史记·周本纪》作“曷为不寝。”《管子·地数》“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汉书·高帝纪》注引“葛”作“割”。是其佐证。而《易·损》“曷之用二簋。”帛书本“曷”作“?”,更是简文“?”可读若“曷”的佳证。

其次,“寻”与“覃”声系相通。《淮南子·天问训》“火上荨。”注“荨读若《葛覃》之覃。”《淮南子·原道训》“故虽游於江浔海裔。” 注“荨读若《葛覃》之覃。”《尔雅·释言》“流,覃也。覃,延也。”《释文》“覃本又作  。”是其佐证。或隶定“寻”为“敢”,与“覃”之读音亦近。
    综上,简文“ 66   寻”,应读“葛覃”,即《诗·周南·葛覃》。

简文“氏”,疑“师氏”之省称。《诗·周南·葛覃》“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见丌(其)  67 (美)必谷(欲)反(返)一本,夫(扶)萭(苏)之见诃(歌)也。(16)

简文“一本”,一个根源。《孟子·滕文公》上“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萭”,《考释》阙释。《说文》“萭,艸也。从艸,禹声。”

简文“萭”,疑读“苏”。二字均属鱼部,声纽分别为牙音和齿音。牙音和齿音偶尔也可相通,如“渠”与“疽”可以通假【18】。而《周礼·考工记·轮人》“萭知以眡其匡也。”注“萭,郑司农云,《书》或作矩。”可资参证。

简文“夫萭”,疑读“扶苏”,即《诗·郑风·山有扶苏》之“扶苏”。检《诗论》中载《诗》之篇名,往往可以省简。例如:

          今本                          简本

《十月之交》                         《十月》(8)

《遵大路》                           《遵路》(9)

《山有扶苏》                         《扶苏》(16)

      《将仲子》                           《将仲》(17)

      《无将大车》                         《将大车》(21)

《诗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其中“美”与《诗论》之“美”恰可互证。这也说明上文对“扶苏”的考释,并非是无根之谈。

《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诗序》和《诗论》之“美”,显然是美男子“子都”、“子充”。《诗论》意谓“见到美色必然想返回人之本性,这是《扶苏》之所以被歌咏的原因啊。”

菜(采)萭(葛)之爱妇。(17)

“菜”,上从“艸”,中从“爪”,下从“木”。其中“木”旁中间竖笔收缩,颇似从“土”旁。类似现象可参见“艺”、“树”等字所从“木”旁。所以《考释》隶定为“菜”,可以信从。

“萭”所从“禹”,疑“?”之省简,即少一弧笔。如果这一推测不误,“萭”可直接读“葛”。参见上文16号简。

还有一种可能,“萭”读若“葛”。二字均属牙音,但“萭”属鱼部,“葛”属月部。关于鱼部与月部相通,曾侯乙墓出土编钟乐律名“割先”读“姑冼”,是其例证。这一现象已有学者做过讨论【19】,兹不赘述。

简文“菜萭”应读“采葛”,即《诗·王风·采葛》。诗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诗义与简文“爱妇”可谓密合无间。《诗序》“采葛,惧谗也。”《诗集传》以为“淫奔”,均不如简文更为接近诗之本义。

折(杕)杜则情憙(喜)丌(其)至也。(18)

《考释》以为“折”为“杕”之形误,于字形不合。按,“折”乃“杕”之音变,二字均属舌音月部,故可相通。

溺志,既曰天也,犹又(有)悁(怨)言。(19)

“溺”,《考释》存原篆(摹写不准确)而未释。该字左从“弓”,右下从“水”,右上仅存残画,可与郭店简“溺”相互比较:

              68         上海简《诗论》19

              69        郭店简《老子》甲37

简文“溺志”,见《礼记·乐记》“郑音好滥淫志,宋音燕女溺志。”疏“燕,安也。溺,没也。”

丌(其)言又(有)所载而后内(纳),或前之而后,交(佼)人不可盰也。(20)

《考释》句读及释字均误。简文“交人”,读“佼人”,见《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论》往往截取《诗》中之句,以代《诗》之篇名。例如:

            今本                           简本

    《月出》“佼人僚兮”                   “交(佼)人”(20)

    《生民》“时维后稷”                   “后稷”(24)

     《兔爰》“有兔爰爰”                   “又(有)兔”(25)

     《殷其雷》“何斯违斯”                 “可(何)斯”(27)

     《褰裳》“褰裳涉溱”                   “涉秦(溱)”(29)

     《甫田》“总角卝兮”                   “角幡(卝)”(29)

     《新台》“河水瀰瀰”                   “河水”(29)

《说文》“盰,目多白也。一曰,张目也。”简文“交(佼)人不可盰也。”意谓“不可以盯着美人瞧”,这与《诗序》“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悦)美色焉。”的诠释是十分吻合的。

孔子曰,备(宛)丘?(吾)善之。(21)

“备”旁亦见楚简和金文:

备      70        上海简《诗论》21

蒝       71       九店简56.13

原       72       鲁原钟

鲁原钟之“原”乃“邍”之省文,人所尽知。九店简“蒝”见《说文》【20】,有学者读“畹”【21】,无疑也是合理的推测。《诗论》之“备”与鲁原钟之“邍”有相同的偏旁,这应是“备”的省变形体,读若“原”。

“原”与“宛”均属元部,故简文“备丘”应读“宛丘”,即《诗·陈风·宛丘》。

?(鳲)鸠曰,丌(其)义(仪)一氏(只)。(21)

《诗论》引《诗》,今本《诗·曹风·鳲鸠》作“其仪一兮”。简文“氏”应读“只”。《说文》“抧,读若抵掌之抵。”是其佐证。“只”与“兮”均为语尾叹词,在《诗经》、《楚辞》中习见。

象(桑)蔖(扈)丌(其)甬(用)人则?(吾)取。(23)

“象”,《考释》误释“兔”。检楚系文字“象”、“豫”作如下之形:

象       73        上海简《诗论》23

象       74        鄂君启节

豫       75        包山简7

豫         76       郭店简《六德》3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7: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可读“桑”。“桑”、“相”、“象”声系相通。《尔雅·释虫》“诸虑奚相。”《释文》“相,舍人本作桑。”朱骏声以为“相”假借为“像”。《诗·棫朴》“金玉其相。”《诗·桑柔》“考慎其相。”传“相,质也。”“想”假借为“像”。《周礼·眂祲》“十曰想。”注“杂器有似可形想。司农注,辉光也。”【22】可资参证。

“蔖”,可读“扈”。“户”、“疋”、“且”声系相通。《管子·弟子职》“问所何趾。”《说文》“足”下引作“问疋何止。”《易·夬》“臀无肤,其行次且。”汉帛书本引“且”作“胥”。

综上,简文“象蔖”可读“桑扈”,即《诗·小雅·桑扈》。诗云“君子乐胥,万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为宪。”与《诗论》“甬(用)人”之义相涵。

隰又(有)长(苌)楚?(得)而 77   之也。(26)

“?”,见《玉篇》“?,受也。”《集韵》“侮,《说文》伤也。一曰,慢也。古作?。”

简文“?”,疑读“悔”。《诗·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诗序》“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所谓“思无情欲者”无疑有“悔”之义。

可(何)斯雀(爵)之矣, 78 (伤)丌(其)所爱。必曰,?(吾)奚舍之?宾赠氏(是)也。(27)

《考释》读“可斯”为“何斯”,并认为截取《诗·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首二字,十分正确。参见上文20号简。

“雀”,应读“爵”【23】。《白虎通·爵》“爵者,尽也。各量其职,尽其才也。”

“ 79 ”,应读“伤”。参见上文11号简。《尔雅·释诂》“伤,思也。”

“宾”,参见《礼记·月令》“鸿雁来宾。”注“来宾,言其客止未去也。”“赠”,参见《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传“赠,送也。”又清人希韶阁《琴谱·阳关三叠》“闻雁来宾”,说明后人也是认为“宾”确实与送别有关。

简文大意谓“《何斯》(即《殷其雷》)情感淋漓尽致,思念所爱之人。当然要说,如何才能停止对他的思念?这是一首赠别之诗。”如果参照今本《诗·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传“息,止也。”则《诗论》之评语颇中肯綮。尤其是《礼记·月令》注“来宾,客止未去也。”之“止”,与毛传“息,止也。”更是密合无间。

七(蟋)率(蟀)智(知)难,中(螽)氏(斯)君子,北风不绝。(27)

“中”,可读“螽”。《书·禹贡》“终南惇物。”《左传》昭公四年引“终南”作“中南”。《国语·晋语》九“胜左人中人。”《淮南子·道应训》引“中人”作“终人”。是其佐证。

“氏”,可读“斯”。三孔布“封氏”(《货系》2486),读“封斯”,地名【24】。是其佐证。

综上,“中氏”应读“螽斯”,即《诗·周南·螽斯》。《诗序》“后妃子孙众多也。言若螽斯不妬忌,则子孙众多也。”所谓“不妬忌”即《诗论》“君子”应有之德。

?(牆)又(有)荠(茨)慎密而不智(知)言。(28)

“?”,《考释》隶定该字右旁为“章”,殊误。按,该字右旁乃“墉”或“郭”之初文【25】,象城郭两亭相对之形(参《说文》)。战国文字习见【26】。“?”,亦见楚简:

              80       上海简《诗论》28

              81       包山简170

“?”与“牆”均从“爿”声,故“?”可读“牆”。

“荠”,可读“茨”。《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说文》引“茨”作“荠”。是其确证。

综上,简文“?又荠”,应读“牆有茨”,即《诗·鄘风·墙有茨》。《考释》“《诗》篇名。今本无。”失检。

青 82   智。(28)

“青  83 ”,《考释》疑为今本《诗·小雅·青蝇》,甚确。然而未能释出该字其上所从。按,该字上从“兴”旁,已见楚简:

           84           上海简《诗论》28

            85          郭店简《穷达以时》5

郭店简“兴”,释文误释“迁”之所从。其实郭店简此字与上海简“  86 ”有共同的偏旁,均应释“兴”。郭店简《穷达以时》载吕望“兴而为天子师”,文义条畅。“兴”与“蝇”均属蒸部,故简文“青 87   ”,读“青蝇”,即《诗·小雅·青蝇》【27】。

惓(卷)而(耳)不智(知)人,涉秦(溱)丌(其)绝,柎(芣)而(苡)士,角幡(卝)妇,河水智(知)。(29)

“柎”,下从“木”,上从“付”,至为明显,《考释》隶定从“人”从“聿”,殊误。《说文》“柎,阑足也。从木,付声。”“柎”,可读“芣”。《诗·小雅·常棣》“鄂不韡韡。”笺“不当作跗,古声不、跗同。”《礼记·月令》“坏墙垣。”《吕氏春秋·孟秋纪》引“坏”作“坿”。是其佐证。

“而”,可读“苡”。《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论衡·齐世》引“而”作“以”。《周礼·考工记》“石有时以泐。”《说文》水部引“以”作“而”。是其佐证。

综上,“柎而”应读“芣苡”,即《诗·周南·芣苡》。

“幡”,可读“卝”。“关”从“卝”得声,与“?”声系相通。《韩诗外传》六“弯弓而射之。”《新序·杂事》四“弯”作“关”。《左传》昭公廿一年“豹则关矣。”释文“关本又作弯。”而“?”声系又与“番”声系相通。《书·尧典》“黎民於变时雍。”《汉书·成帝纪》引“变”作“蕃”。是其佐证。

简文“角幡”应读“角卝”,见《诗·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卝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传“总角,聚两髦也。卝,幼稚也。”

《诗论》“芣苡士,角卝妇。”似应作“芣苡妇,角卝士。”因为《芣苡》是有关妇人求子之诗,而《角卝》(即《甫田》)则是有关思恋少艾之诗。“妇”与“士”互倒,可能是当时书写者之误笔。古书往往有“上下两句互误例”【28】,然则《诗论》该句互倒,不足为怪。如果不改字,将“芣苡士,角卝妇。”理解为“妇人采芣苡求子以取悦于士,少艾是妇人思恋的对像。”如此解释虽然也勉强可通,但是毕竟颇为牵强,况且有“增字解经”的嫌疑。因此本文更倾向“改字解经”,即《诗论》本应作“芣苡妇,角卝士。”

“河水”,《考释》以为晋文公重耳所赋《河水》,见《国语·晋语》四,应属逸诗。这种可能当然不能排除,然而《诗》中“河水”一词也见于下列三诗:

《邶风·新台》“河水瀰瀰”“河水浼浼”         

《卫风·硕人》“河水洋洋”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

因此也不能排除“河水”是截取以上三诗之词为篇名的可能。这除本简“涉秦(溱)”、“角幡(卝)”之外,还可参考20号简所举例证。

简文“河水智”,似可读“河水知”。“知”之义训,参见《诗·桧风·隰有苌楚》“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笺“知,匹也。”关于“知”训“相交匹合”之义,清儒已有精确的解说【29】。

《诗·邶风·新台》“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新台有洒,河水浼浼。燕婉之求,籧篨不殄。鱼纲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显而易见,诗义为男女之辞。简文“河水知”意谓“《河水》是一首男女匹合之诗”。至于《卫风·硕人》和《魏风·伐檀》之“河水”,则很难与“智”或“知”联系在一起。故《诗论》“河水”应指《邶风·新台》。
 楼主| 发表于 2009-3-16 17: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释:  
【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裘锡圭说,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北京大学,2000年。  
【3】黄锡全《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国际简帛网,http://www. bamboosilk. org.,2001年2月26日  
首发。2000年北京大学国际简帛会议论文集,待刊。  
【4】何琳仪《包山竹简选释》,《江汉考古》1993年4期;又《楚王熊丽考》,《中国史研究》2000年4期。  
【5】朱渊清《孔字的写法》,国际简帛网,http://www. bamboosilk. org. ,2001年12月18日首发  
【6】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197——198页,中华书局,1989年。  
【7】高亨《古字通假会典》38页,齐鲁书社,1989年。  
【8】陈平《北京出土征集拣选青铜器的铭文》,《首都博物馆丛刊》第15集,2001年。  
【9】何琳仪《邻阳壶考》,待刊。  
【10】裘锡圭说,引《郭店楚墓竹简》218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11】裘锡圭说,引《郭店楚墓竹简》135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12】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1090页,中华书局,1998年。  
【13】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202页,中华书局,1989年。  
【14】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207页,中华书局,1989年。  
【15】李家浩说,引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78页,中华书局,1993年。  
【16】裘锡圭《释?》,《古文字学论集》初编,香港中文大学,1983年。  
【1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17辑,1999年。  
【18】高亨《古字通假会典》872页,齐鲁书社,1989年。  
【19】裘锡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钟磬铭文释文与考释》,引《曾侯乙墓》554——555页,文物出版社,1989年。  
【20】何琳仪、徐在国《释蒝》,国际中国文字学学术研讨会(天津)论文,2001年。  
【21】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出土文献研究》第5集159页,1999年。  
【22】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  
【23】高亨《古字通假会典》802页,齐鲁书社,1989年。  
【24】汪庆正《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25】朱德熙《古文字考释四篇》,《古文字研究》第8辑,1983年。何琳仪《古玺杂识》,《辽海文物学刊》1986年2期。  
【26】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492——493页,中华书局,1998年。  
【27】魏宜辉函示亦有此说。  
【28】俞樾《古书疑义举例》109——112页,中华书局,1963年。  
【29】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1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2 19:49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