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548|回复: 1

潮州音乐的历史(陈天国 苏妙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7 10: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天国 苏妙筝
! Z0 V; T/ q5 t& g) n! R. |
( M" {% r, u) a4 r/ Q( @8 x/ z5 r6 d4 u
潮州人把乐谱叫做“弦诗”。古代的乐,是诗、歌、音乐和舞蹈的综合体。我国第一本民歌集就是《诗经》,古时没有记谱法,只把歌词写下来,人们熟悉地方音调,拿到歌词就随口可唱。所以“诗”也是“歌”,古时把乐调也称为“诗”,这在潮州方言中一直沿袭下来,如弦乐谱叫“弦诗”,筝谱叫“筝诗”等。
. F0 P" h/ a# Z9 s0 ~9 R4 ~9 i2 D7 y0 X% a( B: m
潮州人把拉弦叫做“锯弦”,考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轧筝和奚琴,都是用竹片来锯弦发音的。
' E. C( A  t* m) L( H
8 i, M' q' W: `. o5 x+ u- |6 p潮州人把弦乐器的千金叫做“徽”,弦的上把位叫“上徽”,下把位叫“下徽”。考这个“徽”,最早是指用丝线缚在琴上,作为音位的识记的。所以“徽”也是一个古词。
+ w( l' f) H8 A
; O) d' z  d9 S+ p9 l0 d# X唐代的一些音乐形式及音乐名词术语,至今在潮州音乐中还有明显的迹象或原样保留。
. U- `( \4 F. `' s' z$ q
; t. M' d; _9 q, Z& X* a9 z2 d2 h唐代大曲的多段联奏形式。唐代大曲从“入破第一”至“出破”还整套保存在清代刊印的潮剧戏文中,据说清代还能整套演唱下来,其中的“催”,“煞”等术语还保留至今。
7 D9 _( f1 F! _/ ?3 ?0 H* V$ K
. }+ C1 O' q3 w# i) Z9 Z' p唐代琵琶见诸绘画中的,都是斜抱式的,潮州的琵琶,秦琴等至今保留斜抱。 9 z- K! C9 a$ F/ C- {" R- _
/ R& ~. n' j/ [
唐代的乐器制作,有用螺贝在乐器上镶嵌精美花草图案的工艺,这种技艺,一直在潮州的乐器制作中保存至今。 1 B' N! e  _( A0 N9 s* J1 q
' \7 ~, b/ z! x- q# M) j( f9 j
唐宋的奚琴,流传至今,福建南音、秦腔,潮州音乐等都称为“二弦”。此器于宋代传至韩国,现在韩国民俗乐器还保留原形没有改动。福建南音稍有变化。潮州则由奚琴而改成“竹弦”,再由竹弦而改成南洋进口的乌木代替竹筒,以蟒皮代替桐板面而成现今的潮州二弦。但潮州虽改了琴的构造,却保留了古代的演奏姿势,即赤足席地半跏趺坐,右足架在左腿上,足底朝天来承放二弦筒。这种坐式,韩国也至今无改。
, m& M3 N7 l5 `9 a- ~* n# e7 Z5 G/ Y" b0 q# E; @/ p  \. b5 F6 f
宋代潮州孔庙(俗称“红学宫”)祭孔时,还配上成套的“大成乐”。潮人习惯把民间比较精致高雅的音乐演奏,称为“儒家乐”,把“乐”冠以“儒家”二字,说明音乐的文化素质更高。  4 s' Y8 M8 _! ?; V) m# T  F# ?: Z

2 p3 R2 Y, b. S6 E8 `宋词是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发展到较紧密程度的标志。词用相对固定的曲调来填入文字,这些曲调就叫做“词牌”。延续发展至元代,又叫“曲牌”。现在潮州音乐,还保留了大量的词牌、曲牌名称,如《六么令》、《刮地风》、《西门子》、《醉花阴》、《喜迁鹰》、《水仙子》、《点绛唇》、《耍孩儿》、《满江红》、《西江月》、《尾声》等等。
( v4 R8 N, B) n# H' ?
* o4 v: B7 ~) l4 S, p' h宋代曲艺有一种“缠达”,也叫“转踏”。其音乐形式前面有引子,后面主要是由两个曲调轮流反复而构成,用于表达一个故事内容。潮州人至今对那些讲话啰嗦、翻来覆去的人,就用“踏踏缠”来形容他。潮州大锣鼓曲《抛鱼》(潮语抛网捕鱼之简语),基本上是由《梆子腔》、《贼句》两个曲调反复,加插上锣鼓段和个别其他曲段而构成的。 ; j! [# f$ j; z2 V3 {

  Z  n, T, e# B- z) @3 |3 T4 |唐宋以至元曲那种套曲联奏的形式,也一直在潮州音乐中保留下来,如《锦上添花》,《春晴鸟语》、《金龙吐珠》、《倒插花》、《蜻蜓点水》、《平沙落雁》、《双娇娥》、《双蝴蝶》、《十八菩萨》、《混江龙》十曲连成一套。此外还有很多套曲形式。 6 E$ O4 h4 F# g  B- k3 n
% ?) E7 `; h  q
宋代的百戏,有许多形式一直在潮州流传着,如“顶砻”、“掉斗”、“掉锣”、“飞钹”、“倒吊吹双嘀嗒(唢呐)”等等。潮州的木偶戏也源远流长,形式多样:持杖(或叫圆身)木偶,潮俗叫“纸影”;皮影俗叫“白竹纸影”;吊线木偶俗叫“柴头戏”;还有手操布套木偶,俗叫“布袋戏”等等。这些百戏及木偶戏都与一些音乐形式有关,—在直在民间流播着。 : A0 s( d6 j+ h6 u" K
* `% D" S" z2 g1 j: `6 A  N
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开始兴起杂剧,其曲调多为北曲。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之后,杂剧继续发展,为了适应南方人的需求,不断吸收南曲。北曲刚劲,定弦较高;南曲柔婉,定弦较低。流传在潮州的外江音乐,也分北路(定弦四工)和南路(定弦合尺),这与宋代的杂剧音乐,是二脉相承的。
: T4 h, s& ]( M  r' T; O9 m4 n6 U5 P2 Q3 T0 s% ]& f# k9 |! ~& E
% b3 M( f' V- y% n% ^3 X# L1 J9 H
现存的潮州大锣鼓的牌子套曲,如《岳飞会战牛头山》、《薛丁山三休樊梨花》,《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复中兴》、《十八寡妇征西番》、《黄飞虎反朝歌》、《六国封相》、《秦琼倒铜旗》、《瓦岗起义》等等,都是从宋元及明代以来的戏剧音乐中脱胎而来的。 & q/ x) Y" t! d. Q( F
# h) a  e( v, d7 ]0 v
现存的《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大金》等明代戏文中,既描写了当时发生在潮州的民间故事,也描写了当时潮州的许多风物习俗。其中提到民间已有“搬戏”(请戏班到地方上或家中演戏)、“做功德”等习俗,也提到:
+ `1 N) s2 r7 m% z1 Y
6 g' `. D- _- g; B“琴弦笙箫,闹满街市”;
7 \6 H8 Y0 s, z5 ^+ G& N* O“笙箫和起入人耳”;
9 l  y' T( G9 R" v! K- x“(占)许是人操琴……(旦)正是人操琴”;
  A% v% \' n* d“箫鼓喧天处处闻”;
& C% M4 W+ s; L6 p/ Q“香车宝马闹满处,琵琶龙笛琴弦声和”;
. u2 N# o8 j9 u9 z“且喜到得潮州城,城内车马得人惊,弹琴吹箫实好听”。
, ^! ?8 X7 I, o  P7 r2 a  K, ?
这些戏文中所提及的潮州风俗,如闹元宵、鳌山景、影戏、花灯、打秋千、舞狮、吃槟榔、穿木屐等,件件都是事实,所描写的有关音乐的活动,也不会是虚构的。  , C2 S! W1 K0 v% V, v+ H7 K8 j

" Q' W6 c6 l; C3 l潮州出土的明代宣德年间手抄戏文《刘希必金钗记》手本中,附有“三棒鼓”、“得胜鼓”等锣鼓经。由此,把潮州锣鼓经上推到宋代是可以成立的。
1 x: ^0 ?$ |( X( r0 _' [( c- b) j) x: O$ X3 a) q0 I1 G* V5 e
最神奇的是潮州的二四谱,此谱以“二三四五六七八”七个数字为谱字,其中的“三六”两音可以轻、重变化,加上“五”音可以活奏,这就使一首二四曲谱可以演绎出四种不同调体的音乐来。此谱是五声音乐的乐谱,推理它应该产生于七声音乐的工尺谱之前。此谱又是用潮州方言唱念的,在别的地方未发现此谱,因此推断它是潮州的土特产。
$ w4 h. N7 L( K# @$ L& I9 d+ m( R; L6 w1 h- X- [! Q* O# E) t" L" I
中国的工尺谱始于唐代,在宋代较为普及,它之传人潮州,不应迟于南宋。潮州工尺谱因为受到潮州二四谱的同化,产生了“轻四、重四”现象。由此推之,潮州二四谱之产生(或始用),不应迟于南宋。
/ D4 n3 A9 P# s. W$ V7 n& p) i- h0 n! _6 c
这种古谱成了潮州音乐史中一个谜,神奇地诱导人们去探索。
" J: s' J1 @# R( P) _% V" k
) a$ B- m8 {/ e7 _# {' i摘自《潮州日报》2006/4/5-6 F7 n& U; Y+ I4 s+ y

2 g  h9 j9 o: k  y$ [" ]0 \. J: P1 B6 n  S' t, F- _
------------------------------------------------------------------
/ X2 o5 f0 K/ k(陈天国、苏妙筝夫妇为墨如金诗书画院音乐专家)
20100907_07b6a1d168e9fb3fcb53Ggx7YCp6xMC7.jpg
20100907_19b24113d77e3cd31e668zJW17s6SS6i.jpg
20100907_93990fc060168724b1f6lz41o4165Z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手头还有六部书稿正在整理,此外,陈天国、苏妙筝夫妇还进行许多教习和演出工作,如:
2 d# Z) x& `- Q+ f9 K7 @% W) h% |2 t8 n+ B8 |
5 y! h0 g* A/ p
(1)2004年为广东省佛教协会组织佛乐团,教习两个多月并组织《粤海梵音》于2004年9月在广州黄花岗剧院公演,并制有CD、VCD、DVD碟! b) m+ ^/ @$ A3 X

+ i$ E6 x, a) a* X- z(2)2004年秋于“岭东佛学院”教习“禅和板”,抢救濒临失传佛乐,并组织《禅和板佛乐》汇报演出及录制VCD音像,使禅和板在潮州复兴。6 O) R. v* J; b9 l4 \3 }4 u

# [$ L4 g, F+ z$ }+ k(3)2007年组织佛乐组,参加南华寺禅文化活动演出专场;0 t% h3 ~2 f7 C

; k# q; I1 Z5 @" }% C(4)2008年组织有关节目,参加中山县佛文化义演;
! c9 G9 e- v& V
9 p1 m; f$ r2 d! b" Q1 Y0 I
2 g/ w" |+ L9 P9 Q  T此外,陈天国在国内外各学术刊物发表有关古乐的学术论文百多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设潮州音乐研究、潮州音乐概论、潮州古谱和佛乐课程。为美国、澳州、香港及国内许多博士、硕士生上课等。都是在弘扬中国古乐;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GMT+8, 2024-6-2 10:34

© 2001-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Theme By Yeei!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